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關羽鎮守荊州

  荊州東扼江東,北控江北,號稱“天下中心”,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軍事角逐的戰略核心地帶。

  211年(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劉備率數萬將士溯江西上,向益州進軍,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214年(建安十九年)夏,由於劉備在益州進攻雒城的軍事行動中受阻,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兵增援。關羽受命總督荊州,全權負責荊州軍政事務。在劉備西進四川期間,關羽在荊州擔負著北拒曹軍、東防孫權的軍事重任,同時還兼有治理和穩固荊州,為劉備西進提供後勤保障的使命。關羽在荊州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經營,為劉備西進戰略成功實施作出了巨大貢獻。

  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得知劉備已攻取益州,於是欲將荊州收歸己有。在諸葛瑾斡旋未果之後,孫權未與劉備協商,即任命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結果被關羽全部驅逐而走。孫權聞訊大為震怒,決定訴諸武力解決。他一方面派呂蒙帶領鮮于丹、徐忠、孫規等率兵2萬,攻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另一方面命魯肅統兵萬餘屯駐巴丘,防禦關羽;自己則坐鎮陸口調度諸軍。劉備深知荊州之重,留諸葛亮鎮守成都,自己親率5萬人馬回到公安,駐紮江北,並命關羽領兵3萬進至益陽境,在長江兩岸對孫權形成阻擊之勢。孫權也相應重新作了部署,使魯肅率領萬人由巴丘趨屯益陽,同時急召呂蒙等自零陵轉到益陽一帶,準備在益陽迎戰關羽。呂蒙接到孫權“急還助肅”的信後,秘而不宣,設計誘降了零陵太守郝普,使東吳實際上控制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于益陽”(《三國志•吳主傳》)。此時,魯肅曾邀關羽相見會談。《三國志•魯肅傳》記述,這次會談地點在兩軍之間,且各駐兵馬在百步之外,“諸將軍單刀俱會’’。會見時,魯肅首先發話;責備對方:“國家(指東吳)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此時關羽一方座上一人説:“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厲聲呵之,關羽操刀起立,説:“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隨即回答魯肅的責難:“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談判不果而終。這就是後來文學作品中廣為演繹的關公到吳方“單刀赴會"。孫權見勢,速令呂蒙趕往江北增援魯肅。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恰遇曹操進兵漢中攻取張魯。劉備審時度勢,為避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決定與孫權和談。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至此,孫、劉兩家的荊州之爭暫告一段落。

  經過此次荊州之爭,關羽在其後數年內,大力加強荊州的軍事防衛。一方面,在東面建築了堅固的江陵南城,增建內外甕城;另一方面,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在積聚軍資戰具,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同時,製造大批舟船,加強水軍訓練。另外,還派人聯絡、發動曹魏境內反曹勢力,蓄勢待發,以便北伐時形成裏應外合之勢。關羽鎮守的荊州軍事實力空前強大。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派諸葛瑾與其和親,“為子索羽女”,但遭到關羽拒絕。在鎮守荊州期間,關羽曾刮骨療毒。《三國志•關羽傳》記述:“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劉備在擊退曹兵,乘勢奪取漢中之後,于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稱王建國,自立為漢中王,大封群臣,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另以趙雲為翊軍將軍。與此同時,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關羽為配合劉備奪取漢中後的部署,實現漢中與荊州的戰略銜接,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以防孫吳,自己率主力部隊北上進擊襄陽、樊城。戰役之初,關羽所部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就把曹仁包圍在漢水北岸的樊城。曹仁據城堅守,以待增援。不久,曹操即遣于禁、龐德等率七軍馳援樊城曹仁。不料天降暴雨,連綿十余日,漢水氾濫,平地水五六丈,關羽率軍乘勢攻擊。結果,遭遇洪水的于禁、龐德七軍潰敗,約3萬兵馬被關羽俘獲,于禁投降關羽,將軍龐德被斬。當時,龐德“乘小船欲還(曹)仁營",但小船被水打翻,龐德“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關羽勸其投降,説:“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料天降何為?"龐德立而不跪,厲聲大罵,遂被殺(《三國志•龐德傳》)。消滅于禁所部後,關羽重兵圍困樊城,使之內外斷絕,糧草不濟,危在旦夕。而此時曹操統治地區的“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對曹操形成嚴重威脅,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大為恐慌,乃“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三國志•關羽傳》)。關羽個人的軍事功績也達到最為輝煌的時刻,成就了他“威震華夏”的英名。

