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2年7月文化關鍵詞,包括《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中國國家版本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西藏博物館新館、良渚古城遺址老虎嶺遺址公園、首屆北京文化論壇、紅山文化高峰論壇、秦陵百戲俑、“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巍巍如天——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精華展”、 “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第32屆香港書展、第十二屆江蘇書展、“福祿壽喜·美好生活——中國吉祥文化特展”、北京中軸線申遺名錄文本、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十一屆中國兒童戲劇節、海峽影視季、數字文創《溪山行旅·宋畫三絕》、“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電影《人生大事》、電視劇《幸福到萬家》、古裝劇《星漢燦爛》、音樂綜藝《聲生不息》、姚璇秋、樊錦詩、陳家林入列。
規劃範圍。(來源:國家文物局)
7月18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重點闡明瞭對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工作的未來部署。《規劃》分為八個章節,包括規劃背景、總體思路、加強黃河文物資源調查、推進黃河文物全面研究、實施黃河文物系統保護、創新黃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組織實施保障。《規劃》首次將黃河流域作為規劃對象,備受文物行業和社會關注。>>>【詳文】
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於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意見》,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意見》指出,社會力量可通過社會公益基金、全額出資、與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要求,利用文物建築開設博物館、陳列館、藝術館、農村書屋、鄉土文化館和專題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詳文】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現場。(來源: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7月18日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幕。大會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産,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有關國家、區域、國際組織、學界等探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與糧食系統韌性、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生計改善等重要議題。本次大會是20年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所在國組織召開的規模最大、層級最高、影響最大的會議。>>>【詳文】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內的展覽陳設。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來源:新華社)
中國國家版本館7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30日上午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舉行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暨展覽開幕式,三個分館同日舉行開館暨展覽開幕式。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歷時三年建設目前均已竣工。開館後將全面履行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承職責。>>>【進入策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李志華 攝(來源:中新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月3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展出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精選出來的逾900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166件國家一級文物,為觀眾講述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次開幕展以輪換方式展示914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包括書畫、青銅器、金銀玉器、織繡、典籍、陶瓷、清代皇家畫像和工藝品等,是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進入策劃】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于7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來源:中新網)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7月4日起面向個人開放預約,該館將於7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這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首次面向個人開放預約。館內設有“蘭臺翰墨 家國春秋——明清歷史檔案展”“盛載韆鞦——明清檔案裝具陳列”“守護國家記憶 傳承民族文脈——明清檔案事業發展歷程”等展覽。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包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和《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在內的數百件珍貴的中國檔案文獻珍品。>>>【詳文】
6月30日拍攝的西藏博物館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8日在拉薩隆重舉行。當天,西藏博物館新館展出2700余件珍貴“明星”文物,為廣大觀眾送上了一場精美絕倫的西藏地域特色文化盛宴。西藏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達6.5萬平方米,館藏藏品52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餘件(套),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級現代化綜合博物館。>>>【詳文】
7月6日拍攝的良渚古城遺址老虎嶺遺址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宗治 攝(來源:新華社)
