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長舞傳情撫海波 同脈連枝向未來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2-08-02 14:51:53

  文化因創造而輝煌,文明因延續而璀璨。

  讀懂兩岸血濃于水、同根同源,文化的視角不可或缺。千百年來,兩岸人民在中華文明的滋養下賡續文脈,歌之頌之、舞之蹈之。歲月長河裏,兩岸人民立民族文化之根,鑄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發展之路。血脈長存、文脈賡續,文化永遠照亮著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題記

  7月23日,作為海峽論壇的配套活動之一,由全國台聯、福建省台聯、廈門市台聯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舞”論壇在廈門廣電大廈1000平米演播廳舉行。論壇聚焦舞蹈,以“一起舞動向未來”為主題,通過兩岸舞者的表演、分享和訪談,展示兩岸同根同源的舞蹈魅力及兩岸舞蹈交流、融合成果,并圍繞兩岸青少年如何“舞向未來”展開探討。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台灣漢唐樂府創始人陳美娥等8位兩岸“舞林”代表和大陸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許振榮等線上嘉賓,與線上線下觀眾分享跨海交流、以舞互融的故事,暢談兩岸青年舞動青春、攜手築夢的未來。全國台聯文化宣傳部部長武曉峰,福建省台聯副會長蘇蘇,廈門市台聯會長張勁秋,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副總裁沈勇,廈門市文聯副主席蘇璇,河南省台聯會長李婷,廈門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等出席論壇。論壇以“舞蹈表演+嘉賓訪談+新媒體傳播”的呈現方式,分為“舞綻芳華、情牽兩岸”“紮根泥土、閩台共舞”“跨海逐夢、舞動青春”“數字潮變、舞向未來”四個篇章,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在聚光燈下舞之蹈之,線上上線下攜舞踏歌,深情表達兩岸青年“一起舞動向未來”的美好願景。

  (一)一支舞,深情感受血脈相連

  “誰看見我的兄弟,他叫台灣。誰幫我填平那道海灣,日日的思念,夜夜的難眠,只留下燈一盞”。

  伴隨男聲低吟與海浪聲,現代舞群舞《海那邊》為論壇開場。舞蹈以隔海凝視、眺望開始,以兩兄弟的思念貫穿,展現了對親友相聚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團圓的強烈盼望。隨後,兩岸分隔的現實矛盾不斷將舞蹈推向高潮,24位演員從舞臺兩側面對面輪番飛奔交叉擁抱,再現了首次開放台胞返鄉時,親人久別重逢的感人畫面,強烈地抒發了兩岸同胞渴望團圓的民族情感。

  “本來就是血脈相連,為什麼親情難現;本來就是碧海晴空,卻難有風帆片片;本來就是兄弟姐妹,卻又相思難見;本來就是美好家園,為什麼隔海難圓;一泓淺灣割不斷,是兩岸心心相連”。

  音樂時而靈動、時而高亢。從分隔時期的隔海凝望,到開放交流後的跨海相擁,舞者擁抱、分離、掙扎,用獨特的肢體和視聽語言,講述鄉愁故事,再現兩岸親情,那種極具穿透力的眼神動人心魄、直擊心靈,讓現場觀眾産生強烈共鳴,正如舞蹈高潮段歌詞所唱:“我也盼望你也盼望早日大團圓,為了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我們同一個祖先”。

  (二)一支舞,復活千年記憶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古樂縈繞的淺吟低唱,戲步款移的翩翩起舞將觀眾帶回漢唐時代。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科步相融合,完美展現了中華樂舞的東方魅力。

  民族命運承載樂舞命運。中國南音樂舞自兩漢中原移民帶入閩南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起源於唐,形成在宋,發展于明清。台灣漢唐樂府創始人陳美娥的南音之路,是探索更是回家。由於缺乏學理考據,歐洲的漢學專家將中國南音根據梨園歌舞戲定位於明朝嘉靖年,并且認為“已經很看得起你們了,我們研究唐朝音樂去日本,宋朝音樂去南韓,中國好像只剩下明清音樂了。”談及此處,陳美娥説:“我非常傷心。1983年漢唐樂府創辦後,第一個十年,我們正本溯源,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華夏正音;第二個十年,我們發展創作南音樂舞,讓中華雅樂歌舞走向了世界。”四十春秋風霜雨雪,台灣漢唐樂府從受到質疑到蜚聲國際,其代表作《燕歌行》《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等,不僅厘清了中國南音的前世今生,還創造性賦予其新的生命。

  2007年秋,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樂舞首次進入北京故宮皇極殿獻藝,這是故宮建成600年來唯一受邀在內廷演出的台灣藝術團體。南音樂舞《韓熙載夜宴圖》回到北京故宮珍藏的同名傳世名畫身邊,陳美娥動情地説:“那一刻,南音終於回家了!”談及對南音發展和兩岸青年的期望,陳美娥表示,“要從教育的層面給年輕人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兩岸青年更有民族觀,更有家國情懷,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好青年,將中華文化韆鞦萬世地傳承下去”。