  曹操見形勢危急,又令徐晃督大軍助曹仁解圍。同時,派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統歸徐晃指揮。關羽率部與徐晃激戰于樊城之北,因兵力懸殊,命劉封、孟達增援,二人拒命不援。關羽軍被迫從樊城退至圍頭、四冢,留水軍據守漢水。

  曹操在派兵增援曹仁的同時,接受司馬懿和蔣濟的意見,作出了聯吳合擊關羽的決策。《三國志•關羽傳》記述:“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孫權本來就視關羽為主要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安,得到曹操“許割江南以封權”的承諾,便立即回信給曹操,“乞以討羽自效”(《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呂蒙還施放煙幕,先是呂蒙詐病,孫權召還呂蒙養病,派陸遜代蒙;繼而陸遜寫信給關羽,讚揚關羽樊城一戰,于禁投降,“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並自稱“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關羽讀了陸遜的信,“意大安,無復所嫌”。陸遜卻向孫權“具啟形狀,陳其可擒之要”(《三國志•陸遜傳》)。

  孫權、呂蒙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向荊州發動偷襲。《三國志•呂蒙傳》記述,呂蒙到達尋陽,盡伏其精兵于船艙中,使搖櫓的兵士穿著白衣,扮作商人,晝夜兼程,抵達關羽設置的哨所兵營後,突然襲擊,神不知鬼不覺地佔領了陣地,所以關羽一點消息也沒有得到,呂蒙便進抵南郡。

  正當關羽軍與徐晃軍酣戰之時,呂蒙乘荊州後方空虛,偷襲公安,守將傅士仁降吳。至江陵,麇芳也投降了,關羽妻室及部隊盡被吳軍俘獲。傅士仁、糜芳因為關羽圍樊時供給軍資不及時,關羽曾警告要治他們的罪,他們害怕治罪,所以不戰自降。關羽聞南郡失守,率輕騎南還。此時,孫權又派陸遜攻克宜都,佔領秭歸、枝江、夷道諸地,屯駐夷陵,守峽口以防備蜀軍。關羽軍南下途中,得知江陵已失,便率少量部隊退至麥城,孫權又令朱然、潘璋設伏,斷其後路。當年農曆十二月,關羽、關平與屬下十余騎在臨沮縣(今湖北省遠安縣)被吳軍潘璋的司馬馬忠等截獲,關羽、關平被殺。至此,荊州蜀軍全部覆沒,荊州三郡被孫吳佔領,一代英武之將關羽也走完了他的人生路程。

  關羽荊州之失大致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曹魏方面為抵禦關羽部北上,調遣、集結了重兵,使交戰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甚大;二、孫吳背盟,偷襲後方,使關羽部陷入腹背受敵、孤立無援之境;三、西蜀方面對關羽此次北伐的戰略策應不足,使曹魏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付關羽;四、關羽平素對官員的矜傲態度,致使麋芳、傅士仁等在關鍵時刻臨陣投敵;劉封、孟達則見危不救。

  關羽壯別人世後,孫權既感大患已除,又感事情嚴重,他為了表明自己是奉曹操之命而襲殺關羽的,便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而“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吳歷》)。曹操識破孫權之計,厚葬關羽首級于洛陽。

  劉備聞知荊州已失、關羽被殺的消息,十分悲憤。他追謚關羽為壯繆侯,由關羽之子關興嗣爵。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即關羽死後2年多,曹丕稱帝建魏後半年,劉備即蜀漢皇帝位,建元章武。七月,劉備率大軍“東伐”,蜀吳之間復仇與反覆仇的夷陵猶亭之戰爆發。劉備取得初戰勝利,長驅直進,結果卻在獍亭兵敗,倉皇遁歸,于223年(章武三年)病故于白帝城。

  關羽以其忠誠不貳、俠肝義膽、光明磊落、武藝超群、能徵善戰、功勳卓著,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崇拜。他的同代人和敵手對他稱譽有加,孫吳呂蒙稱“斯人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陸遜稱關羽“當世雄傑”。曹操謀臣程昱稱“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

  唐代名臣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山西運城的解州關帝廟中有“精忠貫日"、“義薄雲天"等題額,都是對關羽人生的高度頌揚。

來源:關公網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文章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