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9日—30日召開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生物醫藥成為熱點話題。
我國生物醫藥研究與應用現狀,呈現哪些新特點,取得哪些新突破?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發力,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來自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就生物醫藥技術與應用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深入研討,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和方向。
專家建議:新冠疫苗要從“三防”升級到“五防”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全人類遭遇了一場極其凶險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應對疫情大流行中,科技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認為,我國能夠走出今天這麼一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道路,關鍵之一是由於科技進步,民眾和決策人員對防控新冠有了很好的認識。
“人類經歷著一場與病毒賽跑的比賽。我是最早參與新冠肺炎疫情處置的科研疾控管理人員之一,我們很快對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不到一星期,我們就和全世界的科學家共用數據,開始研發疫苗,從滅活疫苗到mRNA疫苗一直到腺病毒載體疫苗,又研發了蛋白飲等相關成果。”高福介紹。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原副校長魏于全認為,目前,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流行,疫苗的研發始終是戰勝疫情的重中之重。下一階段,新冠疫苗的研發目標應該從防發病、防重症、防死亡“三防”向側重於防感染、防傳播等“五防”的升級。
“我們團隊一直在從事各種疫苗新技術的研發,用於傳染病、腫瘤等重大疾病。其中,組蛋白新冠疫苗已處於三期臨床試驗,從結果來看,其對奧密克戎感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並且安全性高。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研發通用的下一代新冠疫苗,用於防感染、防傳播。”魏于全説。
魏于全介紹,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在公共衛生領域規劃上,要求順應被動防禦轉向主動保障這一新趨勢,今後將加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疫病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加快疫苗研發、生産技術的迭代升級,開發多點多家疫苗,發展新興基因工程疫苗、治療性疫苗,提高重大黏性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傳染病疫苗主要作用在於防感染、防傳播、防發病、防重症和防死亡。
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指引藥物創新的未來
“在過去的幾年,國內的創新成果碩果纍纍,多款不同技術路線的國産創新藥獲得上市,而且價格遠遠低於國際同類産品,前所未有地滿足了我國巨大的臨床需求,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各方的創新熱情。”智康弘義創始人兼董事長賈祥波説。
他介紹,生物醫藥創新,中國的患者從中受益巨大。從已經上市産品來看,包括小分子、單抗、雙抗、ADC、CAR-T等多種現代化的技術形式,還有多款涉及RNA基因及細胞療法多种先進技術路線的産品,正處在臨床開發當中。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正成為藥物創新未來的根本指引。去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出臺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相關文件,為行業發展指明瞭方向,這是引導創新回歸臨床價值的重要轉捩點和風向標,未來的新藥産業將進一步圍繞科學、臨床、商業來創造真正的價值。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了本土企業的研發能力正在逐漸地增強,我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在增長,中國公司向海外授權産品是企業研發能力最好證明。今年上半年的海外授權數量超過去年全年,這讓我們看到中國生物技術未來巨大的希望。”賈祥波説。
英矽智慧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認為,運用下一代的人工智慧,已成為藥物發現的新方式。傳統研發藥物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因為靶點很難被發現。而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能夠縮短所需時間,並提升藥物研發成功的可能性。
在賈祥波看來,面對行業不斷變化,唯有創新是永恒,生物醫藥産業特定的時間段有特定的表現,從長期規律來看,我國生物醫藥創新方興未艾、未來可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蓬勃發展。 (科技日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