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北、上海城市論壇19日登場,上海市長龔正(右)、台北市長柯文哲(左)在論壇結束時透過視訊鏡頭揮手道別。(杜宜諳攝)
“2022上海台北城市論壇”日前落下帷幕。在兩岸多項溝通機制停擺的情況下,台灣民間沉默的大多數一直尋求兩岸和平發展,“雙城論壇”如約舉辦,能慰藉和滿足他們的期待。儘管民進黨當局一再阻撓,但兩岸民間對於和平與交流仍有很高期待,論壇續辦也會給島內支援和平、期待兩岸交流的民眾更大的希望。
自2010年以來,“雙城論壇”由上海和台北兩市輪流舉辦,已成為兩岸最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之一。作為兩岸城市間對話的一個特殊平臺,“雙城論壇”是由上海和台北兩市政府直接推動的、機制化的合作交流平臺,通過定期對話和協商,在兩岸交流中具領先地位和獨特作用,在推動兩市各方面交流合作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交流合作方式難以替代的,因此雙城均予以重視。這在當前兩岸對話協商停擺的情況下,更顯珍貴。
“雙城論壇”的持續推動顯示上海和台北在交流合作中的互補性與發展性。論壇舉辦13年來,兩市先後簽署的42項合作備忘錄涉及經濟合作、城市更新、大數據管理、低碳綠能、應急機制、基層交流、文化體育合作等方方面面,這對台北和上海兩座城市的城市治理、民間往來都有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基層社區交流方面,如社區管理、社區文化、社區安全等,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成效。論壇的成功也為兩岸城市交流合作樹立了典範。在當前兩岸關係的總體態勢下,地方城市交流逐步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而“雙城論壇”模式也將為兩岸交流提供相應的示範案例。
另一方面,受制于當前兩岸關係格局與兩岸的制度差異和台灣社會發展現實與政策性的制約,“雙城論壇”也面臨著挑戰,但正是面對挑戰和民進黨當局的種種限制,論壇亮點紛呈、特質鮮明:
其一,“韌性”是“雙城論壇”最大的亮點。一般而言,地方交流總體上必然受制于兩岸關係總體格局。在當前的兩岸關係情勢下,城市交流在確立機制、推動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深化交流合作內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兩岸政治關係的影響;再疊加島內政黨輪替因素,使得城市交流面臨著政治週期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但面對阻礙,“雙城論壇”卻能連續舉辦,顯示出強大的“韌性”。這種“韌性”根植於民意基礎、兩市政府的努力和民眾對兩岸交流合作的期待。
其二,“民生”是“雙城論壇”最夯實的基礎。兩岸的體制機制不同,使得兩岸城市在管理思路、事權、治理方式上存在很多差異。對上海而言,經濟發展是首要議題,即在總體發展戰略框架下,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借助地方資源,推動城市全面發展;而持續高速的發展反之又可為城市發合作注入持續的資源和動能。基於此,上海對交流合作的重點必然傾向於如何更好地推動兩市的經濟發展、如何為兩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元素。
對台北而言,重點是在財政約束下進一步完善城市運營機制的問題,即爭取增加統籌款分配比重,以便爭取實現資源的更有效運用,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城市服務,滿足市民各方面的需求。當然,上海對城市治理的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兩岸城市體制機制的差異,也導致雙方合作力度與推動方式的差異。
從具體實施情況看,上海更期待在兩市的經濟合作、産業對接、金融交流方面有實質性的進展,而台北則更關注類似公租房、青年就業、長照等民生議題合作的深化。儘管雙方的期待仍存在落差,但呼應民生需求、關注民生福祉、聚焦民生議題的焦點從未轉移。故兩市始終圍繞民生項目,推動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不過在這方面,雙方還有很大的協調空間,未來也需要在照顧對方關切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這也為“雙城論壇”持續深化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三,“創新”是“雙城論壇”最強的硬核。論壇每一次的議題都需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和突破,這就需要兩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溝通協商,創新議題。從對歷屆論壇的議題分析看,不僅切合現實、關注民生、著眼未來,而且都具新意,這正是“雙城論壇”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由此也構成其最強的硬核。
經過13屆論壇的交流探討與合作深化,兩市對彼此的關注重點已有深入了解。當下可有意識地拓展新的合作領域,諸如數字經濟、以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為基礎的遠端管理、城市應急管理與公共衛生服務、産業發展和青年創業合作等領域,為兩市交流合作的深化增添新動能。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新世代是兩岸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如何更有效地為青年人創業就業和人生規劃提供服務,拓展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空間應成為重要而持續的議題。
當然,“雙城論壇”的持續舉辦離不開共同的政治基礎。從目前情況看,“兩岸一家親”作為雙方可以接受的共識與默契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在當前台灣“台獨”民粹高漲的情勢下,已經受到明顯的壓力和衝擊。因此,如何維繫基本共識、確保既有政治基礎將是台北市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文章來源:中時新聞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