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蔡英文的政治和學術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説      2022-08-02 13:17:57


(圖/中時電子報係資料照)

【黃光國/作者為公立台灣大學心理係名譽教授】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門爭議延燒,林團隊強調林智堅論文為原創,余正煌則委託律師向林喊話:“你要選舉我沒有要選舉,你討論政治問題,我是學術問題”,“不要逼到大家把實證攤到陽光下”。“政治”和“學術”的分際何在?為什麼搞“政治”要擔心“把實證攤到陽光下”?

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在他的名著《以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特別強調:“知識的誠篤”,文中有一段名言:“一個人如果不能認定,他靈魂的命運取決於他是否能在這段文稿中做出正確的預測”,“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正在靜默中等待”,“如果沒有這份熱情,沒有這種奇特的陶醉感,那麼他還是遠離學術比較好”。

蔡英文對於學術顯然沒有這樣的“陶醉感”,所以她對自己博士論文的爭議諱莫如深,不希望人家多談。當了台當局領導人之後,甚至要求臺教育部門將她副教授升等的相關資料“封存30年”。

蔡英文志不在學術,卻很重視她的“博士”頭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進黨當家之後,各級公職人員紛紛到公私立大學去“洗學歷”,説得好聽,這叫“見賢思齊”;説得不好聽,這就是“歹鬼&&”。

韋伯在他的另一篇《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文中強調,政治對於許多人之所以有吸引力,在於它可以使用權力操控別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不僅要有熱情,而且要有清冷的判斷力,能夠看清楚他所面對的現實,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為自己所做的決策負責。

蔡英文和附從她的民進黨對於權力的“熱情”絕對不容懷疑。林智堅論文門鬧得滿城風雨,他堅拒出席臺大學術倫理委員會,卻跑到“蔡英文官邸”,跟民進黨相關要角一起商討:如何為其選情設“停損點”。由此可見,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最在意的是該黨對權力的掌控,他們“清冷的判斷力”,當然也反映出他們的“責任感”。

當年民意代表朱高正曾經説過一句名言:“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從韋伯的標準來看,蔡英文和民進黨有沒有人把政治當做自己的“志業”呢?為什麼討論學術問題,必須“真金不怕火煉”?不必經過“火煉”的“政治”,是什麼樣的“政治”?到底是什麼樣的選舉制度,使得今天的台灣政治淪落成為一種“低劣的”騙術?(文章來源:中時新聞網)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