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之醫著篇:《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是古代漢族醫學著作,為中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針灸學專著,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黃帝內經》古傳本的重要文獻。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編撰于259年,共10卷,後改為12卷本。

《針灸甲乙經》

圖編者按

  《針灸甲乙經》是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為中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針灸學專著,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黃帝內經》古傳本的重要文獻。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128篇。

  本書是將《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分類合編而成。因此它較之<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更為豐富。主要論述臟腑經絡、脈診理論、腧穴部位、針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類疾病的證候、針灸取穴等。本書對古代針灸療法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在針灸學的發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文獻學角度來説,《甲乙經》可以校正《素問》、《靈樞》在流傳過程中所産生的錯誤。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針灸甲乙經》簡介

t015ac5bab31953c774

《針灸甲乙經》。(圖源於網路)

  《黃帝針灸甲乙經》共12卷,128篇。該書是在《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基礎上,結合《難經》等著作的部分內容,以及自己的臨證經驗寫成的。與《內經》思想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書中把散存于《內經》各篇相同的內容歸納在一起,“使事類相從”。使人能全面了解針法、針感、禁忌和補瀉手法等一系列的針刺問題。除系統整理《內經》經文外,該書又使其內容具體化,並對比各書的不同説法,提出新見解,使概念更為明確。

  《甲乙經》進一步發展了《內經》中的腧穴理論,在《內經》所述的130多個穴位基礎上,對十四經穴做了全面系統的歸納整理,增加到349個。穴位排列次序,人體軀幹按照頭、面、耳、頸、肩、背、胸、腹等解剖部位,四肢分手足三陰、三陽經依次排列,這要比《內經》單純依照經絡排列要顯得更加清晰明確,符合人體經絡穴位的分佈規律,也確立了後世穴位排列的基本規則。

  《甲乙經》還突破了《內經》中一穴只屬一經的慣例,出現了如三陰交等交會穴的記載,這是對腧穴理論的一大發展。《甲乙經》對349個穴位的位置與取穴方法也都做了具體準確的記述,有的根據患者口腔活動取穴,如下關穴“合口有孔,張口即閉”;有的根據患者體表靜脈分佈取穴,瘈脈穴為“耳後鳴足青絡脈”處等。這樣取穴,對提高穴位定位的準確度,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甲乙經》中對每個穴位的針刺深度、留針時間等也做了詳細的説明與規定,並且具體闡述了誤刺禁針穴位所能造成的後果,為後世醫家確立了規範。

《針灸甲乙經》內容精要

t01f1309ca22f232d11

《針灸甲乙經》。(圖源於網路)

  《針灸甲乙經》12卷,128 篇。對人體生理、病理,經脈循行,腧穴總數、部位、取穴,針法、適應症、禁忌症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書中論及人體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黃帝內經>,但對針灸治療學的特點,重新進行了編排。把與“用針”有密切關係的經文放在卷首,起開宗明義之效。

  全書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針灸的臨床運用。

  理論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係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迴圈路線;再次是人體腧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腧穴350個,(其中單穴51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説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説為綱進行了一些闡釋。

  對於這些內容,皇甫謐都做了詳細的考訂。僅孔穴的位置考證上就糾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誤。如位於腹部正中線上的中脘穴(古時又稱太倉穴),三國時東吳太醫令呂廣的<募腧經>説是在臍上三寸,而經皇甫謐考證是在臍上四寸處。因為中脘下一寸為建裏,建裏下一寸為下脘,下脘下一寸為水分,水分下一寸為臍,正好四寸。我們今天中醫臨床所採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據皇甫謐的説法來確定位置的。

  對於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腎,三日死”、“刺中膽,一日半死”、刺壞大血脈,“血出不止死”。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1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其中敘述病例880余症。這些病症除了根據<黃帝內經>外,還有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充。皇甫謐對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配穴規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詳細的記載。

  皇甫謐對具體操作是很重視的,對針灸的具體操作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説。這種對臨床的重視,與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後世影響

t01043523e27a36b0dc

《針灸甲乙經》。(圖源於網路)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中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該書一直被認為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唐太醫署曾採用其為法定教科書。後世宋、金、元、明、清等朝重要的針灸學理論基本上都是從此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作者皇甫謐介紹

皇甫謐像

皇甫謐像(圖源於網路)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皇甫謐幼年時父母雙亡,便過繼給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他在幼時十分貪玩,到了20歲仍不喜歡讀書,甚至有人認為他天生癡傻,叔母為他十分擔心。一天,他摘回了許多野生瓜果給叔母吃,叔母對他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沒有半點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來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經20歲了,不讀書,不上進,我心裏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學,可你總是不能明白長輩的心意。提高修養,學習知識都是對你自己有益的事,難道還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嗎?”皇甫謐聽了這番話,心中十分不安。頓悟自己原來已經虛度了20年的光陰,實在羞愧難當,便立志努力學習,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他雖然家境貧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種地時,他也不忘背著書,抽空閱讀。自此之後,他對百家之説盡數閱覽,學識淵博而沉靜少欲,並著有《孔樂》、《聖真》等書,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歲時,他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説:“朝聞道,夕死可也。”説如果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他抱病期間,自讀了大量的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齣,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並結合《靈樞》、《素問》和《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鑽研,著述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著作——《針灸甲乙經》。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