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半導體教父”張汝京:三次創業與中國“芯”願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台胞人物      2022-08-11 14:38:39

  “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決心,用更有毅力和堅韌不拔的心態把項目做成功,為中國半導體産業做出貢獻!”

  當芯恩(青島)積體電路有限公司(以下稱芯恩半導體)宣佈8寸廠投片成功的消息後,73歲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汝京在誓師大會上,對著全體員工發表了一番鼓舞人心的演講。他慷慨激昂的聲音在現場久久回蕩,那一刻,沒有人想到這位精神領袖會在不久後離開這裡。

  就在近日,有多家媒體披露稱,張汝京已經從芯恩半導體離職,加入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稱積塔半導體)擔任執行董事一職。針對相關消息,《商學院》記者致電積塔半導體核實,對方表示“消息屬實”,但對於其他問題不作回復。

  如果回顧張汝京的上一次離職,時間並不遙遠。2017年年底,當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昇半導體)的300mm大硅片月産能突破3萬片,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半導體大尺寸硅片生産問題時,張汝京選擇功成身退,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新昇半導體。

  之後的2018年,張汝京來到青島,成立了國內第一家CIDM(協同式積體電路製造)模式的企業芯恩半導體。經過三年多的努力,2021年8月,芯恩半導體終於將8寸廠項目投片成功,為青島發展半導體産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然而,這似乎也意味著張汝京在芯恩半導體的使命已經告一段落。

  雖然張汝京在前後兩家公司的任期都很短暫,但他對於發展“中國芯”的熱情和初心始終不變。如今,再度作別自己的創業公司,張汝京又將開啟一段在國內半導體領域的嶄新征程。而這一次,他將如何續寫自己的“晶片故事”?

  選擇

  張汝京選擇加入積塔半導體作為他半導體事業新的起點。儘管他婉拒了《商學院》記者的採訪,但回顧張汝京近年來的去向,或許從中能夠理解這位“半導體教父”的想法和選擇。

  過去二十多年來,張汝京在中國大陸有三段重要的創業經歷,其中人們熟知的無疑是創辦國內晶片代工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即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當時仍是荒草叢生、農田遍佈的浦東張江上正式開工建設工廠,標誌著中國積體電路産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如果説張汝京成立中芯國際是為了讓中國大陸縮短與國外先進半導體代工技術的差距,那麼之後成立新昇半導體,則是為了解決大硅片材料的短板問題。

  2014年6月,張汝京在上海臨港創辦新昇半導體,總投資約68億元,專注于半導體300mm硅晶圓。長期以來,硅晶圓市場一直被海外資本所壟斷,而新昇半導體的出現則成為國産大硅片的破局者,有效緩解了國內半導體大尺寸硅片的産能不足問題。

  隨著張汝京在新昇半導體的三年任期結束,2017年,年近七旬的他轉身創辦了半導體製造企業芯恩半導體。對於離開新昇半導體的緣由,張汝京曾回應説:“300mm硅晶圓本來就是幫國家做的,相比之下,我對於IDM模式更感興趣。”

  張汝京所看重的IDM模式,簡單來説就是垂直整合,即在一家公司裏完成晶片設計、研發、製造、封裝、測試、模組等為一體的半導體公司模式。當前國際上排名靠前的模擬與數模混合半導體巨頭大多都是採用IDM模式,例如美國德州儀器、歐洲英飛淩、日本東芝以及南韓三星等。

  借由芯恩半導體的創立,張汝京在IDM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最適合中國”的半導體企業經營模式CIDM,即協同式積體電路製造。在這一模式下,10~15個企業共同出資聯合進行晶片設計、工藝研發、生産、封裝、測試和銷售,將這些企業共同綁定,實現多贏。

  張汝京的三次重要創業經歷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意義。其中,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代工的龍頭企業,新昇半導體解決了中國大陸300mm半導體硅片依賴進口的局面,而芯恩半導體則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CIDM模式的晶片廠,向業界提供了全新的企業發展方向。