  綿延千年的中國文脈,留給中華民族兩樣東西,一曰歷史一曰文化,前者可鑒世,後者可潤心。從《韓熙載夜宴圖》樂舞回到故宮,到脫胎于《千里江山圖》的歌舞《只此青綠》火爆兩岸,原本“高冷”的古典舞為什麼忽然在青年人中間“火”了起來?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用浪潮解釋了這個文化現象,“我們看到歌舞浪潮的背後是更大的文化自信浪潮。我們有非常優秀的土壤,有民族的記憶和文化的寶藏。青年人津津樂道國家文化寶藏,在民族藝術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他們生而見國家強盛,也因之自信。我們看到,很多創作者和觀眾逐漸去掉浮華,沉浸到偉大的傳統文化走自己的路,去踐行復興中華文化。我們相信,年輕人會追逐地道的好東西,會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會創造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今日之兩岸,文博火熱、文創競生,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得到繼承發展的古典舞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受到兩岸青年的喜愛,中華傳統文化鮮活地走進了生活。馮雙白感嘆:“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故紙堆。兩岸青年一見面,相互作揖的一瞬間就感到是一家人。現在的兩岸年輕人點茶、穿漢服、聽雅樂。我真恨不得年輕10歲,加入這樣的生活,多好啊!”

  融合舞,一亮相就溫柔了時光。1993年,以孔雀舞蜚聲海內外的大陸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帶著舞蹈《兩棵樹》到台灣表演,成為兩岸開放交流後首位赴台灣的大陸舞蹈家,并與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成為好友。楊麗萍説:“我和林懷民的舞蹈都在血液裏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氣息。”此後在創作《平潭印象》時,兩岸元素為楊麗萍創作舞蹈提供了不竭靈感。她將布袋戲、三太子、舞龍舞獅、媽祖文化融入其中,通過隱形的故事線,貫穿古今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脈絡,構建了宏大瑰麗的神話意境。盛年不能重來,熱血依舊還在。現場連線時,楊麗萍表示:“兩岸親人用舞蹈的方式交流溝通。我們正在復排《孔雀》,等到疫情後,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登上兩岸的舞臺。”

  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內核,深耕于海,怒放于魂。林懷民在兩岸恢復交流之初便輾轉來到北京,拜訪著名舞蹈家吳曉邦。馮雙白作為吳曉邦先生的弟子,他忘不了在台北觀看林懷民的《九歌》,演員喊出屈原、岳飛、文天祥那一個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光彩永駐的名字;忘不了參加台北“文化就在巷子裏”的活動,台北的爺孫倆在雨中觀看大陸藝術家的《秦王點兵》。馮雙白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兩岸舞蹈藝術無論如何創新、演變與發展,都離不開中華文化這個‘宗’,這就是我們的‘舞魂’。”

  (三)一支舞,成就兩岸默契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舞蹈來自民間,步入殿堂,論在學院。跟隨著遷徙的腳步,福建舞蹈來到了台灣,并吸收島上其他藝術養分,衍生出屬於自己的民間舞蹈。

  娛神娛人的陣頭文化在閩台地區生生不息,嚴肅的三太子衍化出了電音三太子,又歡快地搬到了論壇現場。在流行歌曲《保庇》的伴奏下,扮成哪吒三太子形象的演員跳起了別開生面的舞蹈,節奏歡快、喜慶吉祥,祈福中華、保祐平安。

  中華文化是魂,兩岸民間就是土,共同藝術根脈紮根泥土才能根深葉茂。兩岸的民間藝術團體不斷汲取在地文化,也用舞蹈串起鄉情。十年前,廈門市思明區藝術團同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共同編排了兩岸首部民間合作舞蹈作品——《鼓神》,用鼓樂與舞蹈的結合,把陣頭文化推上大舞臺。

  2011年6月,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受邀來廈參加鄭成功文化節,激昂的鼓聲響徹鼓浪嶼。人來了,鼓響了,合作的心也被鼓舞了。《鼓神》以曼妙的舞步、恢弘的鼓聲,以舞蹈詩為形式、陣頭鼓作載體,演繹了兩岸以海為生的共同信俗和人文情懷,不僅捧回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也在海峽兩岸間引起了震動。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許振榮説:“那種融合是很美的,一樣的語言,一樣的藝術,一樣的習俗,隔著海峽共同創作一個作品,是很棒很棒的享受。”

