繁體簡體

中國空間站首個實驗艙發射成功 “問天”踏上問天之路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7-24 15:40:45

  【華夏經緯綜合媒體報道】: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495秒後,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這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4次飛行任務,發射的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艙段,也是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由工作艙、氣閘艙和資源艙組成,起飛重量約23噸,主要用於支援航太員駐留、出艙活動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同時可作為天和核心艙的備份,對空間站進行管理。

  問天實驗艙幾大看點

  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看點一:國內最大的單體航太器

  問天實驗艙艙體全長17.9米,發射品質約23噸,由工作艙、氣閘艙及資源艙三部分組成,具備對空間站組合體的管理和控制功能,當核心艙平臺功能出現故障時,可以接管對空間站組合體的操作。作為航太員未來在空間站內進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問天實驗艙的工作艙更為寬敞,艙內配置了多臺科學實驗櫃,推動中國在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科技領域的相關研究。

  看點二:刷新國內太陽翼最大面積紀錄

  隨著更多科學實驗任務的開展,空間站載荷供電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問天實驗艙配置了目前國內研製的最大面積可展收柔性太陽翼,單翼全展開狀態下面積超100平方米,不管是展開面積還是供電能力,全新升級後的“翅膀”都達到了天和核心艙太陽翼的兩倍之多,雙翼超萬瓦級的供電讓空間站基本實現“用電無憂”。

  看點三:全天候追蹤太陽

  受太陽入射角和空間站飛行姿態的影響,太陽翼的發電效率會因時段不同、姿態不同而産生相應變化。為了讓“柔性翅膀”24小時不間斷追蹤太陽,保持最高狀態的發電效率為空間站保障用電,問天實驗艙首次採用太陽翼雙自由度同時轉動,確保每一縷陽光都垂直照射在太陽翼上。

  看點四:國內最大噸位航太器對接

  問天實驗艙入軌後,將與空間站組合體實施前向交會對接,兩個大塊頭之間的“太空之吻”將亮相太空:約23噸的問天實驗艙與40多噸的空間站組合體,將實現中國目前最大噸位的兩個航太器之間的交會對接,也是中國空間站第一次在有人狀態下進行交會對接。

  看點五:“太空泊車”實現國際首次平面轉位動作

  在軌期間,問天實驗艙將完成中國首次在軌大慣量轉位動作,即通過平面轉位90度,原本對接在節點艙前向對介面的問天實驗艙轉向節點艙的側向停泊口並再次對接,從而騰出核心艙的前向對介面,為夢天實驗艙的到訪做好充分準備。這將是中國首次航太器在軌轉位組裝,也是國際上首次以平面式轉位方案進行航太器轉位的探索嘗試。

  後續,問天實驗艙將按照預定程式與核心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神舟十四號航太員乘組將進入問天實驗艙開展工作。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及問天實驗艙,分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

  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空間站未來將開展四大領域近千項研究項目

  中國空間站將開展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及應用等4大領域的65個研究計劃,包括近千項研究項目。

  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田定宇 攝

  今年,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支援開展長期、多領域、大規模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

  7月24日,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問天實驗艙。“問天”已奔“天宮”,未來將開展哪些實驗?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問天實驗艙部署的生命生態實驗櫃將以多種類型的生物個體為實驗樣品,開展擬南芥、線蟲、果蠅、斑馬魚等動植物的空間生長實驗。

  (綜合自新華網、中新網)



責任編輯:袁丹華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