  在張汝京看來,這三次創業“都是基於國內和市場的需要”,每當企業熬過初創期逐步走向正軌,他便悄然轉身,將手中的火炬傳遞給身後的年輕人。在經歷無數辛酸和艱難之後,如今,年過古稀的張汝京已經不再創業,但選擇加入積塔半導體,這也是他為中國半導體産業發揮貢獻的見證。

  根據公開資料,2017年積塔半導體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國前十大IC設計公司華大半導體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其專注于特色工藝的晶片製造,是國內最早從事汽車電子晶片、IGBT晶片製造企業,在模擬電路、功率器件晶片代工領域具有領先地位。

  2021年11月,積塔半導體完成了80億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華大半導體、小米長江産業基金、交通銀行等企業。 目前,積塔半導體在上海浦東新區和徐匯區擁有兩個廠區,已建和在建産能共計6英寸7萬片/月、8英寸11萬片/月、12英寸5萬片/月,以及3萬片/月的碳化矽産品。

  雖然成立至今僅有五年時間,但可以明顯看到,積塔半導體在此期間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成效和規模。伴隨著張汝京的到來,這對於積塔半導體的下一步發展無疑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張汝京作為半導體行業的‘教父級’人物,其本身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必然會給積塔半導體帶來更多的指導和扶持作用。但考慮到張汝京的年紀,他可能沒有太多精力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而是更多會扮演著顧問的角色,協助積塔半導體高層進行重要決策和戰略規劃。”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

  萌芽

  1977年,29歲的張汝京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當時正擔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裁一職,其手下管理著數千名員工,而初出茅廬的張汝京在那個時期並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位將來的競爭對手。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長達20年,其間,他幹得最為高調的事情就是“建廠”。1990年開始,張汝京帶領團隊先後在中國台灣、義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參與管理和建廠,每處停留二三年,他把人員培訓好並步入正軌後便投入到下一個目標。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建廠和運營經驗,在日後張汝京回到中國大陸創業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6年的夏天,張汝京接待了當時中國電子部的一個訪問團,對於這段往事他印象深刻。“當時他們到德州儀器公司來參觀,之後説:‘哇,這裡這麼進步!我們可能落後有二十年,該怎麼趕上去呢?希望有一些真正做這行的華人能夠回來,把中國的半導體做起來。’當時聽他們這樣講,我心裏蠻感動的。”張汝京回憶道。

  這次在平常不過的接待,讓張汝京在心裏默默埋下了回到中國大陸的種子。但在當時,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産業幾乎是處於一片空白的境地,雖然海外華人有心回國參與半導體産業建設,卻沒有合適的機會。而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台灣半導體産業正處於高速增長期,因此中國台灣地區也成為海外華人投身半導體産業的首選地。

  1997年,按照德州儀器公司的內部規定,已經工作滿20年的張汝京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在朋友的再三邀請下,他告別了德州儀器公司回到中國台灣,擔任世大積體電路公司(下稱世大半導體)的總經理。

  彼時,由於臺積電已經在中國台灣發展壯大,新成立的世大半導體並不被人看好,但是張汝京憑藉其在德州儀器公司積累的運作經驗,使得世大半導體在成立僅三年後就實現了盈利,成為僅次於臺積電、聯華電子的中國台灣第三大半導體製造企業。

  隨著世大半導體運營情況向好,張汝京已經做好了在中國大陸投資建廠的打算。在世大半導體的規劃中,第一、第二座工廠先建在中國台灣,之後的第三到第十座工廠均要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建造。如果此規劃能夠順利落地,這無疑將會給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産業帶來巨大的幫助。

  然而,世大半導體的異軍突起,讓張忠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決定與世大半導體大股東談判,並出資50億美元收購世大半導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世大半導體的市值只有6億美元,而臺積電相當於溢價8.5倍來進行收購。

  對於這筆收購,張汝京並沒有反對,他認為“投資人支援,而且給的並購價錢也很理想”。他真正關心的只有一個問題:被收購以後,世大半導體的第三座半導體工廠還能不能建到中國大陸去?