  演出雖然落幕,情誼沒有散場。廈門市思明區藝術團團長黃秀珍與許振榮立下十年之約,一起尋找更大的舞臺,帶動兩岸民眾一起跳舞。他們合作編創了兩岸廣場舞教材,巡迴展演廣場舞。遠端連線的許振榮則認為,兩岸藝術創作要回到生活的源點,關鍵就在於融合,借由生命的溫度去創造出融合的精品。

  十年之約拉近了距離,也鼓舞了人心。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鄭玉玲認為兩岸民間的交流極其重要。人同宗、藝同源。閩台文化紮根在民間,從中原傳播到福建,從福建傳播到台灣,發端于鄉野和街頭,在細節之處彰顯著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奮鬥精神。兩岸攜手、傳承、普及一脈相承的舞蹈藝術,才能讓人民在舞蹈之中走的更近。  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導演張居淮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間舞蹈的根,也是舞蹈靈感的富礦,淵源深厚的閩台文化更是不斷推動著兩岸民間的交流。談及兩岸交流,張居淮曾率團前往台灣演出,鳳陽花鼓戲讓台灣老兵熱淚盈眶,陣陣花鼓敲到了心坎上,讓鄉音回蕩悠長。

  鄭玉玲和張居淮共同表示,從線上到線下,從舞臺到廣場,我們牽手的那一刻,心的距離就拉近了,從接地氣到有默契,一次次舞蹈交流,積澱著兩岸民間的深情厚誼。

  (四)一支舞,一牽手便直抵心靈

  因為有情、海峽不遠,攜手共舞、你我相連。21年前,曾經在金門上演的群舞《海峽情深》又讓論壇現場好似沐浴海風。悠悠白雲徜徉的海峽,青青的阿里山,滔滔的鷺江潮,高山女與惠安女跳在一起。我們看到了山、看到了水,我接過你隔空扔過的草帽,你卻將它戴回了我的頭上,我知道你的歡喜,你懂得我的心意……

  21年前,就是這支《海峽情深》帶回了金門的“小白鷺”。那一年,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到金門進行3天演出。從小就對舞蹈感興趣的邱驛棠連續到金門縣文化局的大劇場看表演。第一天,邱驛棠坐在劇院的最後面觀看,到了第三天,由於劇場人數爆滿,邱驛棠就坐到了靠近舞臺的地板上看。被民族舞蹈喚起共鳴的他,決定來到廈門求學。求學的回憶裏,邱驛棠坦言苦,但依然笑:“肯定很苦,但喜歡就不覺得苦,喜歡就要堅持”。一路走來,從金門到廈門,再到北京舞蹈學院深造,并留在溫州大學音樂學院任教的他,更多投身到了兩岸舞蹈交流。同時,邱驛棠在2011年成立了金門棠風舞蹈團,想要把大陸的舞蹈藝術帶回金門。有朋友調侃説“金門是文化沙漠”,可邱驛棠堅信,“誰又不是在沙漠中造出了綠洲”。

  種下夢的種子,開放舞之花朵。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主任林乃楨就是曾經飛過海峽為邱驛棠種下夢想的“小白鷺”。時光荏苒仍是歷歷在目,一同上臺討論的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係民間舞教研室主任、教授周萍又正是林乃楨的老師。回憶起21年前的情景,林乃楨形容自己是坐船暈著去的,金門鄉親自稱是“暈”著看的,“因為金門的鄉親沒想到可以用舞蹈如此精彩地闡釋感情”。“小白鷺”留在金門的三天,締造了兩岸的佳話,也改變了邱驛棠的人生。如今廈門已經成為兩岸舞者築夢圓夢的平臺,越來越多的機遇和空間等待著台灣民眾和舞者跨海而來。

  大陸舞者走進台灣的街巷,種下藝術的種子,喚醒深藏的精神,綻放出民族文化的光亮,也吸引台灣專業舞者跨海求學。早在1991年,2名台灣高校的舞蹈系主任就來到北京舞蹈學院求學,認真系統地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授課老師就是周萍。三十餘年過去,北京舞蹈學院每一期都有台灣省籍的學生,即使在來往不便的年代也是如此。周萍説:“以前他們來一趟不方便,那種如饑似渴的投入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和大陸的學生一起拼搏,用心把中華文化和民族民間舞蹈帶回台灣,其同文同族的契合是不言而喻的”。

  (五)一支舞,跨海追逐夢想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兩岸舞蹈藝術、事業和産業不僅優勢互補,也在多元文化環境裏融合衍生出新的枝芽。0588夢想基地創始人、台灣知名藝人專屬舞蹈老師王欽賢和國際街舞大賽(Battle of the Year)popping項中國台灣賽區亞軍、步調街舞主理人翁英哲帶著舞蹈事業夢想越過海峽,將舞蹈事業根植在大陸。

