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南宋醫家嚴用和所著的《濟生方》。為補益劑,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歌訣:“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姜棗益心脾。”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在臨床上,可以治療由於心脾氣血兩虛而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微黃;常用於治療各種原因而導致的貧血、器質性心臟病而出現的心慌、頭暈、氣短、面色少華,倦怠無力者,應用歸脾東加減,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歸脾湯的組成。(圖源於網路)
組成: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白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用量: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各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歸脾湯方劑宜溫服,不宜冷服,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消化功能。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義:本方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治療以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
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
配伍特點:
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於此;
二是氣血並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
三是補氣養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加減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
歸脾湯以補氣藥配伍養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等。
補中益氣湯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熱及臟器下垂等。
禁忌人群
1、凡營血有熱證者,皆忌用營血有熱,熱迫血溢,熱擾心神,易出現斑疹隱隱,皮下出血,夜寐不安,經期提前,量多或淋漓不盡等症,易與歸脾湯證相混淆。但營血有熱證者,尚有身熱,斑疹紅赤,血色鮮紅,舌質絳紅,脈象數等症與歸脾湯證迥異,可供鑒別之用。
2、凡心陰虧虛證者,皆忌用心陰不足,心熱擾神者亦可見出現驚悸怔忡,不寐多夢,與歸脾湯證非常相似。但心陰不足證者,尚有心中煩亂而熱,舌質紅,脈象細數等症,可供鑒別之用,切忌誤用。
3、凡痰濕阻滯證者,皆忌用痰濕阻滯,清竅不寧,脾運不佳,可出現心悸,不寐,健忘,食納無味,面色萎黃等症,與歸脾湯證頗有相似之處。但痰濕阻滯證者,還有胸脘痞滿,痰量較多,苔白膩,脈象滑等證而與之不同,可供鑒別之用。其病機相異,故當忌用。
煎服禁忌
1、不宜用急火煎煮。歸脾湯係補養方劑,煎煮之前,宜用冷水將飲片一起浸泡30~60分鐘,待藥材完全被水浸透後,再將清水加至淹過藥渣面2cm,再用小火煎熬。如用急火猛火,煎熬時間過短,不利於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能導致藥液漲溢或燒焦,而影響療效。
2、藥液不宜過多。歸脾湯方劑用於心脾兩虛證,對於脾運不佳的患者,藥液不宜過多,一般每次服藥量掌握在200~250ml之間,如果經3次煎煮後合併在一起的藥液太多,可採取“去渣重煎”的方法,將藥液濃縮至規定的範圍之內,然後再分次服用。
日常禁忌
1、切忌飲食不節。脾為後天之本,飲食營養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因此,不能不食,又不可濫食,關鍵就是一個“節”字。不節,包括暴飲暴食、挑食偏食、食至過飽以及因各種原因所致之饑餓等,在歸脾湯方劑服藥期間,均應加以注意。
2、切忌操勞過度。勞倦傷及心脾,在服用歸脾湯方劑期間,應特別注意勞逸適度的調養,切忌劇烈的體育活動,勞動強度太大的體力勞動,以及缺乏鬆弛的腦力勞動,尤其不能加班熬夜,以免影響療效。
白術的傳説
白術。(圖源於網路)
傳説南極仙境有只仙鶴,銜著一支藥草,想把它帶到人間,種植在最好的地方。仙鶴來到了天目山麓上空,看到下界有一塊靠山傍水的盆地,便降落下來,把口裏銜著的藥草種了下去。仙鶴白天除草松土和澆水,夜晚就垂頸俯首守護在旁。日子一長,仙鶴竟化成了一座小山,人稱"鶴山"。有一年,鶴山附近發生一場大瘟疫,不少人染病在床。這一天正是九月重陽,秋高氣爽。街頭來了一位姑娘,白衣白裙,上繡朵朵菊花和點點硃砂。她擺了攤叫賣一種塊莖,稱可以醫治百病,免費發放給鎮子上的病人。有個藥店老闆見有利可圖,就全部收了下來。果然,這種塊莖奇效無比,人們個個擺脫了病魔,藥店老闆發了一筆大財。他貪得無厭,想起姑娘臨走時説家住鶴山,便入山尋找,可找來找去,找不著一戶人家。老闆娘知道這事,心生一計,對著老闆耳朵如此這般一説,把老闆説得眉開眼笑。
轉眼到了第二年重陽,那白姑娘又來賣那種塊莖了。這一次,老闆顯得百般殷勤,搬凳獻茶。白姑娘一坐定,老闆娘偷偷地用針穿了一根紅線別在了姑娘的衣裙上。白姑娘收了錢就走,老闆卻帶了一個夥計悄悄的跟了上去。白姑娘順著一條荒蕪的羊腸小道往山坡上走,走著走著忽然不見了。老闆和夥計急忙滿山尋找,在山崗找著了一株穿著紅線的藥草,香味撲鼻,老闆開心極了,説:“好!這個活寶貝可落到我手裏了!”大聲叫喊夥計:“快拿鋤頭來。”誰知一鋤頭掘下去“啪”的一聲,閃出一道金光,刺瞎了老闆的眼睛。那株千年仙草就無影無蹤,再也找不著了。以後再沒有人見到那白衣姑娘。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醫術高超,心地善良的白衣姑娘,就將這種塊莖樣的植物改名為“白術”。
黃芪的故事
《舊唐書·方技傳》記載: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説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眾醫束手無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醫藥的許胤宗不但不著急,反而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其用黃芪、防風兩味中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藥汁瀰漫,藥霧繚繞,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説話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治,柳太后康復如初。許胤宗由於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風而出了名,還因此被晉陞為義興太守。
龍眼的傳説
很久以前,大海邊有個村莊,莊上有一個膽大又英俊的青年名叫桂圓。他自幼失怙,獨自一人靠下海打魚為生。海裏有條惡龍,每到中秋節那天,就出來傷人。鄉民們非常恨它,一心想要除掉這個禍害。有一天,桂圓和鄉民們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在海邊挖了口很深的陷阱。等到中秋節那天,他們在岸邊放了好多用濃酒浸透過的豬肉。不多時,惡龍果然出現,只見它長千余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張牙舞爪,一臉的凶神惡煞,甚是駭人!惡龍大搖大擺地來到岸邊,以為鄉民們學得乖了,用豬肉來“孝敬”它。也沒多想一口吞下豬肉。不久酒性發作,惡龍就躺在海灘不動了。
壓抑已久的鄉民們紛紛用刀憤怒地砍向惡龍。惡龍痛醒,發瘋似地猛的撲向鄉民。桂圓眼明手快,挺身而出,用鋼叉一下子就刺瞎了惡龍的右眼。惡龍疼痛難當,落荒而逃。桂圓猛撲上去,跨上龍頸,用全身力氣一匕首又挖下了惡龍的左眼。惡龍何曾吃過如此大虧,登時緊緊箍住桂圓,發瘋似地報復。一龍一人就在沙灘上反反覆復地翻滾扭打,只聽“撲通”一聲,最後兩個全部都摔進了陷進。當大家把桂圓救起時,他已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但他的雙手仍緊緊地掯著一對龍眼。鄉民們含淚把桂圓安葬,並把一對龍眼也葬在桂圓的身邊。後來,在埋龍眼的地方又長出一棵樹來,不久就結出鮮甜的果子,鄉民們就把它稱作龍眼。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英雄桂圓,就把龍眼稱為“桂圓”。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養生之家及網路)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