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泉州關帝廟守護兩岸民眾福祉的神靈

  在泉州涂門街,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帝廟,每年進香的信眾有數十萬人,其中不少是台灣同胞。泉州關帝文化作為閩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泉州地處海邊,古時,很多閩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所以最早泉州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要建7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達,要建一座廟不是很有能力,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這樣,從明初到現在已有600多年曆史。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僅剩下了幾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這座關帝廟。在很多人心目中,關公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明。因此,不論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職,他們都要到關帝廟抽籤,希望得到指點,以求心理上獲得安慰,而簽詩就成了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其他寺廟相比,關帝廟的這部簽詩文字更文雅,內容更豐富,這無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宋元以來,泉州商業貿易盛行,傳統商業文化強調“守信用、重承諾”的美德,而關公則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被奉為商業的保護神,也就是人們所説的“武財神”。凡做生意的人,都要到廟裏來求財祈福,並捐一些香火錢。

  現存的關帝廟為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廟宇內隨處可見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築的藝術風格。

  古代泉州,發生大瘟疫時,都要請出關帝像出巡。最近一次是在1943年。當時鼠疫流行,泉州關帝廟董事會請關帝出巡,關帝坐十六抬大轎,前面是二帝岳飛,坐八抬大轎。關帝像所到之處,沿途民戶設香案迎接,鞭炮聲震耳欲聾,民眾紛紛跪迎念禱,爭相出錢替換抬轎者,以求消災免禍。

  如今的關帝廟,每逢節日,廟前人山人海。人們結拜兄弟時,要去關帝廟換金蘭譜,發誓仿傚劉、關、張“桃園結義”,永不變心。做買賣的視關帝為財神,希望互相間以義氣為重,和氣生財。航行于海上的人除奉祀媽祖外,在船中也往往奉祀關帝。生病時,要去關帝廟占卜抽籤,甚至祈雨也找關帝幫忙。

  作為我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關帝信仰于明末清初,隨大量先民帶入台灣。在台灣先民的心目中,關帝作為來自故鄉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護他們,還是他們心目中故鄉文化的一種象徵。因此,台灣先民對關帝信仰的認同也是一種對故鄉文化的依戀和對故鄉文化的認同,這也是關帝信仰在台灣得到廣泛傳播、盛傳不衰的原因。

來源:關公網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