  王欽賢在1995年就來到大陸為小虎隊演唱會、“雪狼湖”演出選擇角色。他説:“大陸有上戲、北舞、廣舞等專業舞蹈學校,培養了大量的舞蹈專業人才。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大陸是包容、融合的地方,接受天馬行空的新東西。我們正在結合音樂、舞蹈、中醫等等元素創作新的舞蹈。我的女兒也在上戲學習木偶專業,將輪滑、舞蹈和木偶相結合,受到了老師的好評。這就是我們很想做的事情,將傳承與流行結合在一起” 。

  廣闊的不僅是大陸的土地、市場,還有海納百川的包容,讓台灣舞者能夠將所思所想加以實踐。王欽賢感慨:“近十年,台灣沒有太多的舞蹈節目了。大陸一台節目的投入就足夠台灣做一場演唱會了,在很多惠台政策的支援下,台灣舞者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自己的夢想。”十多年前,翁英哲則因為常來大陸參加比賽和交流,看到蓬勃的街舞市場,感受到廈門良好的發展環境,最終被閩南文化的熟悉留了下來。他希望通過類似于“舞”論壇這樣的平臺,讓兩岸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有更多交流機會。

  (六)一支舞,一開始就不願停下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數字潮變悄然改變著所有領域,讓新媒體舞蹈基於電子化舞臺效果和數字化技術開出了新花。“天驕舞團”的青年舞者,在點、線、面的律動交錯之間,打開了論壇舞臺上的虛擬空間。抽象符號在掌中跳躍,時而聚攏、時而分散,最終匯聚成舞者合力托起的全息光球。一支融合了投影技術、全息技術、聲光舞美交互的舞蹈,讓舞臺打破了空間邊界,更加適應了新的傳播方式和視聽需求。

  由於崇尚青春熱血與自由的表達,街舞當之無愧成為了兩岸年輕人對話的潮流語言。來到廈門的台灣青年黃彥霖走進田間地頭和鄉村古厝,將拍胸舞和五祖拳等非遺元素融入街舞編創,在台上展示原創閩風街舞,一亮相就讓觀眾感受到街舞與非遺的融合之美。黃彥霖的閩風街舞是兩岸元素、跨界元素融合創造的樣本,為兩岸青年拓寬街舞創作思路“打了一個樣兒”。為進一步激發兩岸青年的創作熱情,本屆論壇專門啟動了“兩岸原創街舞徵集活動”,邀請兩岸青年打開腦洞、舞動青春,結合非遺文化、時尚文化、新媒體技術等進行街舞創作。屆時,主辦單位將從中評選出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展播,促進兩岸青年舞蹈人才的交流合作。

  馮雙白表示,“希望在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舞’論壇之後,能夠搭建出一個閩台兩岸的‘舞蹈元宇宙’,讓舞者多關注新媒體,也請媒體人多關注舞蹈。”陳美娥感慨,“今舞即古舞。陣頭文化中的三太子已經變成了電音三太子,除掉服飾與裝扮,她的動作就是那個時代的街舞。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潮變,從過去經由當下,一定會奔騰不息涌向未來,承載往昔、擁抱新生。”

  (七)一支舞,共創兩岸美好未來

  從弘揚意境之美的古典舞到融匯東西的現代舞,從充滿風情的民族舞到活力四射的街舞,不同的舞蹈門類在交流中往來互鑒,一代代兩岸舞者以舞傳情,交流融合,將美麗的瞬間定格在舞臺,將動人的故事留在心裏。

  有熱愛的地方就有舞臺。論壇接近尾聲,在廈門、在台中,在湖邊、在山上,兩岸舞者與現場嘉賓共同履行兩岸民眾的“十年之約”,線上線下一起同舞閩台原創廣場舞《新高山青》。論壇嘉賓與全體演職人員手牽手、連成圓,用歡快的舞步將論壇推向新的高潮。聚會總有結束,情誼沒有散場。大家久久不遠離開舞臺,繼續熱絡論壇話題,回味著一場場舞蹈,品味著一段段對話,相約在不遠的將來再聚首,期盼共同推動兩岸舞蹈融合發展,也期盼兩岸早日團圓。

  全國台聯文化宣傳部部長武曉峰接受採訪時表示,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論壇連續舉辦,從“辨”論壇到“唱”論壇到“舞”論壇,從“辨發展、辨趨勢、辨未來”到“唱憶青春、唱享未來”,再到“一起舞動向未來”,論壇主題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叫“未來”。我們通過這樣的活動,主要是想給更多的兩岸青年搭建一個交流融合的平臺,以情促融,融情潤心,期待兩岸青年共創美好未來。

  據悉,論壇通過看廈門APP、廈門廣電視頻號、央視頻、微網志、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平臺直播,全網曝光量達2835.8萬,當天登上微網志同城熱搜。

  來源:台胞之家公眾號



責任編輯:李欣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