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週邊水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老虎嶺遺址公園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世界文化遺産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杭州余杭區。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位於古城西北方向。整個水利系統的影響範圍約100平方公里,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等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此次展示的是老虎嶺水壩遺址剖面,其位於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遺址公園裏,這段水壩剖面外被加裝了加熱玻璃材料的保護罩,還安裝了土壤溫濕度探頭。>>>【詳文】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來源:新華社)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飯店舉辦,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本屆論壇以“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年度主題,包括開幕式暨主論壇、四個分論壇及相關活動,力爭打造成為文化領域的全國性品牌論壇。論壇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和《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白皮書(2022)》發佈。>>>【進入策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國春在論壇閉幕式上致辭。孫自法 攝(來源:中新網)
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7月15日至16日在紅山文化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考古文博專家學者代表線下線上相聚一堂,圍繞論壇主題“比較視野下的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探索”展開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討。“壇廟冢”“玉龍鳳”是參加論壇的考古學家為紅山文化概括的六個字,也是紅山文化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的力證。>>>【詳文】
4號百戲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7月20日公佈秦陵K9901陪葬坑4號、28號俑最新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 K99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陵園的東南部,內外城垣之間,是一座內有東西向三條過洞、兩端分別有斜坡門道大東西向“凸”字形陪葬坑。通過兩次發掘對陪葬坑進行了全面揭露,共出土陶俑30余件。從已修復的陶俑姿態分析,他們的風格、特點與秦兵馬俑截然不同,初步判斷,這些陶俑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詳文】
展覽現場。(來源:中新網)
7月10日,“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期至10月9日。展覽分為11個主題單元,包含義大利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其中部分文物此前從未在義大利境外展出過。 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週年館慶系列活動,以及中國義大利文化和旅遊年的重頭項目,“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將義大利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503件珍貴文物搬到了中國觀眾的面前。>>>【詳文】
參觀者在中國國家博物拍攝展出的《蔡侯青銅鼎》(中國)。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7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中韓日三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青銅器類精品文物約50件(組),按照國別,展覽分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南韓古代青銅文化”“日本古代青銅文化”三個單元,通過中、韓、日三國各具特色的古代青銅器,呈現了三個國家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禮儀文明與科技、藝術成就,闡釋三國古代文化的悠久歷史與人文底蘊,以及三國之間廣泛密切的交流與互鑒。>>>【詳文】
現場展出的分別出土于陶寺遺址(左)和良渚遺址(右)的陶器。童笑雨 攝(來源:中新網)
7月7日,“巍巍如天——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精華展”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開幕。此次展覽以良渚文化的展品和圖片作為參照,展出100余件陶寺遺址文物,包含陶瓦、陶鬲、陶鼎、彩陶禮器、玉器、銅器等,展示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明的差異和聯繫。>>>【詳文】
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 余冠辰 攝(來源:中新網)
今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週年,國博考古同樣走過百餘年春秋。匯聚了炭化稻、青銅鼎、沉船出水外銷瓷、歷史上最大駱駝骨架等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的“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全方位展示國博考古的發展歷程,時間跨度大,展品數量豐富。>>>【詳文】
大批市民于書展內購物。李志華 攝(來源:中新網)
7月20日至26日,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32屆香港書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年度主題為“歷史文化·城市書寫”,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旨在體現香港獨有魅力。場內場外舉行超過600場講座及文化活動,推動全城閱讀。>>>【進入策劃】
家長帶著孩子一道來挑選好書。鐘升 攝(來源:中新網)
7月2日,第十二屆江蘇書展在蘇州拉開帷幕,江蘇全省各地的152個分展場、2個線上分展場也同步啟動。書展期間,各分展場將舉辦1000多場線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在江蘇全省散佈濃濃書香。本次書展蘇州主展場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參展出版發行單位超過400家,線上線下參展出版物超過20萬種。>>>【詳文】
展覽現場展出的“喜”文化元素。河北博物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三“羊”開泰、“馬”上封“猴”、“喜”上“梅”梢……7月8日,由河北博物院聯手浙江自然博物院、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福祿壽喜·美好生活——中國吉祥文化特展》在河北石家莊開展,300余件(套)展品生動展示了中國傳統吉祥文化。本次展覽從自然、歷史、民俗多重視角闡釋了吉祥文化的起源發展、內涵表現、輻射影響和時代意義。>>>【詳文】
北京正陽門箭樓。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來源:中新網)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在近日舉辦的“歷史文化‘金名片’綻放新光彩”主題採訪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淩明介紹,目前《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名錄文本》已完成,該局將確保高品質完成好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任務,延續歷史文脈。>>>【詳文】
頒獎典禮現場。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主辦方 供圖(來源:中新網)
