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青少年時代,正直東漢末期。當時,朝廷腐敗,群雄割據,地方豪紳武斷鄉曲,欺壓百姓,社會動蕩不安。
有關關羽青少年時代的歷史記載甚少。從現有資料看,在因避禍亡命他鄉之前,關於一直生活在解縣(今解州鎮)故里。當地農業和鹽業相當發達,屬於山西的富庶地區。文化教育也比較發達,特別是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教育在當地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郡學、縣校、鄉庠、村序皆設經師,講授儒家五經。《三國志•關羽傳》裴注稱:“羽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可見關羽少時曾受過儒家教育。《春秋》相傳是孔子在魯國史基礎上修改成書,是孔門弟子學習的重要內容。孔子弟子卜子夏就是擅長《春秋》的大師,曾在河東地區講學授徒。因此有關《春秋》的學問在關羽的家鄉河東地區代有傳承。漢以後,《春秋》被尊為孔子編纂的聖經,在政治上、學術上處於至高無上的尊位。《春秋》記述西元前722年(魯隱西元年)至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文辭簡約,但有《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以翔實豐富的史料給予解釋。歷代經師講解《春秋》時,都把孔子嚮往西周盛世、主張“立於禮”、主張以“仁"為倫理道德規範標準、主張君主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主張“克己復禮’’、反對“亂臣賊子"作為重要內容,灌輸其中。因此,關羽喜讀《春秋》,以至達到幾乎可以背誦下來的程度,既是作為政治書來學習的,又是作為歷史書來研讀的,同時也是作為倫理道德規範接受教化的。
年輕的關羽雖然喜讀《春秋》,但並未成為一個專門攻讀五經的儒生。他“少時力最猛,無法檢束”(清•梁章鉅《歸田瑣憶》),秉性剛直豪放,不懼強梁,好仗義行俠。受河東民俗熏陶,他忠義仁勇的立身處事品格,在青年時代即已逐漸形成。《三國志•關羽傳》記述他“亡命奔涿郡”。其原因,民間相傳和歷代追記是因當地惡霸橫行鄉里,魚肉百姓,關羽義憤難容,遂怒殺惡霸,為民除害,迫於地方官役緝捕甚嚴,乃亡命他鄉。逃亡到涿州後究竟以何為生,涿州百姓世代相傳是曾作過販賣糧食的小商販以謀生糊口。但這些情況均無正史記載。
來源:關公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