  張汝京回憶,當時這個提議並沒有遭到臺積電方面反對,而收購也很快順利完成。但沒有想到的是,臺積電卻遲遲沒有兌現讓世大半導體到大陸建廠的承諾。對此,張汝京深感失望,決心辭去他在世大半導體的一切職務。

  而對於張汝京的辭職,臺積電的高層起初並不同意,甚至表態稱:“如果要去大陸,那在台積電的股票都不能拿。”但張汝京去意已決,他徹底放棄了在台積電的大量股票,攜妻帶子回到大陸,就此投身於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建設浪潮當中。

  代價

  “愛國,是需要代價的。”張汝京在一次採訪中感慨地説道。但是在張汝京看來,為了中國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2000年4月,張汝京帶著300多位來自中國台灣和100多位來自美歐日韓等國的人才團隊一路北上,在上海張江工業園創辦了中芯國際,開啟了內地半導體代工的新時代。趁著半導體行業處於低谷週期,張汝京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購入大量低價二手設備,佈置了3條8英寸産線。

  直到2003年中芯國際第二次募資後,張汝京一方面在北京投資建設12英寸晶圓廠,一方面以低價購入摩托羅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廠。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中芯國際已經擁有了4個8英寸廠和1個12英寸廠,建廠速度異常迅猛。

  不過,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隨著公司規模的日益壯大,中芯國際與同為晶片代工的臺積電構成直接的競爭關係,而中芯國際在創立初期的大量人才歸隊和工藝流程與臺積電頗為相似,則給雙方的訴訟埋下了伏筆。

  2003年12月,臺積電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提交訴訟狀,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權及竊取商業秘密。臺積電申請對中芯國際實施禁制令處分及賠償財務損失,起訴對象包括中芯國際在中國上海及美國的子公司。

  此時正值中芯國際赴美上市的敏感期,為了避免上市計劃受挫,中芯國際只能耐心地與臺積電協商週旋。經過為期一年多的談判,2005年1月,中芯國際和臺積電達成庭外和解,根據和解協議,中芯國際賠償臺積電1.75億美元。

  然而不久後,臺積電再度發難。2006年8月,臺積電再次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為由將其告上法庭,指責中芯國際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藝中使用了臺積電技術。

  對此,張汝京在“高通公司—中芯國際合作項目”天津啟動儀式上直言,這是臺積電有意的騷擾。“每當我們突破難關或進入發展關口,臺積電都會給我們來這麼一下,但這次他們是騷擾,一週前我們已經提出反訴,這次我們清楚地找到了證據證明臺積電屬於騷擾性質。”

  這場官司戰持續了3年時間。直到2009年11月3日,加州法院判決中芯國際敗訴,中芯國際不得不重新尋求和臺積電的和解,但第二次和解的條件遠比第一次嚴重。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公告了與臺積電的和解方案,包括向臺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和10%的中芯國際股份。隨後,中芯國際又發出一張公告稱,張汝京因“個人原因”辭去執行董事、總裁、CEO等職務。

  對於張汝京來説,不論是之前的德州儀器公司、世大半導體,還是之後的新昇半導體和芯恩半導體,都是他自願辭職。而唯獨2009年離開中芯國際,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心不甘情不願的辭職,這或許是他如今不願提及的傷痛,也是他決心投身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産業必須承受的代價。

  當然,每一種人生的選擇,既有代價也有收穫。作為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隨著中芯國際近些年來的不斷崛起和壯大,張汝京不僅讓眾人看到他的拳拳愛國之心,更讓曾經受制於人的“中國芯”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回顧張汝京的職業生涯,他幾乎一輩子都在跟半導體行業打交道,而他的這份堅持和執著,最終給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張汝京是中國半導體晶片産業的一個重要符號,他曲折的創業歷程正是中國國産晶片艱難發展的一個縮影,尤其他創辦的中芯國際開啟了半導體晶片國産化的里程碑,不斷探索國産半導體的技術發展新路線。可以説,張汝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身上老而彌堅的創業精神,也是中國無數晶片人不屈不撓奮鬥精神的寫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評價道。【來源:BMR商學院 文:沈思涵 石丹】



責任編輯:李欣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