7月30日晚,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在湖北武漢揭曉,象徵著中國電影“百花齊放”的獎盃金光熠熠。生動詮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電影《長津湖》獲得最佳影片獎,袁泉憑藉抗疫題材電影《中國醫生》中的表現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張譯憑藉在《懸崖之上》中的表現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優秀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等獎項也分別揭曉。穿梭60載光影故事,百花獎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折射出“中國力量”“中國自信”。>>>【詳文】
已故導演陳木勝憑電影《怒火》獲“最佳導演”獎,演員劉德華擔任頒獎嘉賓並宣讀感謝詞。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來源:中新網)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17日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匯星舉行。大會揭曉本屆21個獎項,包括終身成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電影等。香港喜劇演員許冠文獲得終身成就獎,香港電影工作者周國忠獲得專業精神獎。傳記電影《梅艷芳》成當晚最大贏家,橫掃包括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等5項大獎。>>>【詳文】
兒童戲劇《報童》劇照。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7月15日,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在京開幕。本屆戲劇節以“享受戲劇 健康成長”為主題,通過線下展演、線上展播等多項內容,滿足各個年齡段觀眾的藝術需求。戲劇節還將在四川成都、浙江嘉興等地設立分會場,將優秀兒童戲劇展示給全國觀眾,帶孩子感受藝術魅力。>>>【詳文】
演員在晚會上表演舞蹈《絲海南弦》。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來源:中新網)
7月13日晚間,第十四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開幕式暨晚會在廈門舉行,兩岸業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展開交流。晚會以“共同的情感”為主題,在兩岸主持人的共同帶領下,回顧了《新白娘子傳奇》《你好,李煥英》《媽媽再愛我一次》《人世間》等影視作品,敘述“兩岸共追一部劇”的故事,以影像表達共同情感、追尋共同記憶、共盼美好未來。>>>【詳文】
數字文創《溪山行旅·宋畫三絕》。(圖源於網路)
7月4日,基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知名藏品打造的系列數字文創産品“宋畫三絕”的第一款《溪山行旅·宋畫三絕》正式發佈。這也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個以數字文創形式在大陸面世的系列藏品。該産品通過“AI+AR”技術營造出大宋溪山“元宇宙”,用戶可在數字內容中“置身”《溪山行旅圖》畫境。>>>【詳文】
“章公祖師”肉身坐佛二審宣判。張斌 攝(來源:中新網)
7月19日上午,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章公祖師”肉身坐佛二審進行公開宣判:判決維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關於奧斯卡應返還章公祖師肉身佛像的判決。二審法院認為,訟爭的章公祖師像屬於非法出口的被盜文物,兼具人類遺骸、歷史文物、供奉信物等多重屬性,反映中國閩南地區傳統習俗和歷史印記,是當地村民長期供奉崇拜的信物,與當地村民存在特殊情感,于法于理于情均應返還,故作出如上判決。>>>【詳文】
《人生大事》劇照。(來源:文匯報)
詩仙李白曾感嘆“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無疑點破了人生的要義。但面對化作塵埃的終極歸宿,“悲”一定是唯一的情緒和態度嗎?《人生大事》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該片視角獨到地聚焦了“殯葬師”一職,並將宏大的生死議題,巧妙落筆于一段段微妙的情感關係中。此外,隱喻性的人物和細膩的細節設計,都讓影片極具溫暖現實主義的美學內涵和美學特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影片引發的熱議,也振奮了受疫情衝擊已久的中國電影市場,展現了産業維度的蓬勃生命力。>>>【詳文】
《幸福到萬家》海報。(來源:文匯報)
近日,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幸福到萬家》收官,這部劇對女主角何幸福的刻畫努力接近當代農村女性的精神訴求,她堅定勇敢不屈服、勇敢闖蕩謀幸福,是熒屏上難得一見的非常正向、勵志的農村女性形象。電視劇《幸福到萬家》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視角,既代入何幸福的經歷去解開一個個“為什麼”,也站在時代進程中看我們在精神文明、法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路進取。>>>【詳文】
古裝劇《星漢燦爛》劇照。(圖源於網路)
古裝劇《星漢燦爛》正在熱播。第三方平臺顯示,該劇的全網正片播放市佔率領跑所有網劇。作為吸引大量青年人入場的暑期檔熱門,該劇以現實表情,觀照當下的社會生活;用影像表意,刻畫了生動家庭群像。在古風美學與現實價值的共振中,以自洽的邏輯方式致力於激發觀眾內心的文化認同。>>>【詳文】
從左至右分別為楊千嬅、周筆暢、葉倩文、林子祥。(來源:文匯報)
芒果TV、湖南衛視與香港TVB聯合製作的獻禮香港回歸25週年的音樂綜藝《聲生不息·港樂季》火爆熒屏,7月3日迎來最後一期節目,金曲盛典12首歌曲出爐,22首金曲也正式誕生,16組歌手都獲得了相應的獎項。在香港與內地新老音樂人的精心演繹下,《瀟灑走一回》《真的漢子》《朋友》等無數經典香港歌曲再次流行,喚起了不同年齡群體有關香港粵語歌曲的美好回憶,更是得到“Z世代”的追捧和共鳴。>>>【詳文】
2020年10月13日,姚璇秋進行潮劇展示。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來源:中新網)
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7月2日7時05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8虛歲。姚璇秋一生為潮劇發展、弘揚與傳承作出了傑出貢獻,臨走前幾天還在為潮劇發展奔波。姚璇秋被譽為“潮劇金嗓子”,在實踐中形成獨特的潮劇表演風格,其代表作品有潮劇《辭郎洲》《蘇六娘》《陳三五娘》《掃窗會》《革命母親李梨英》《荔鏡記》《梅亭雪》《楊乃武與小白菜》《恩仇記》《井邊會》《萬山紅》《江姐》等。>>>【詳文】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資料圖)敦煌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半個多世紀以後,經歷了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再到方興未艾的“數字敦煌”,已耄耋之年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才有閒暇去回憶“斬不斷,理還亂”的敦煌情緣。>>>【詳文】
陳家林。圖片來自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官微
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原會長、長春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陳家林,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7月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9歲。自1986年起,陳家林導演先後執導了《努爾哈赤》、《末代皇后》、《唐明皇》、《武則天》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給廣大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