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事務學系副教授)
今年為兩岸兩會香港會談30週年,7月26日大陸官方在人民大會堂高規格舉辦“九二共識”30週年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強調,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共創兩岸統一的歷史偉業,共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此呼應習近平總書記所倡議,必須在第二個“一百年”前,能夠完成國家完全統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
針對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所發表談話,強調“九二共識”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述,也正是有此基礎,始能開啟兩岸協商談判,開啟各領域交流的局面。對此民進黨當局回應宣稱,過去以來,兩岸在政治主張上“從未達成任何共識”。台當局陸委會宣稱:台灣當局兩岸政策一貫,致力捍衛所謂“國家主權”及“台灣民主”,“兩岸互不隸屬是客觀的事實與現狀”,唯有“放棄對臺軍事威嚇、和平理性處理分歧,才是維護台海和平的優先要務”。顯見兩岸在“九二共識”立場上南轅北轍,導致兩岸關係陷入惡性迴圈。
換言之,台灣方面因國民黨、民進黨間的政黨輪替,産生兩岸政策基本原則的“斷裂”。從大陸角度來論,對臺政策具有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預測性,若要重啟兩岸對話協商,建立重建兩岸和平穩定機制及互動架構,只有回歸“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並無因政黨輪替再加“附帶條件”。
首先,大陸對臺政策仍以“和平統一”為主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表示“九二共識”重要性,即在於明確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同屬“一個中國”,並“非國與國關係”,也非“一中一台”。“九二共識”承載兩岸民眾交流發展合作的期盼,具有廣泛民意支援及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提及大陸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第一選擇,願意以最大誠意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雖然也提到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但針對的是“外部勢力”與“少數台獨”,而絕非大多數台灣民眾。這顯示大陸視“九二共識”,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指導準繩。
其次,強調“九二共識”明確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奠定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汪洋指出,30年前,兩岸中國人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堅持“九二共識”,贊成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否認“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
復次,強調“九二共識”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汪洋強調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家人之間有些分歧是正常,但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只要想著大家庭的前途命運,其他問題都可以商量著辦、都可以找到求同存異的方法,而“九二共識”就是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從國民黨角度來説,即是所謂“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在此所謂“兩岸分歧”即是“一中內涵”,至於相同部分則是堅持“一中原則”。
再者,展現對臺政策的戰略定力與自信,大陸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在座談會上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主動權始終在大陸,時勢意始終在大陸統一的這一邊;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事關兩岸的根本性質、政治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始能回到兩岸和平發展道路的正確道路。
國台辦為此次座談活動暖身,于7月18至25日期間連續8天在微網志發佈《“九二共識”系列微講座》影片,並由馬曉光、朱鳳蓮二位國台辦發言人闡述大陸對“九二共識”的立場。顯示大陸視“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定海神針”,為對臺政策中的“堅定性原則”。“九二共識”仍是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是打破兩岸僵局重啟對話與協商之解方。
最後,台灣當局曾明確承認及接受“九二共識”,印證“九二共識”是存在,關鍵是民進黨當局是否要接受及承認,決定兩岸關係發展走向和平或敵對。2011年12月23日台灣陸委會即表示:自2000年開始使用“九二共識”一詞,即是對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所獲致共識之概括表述,認為意涵就是所謂“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擱置爭議、務實協商”,也是2008年兩岸恢複製度化協商的重要依據。
國民黨主政時期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此是依據台灣地區“憲制規定”所做的定位。至於口頭聲明的內容,係根據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議”及其決議之“一個中國的涵義”,其中提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回顧歷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從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執政”初期,皆是奉行一中原則路線;自李登輝“執政”中後期出現“一個分治中國”、“一個中國指向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到轉折“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直至馬英九時期再度重回堅持一中原則,並提出以“九二共識”做為兩岸協商政治基礎。正因兩岸官方奠基於“九二共識”共同基礎,重建互信始能簽訂23項兩岸協議,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而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
蔡英文剛上臺時,尚以“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九二共同認知”,試圖作為“九二共識”的“替代性共識”,但在其支援度及施政滿意度持續下滑後,自2019年已全面否定“九二共識” ,並提出“抗中保臺”的兩岸路線,激化台灣社會“反中”意識。高舉本土化及“台灣主體”大旗、反對“大陸軍事威逼”及“外交壓制”,及標簽化“大陸因素介選”,一再成為民進黨面對台灣選舉時的“提款機”,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更以“抗中保臺”路線激化兩岸關係。民進黨為勝選操作“兩岸因素”,即使勝選更無法治理兩岸問題,反而陷台灣安全于戰爭邊緣風險中。
根據最近國民黨智庫政策基金會針對台灣民眾,對於中美、中日、兩岸關係以及外交、兩岸外交策略看法進行民調,其中有關那一種安全戰略對台灣地區比較有利,29%的人支援國民黨主張“親美愛臺”,民進黨的“抗中保臺”只有11%,認為兩者都有利的12%,兩者都不利的27%,不知道或拒答者佔21%。值得關注是,無論是國民黨所提“親美愛臺”或民進黨倡議“抗中保臺”的支援度都很低,且認為兩項主張皆不利兩岸關係發展近三成。無疑的,從既有兩岸對話及協商經驗顯示,回歸“九二共識”方能重啟兩岸對話,始利於建立和平、穩定、健康及正常兩岸互動關係。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