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十次審議大會日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美國總統拜登再度公開宣稱,希望作為締約國的中國也能夠參加核軍控談判。可以説,拜登的言論在美國不過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但值此多國代表雲集審議條約之際,無疑又帶動了美西方輿論新一波攻擊和污衊中國的節奏。
美國借《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之機開動輿論機器給自己的國際責任感貼金,塑造本國“愛好和平”的形象,同時施壓對手,給拒絕加入核軍控談判的中國貼上“破壞和平”的標簽,借機大肆炒作“中國核威脅論”,其實質是引導西方和國際輿論向中國潑臟水,妄圖破壞中國的國際和平形象,為進一步遏制打壓中國找藉口。
事實上,中國選擇暫不加入美俄核裁軍談判具有充足的理由。根據外界包括美國普遍認可的數據,中國的核武器數量不過在200至300枚之間,這個數量和擁有數千枚核武器的美俄相比,連他們的零頭都不到,根本不具備與美俄對等談判的“資格”。
中國的核武政策在所有擁核國家中是最溫和的,中國是五個核大國當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核武器僅僅用於反擊,而不會用於主動攻擊。從國際道義上講,美國應該學習中國,而不是反過來對著中國指手畫腳。
眾所週知,導致當前核擴散形勢嚴峻緊迫的根源在美國。是美國肆無忌憚地退出“中導條約”、退出“反導條約”,不斷在亞歐大陸的一系列國家加強反導系統部署,加劇了大國之間的戰略力量結構失衡,導致其戰略對手不得不發展新一代進攻性戰略武器,以及尋求擴大核武器庫避免對美戰略威懾失衡。是美國的軍事施壓政策導致東北亞、中東地區的持續軍事緊張,使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是美國力圖加強盟友力量導致個別國家非法跨越核門檻成為事實上的擁核國家;是美國搞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從而增加了一些國家走向“核武裝”的危險。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會議開幕式上警告説,更多核武器的危險正在增加,因為防止升級的護欄正在削弱。“今天,一個誤解和一個錯誤的判斷就可能將人類帶向核毀滅的深淵。”古特雷斯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美國施行大國惡性競爭戰略,為維護霸權地位無止境打壓戰略對手,不惜觸動對手核心利益,而且冒著對手忍無可忍的風險,致使核戰爭離人類越來越近。
當今的美國處於戰略性焦慮和激烈內鬥之中。因此急於出牌、亂中出牌。四處點火、結怨,卻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樣子;高談闊論卻回避實質問題;指手畫腳卻從不反思自己。美國是許多場衝突的背後製造者,不僅從中漁利而且轉嫁責任和風險。
美國認為中俄已經構成了對歐亞大陸主導權的挑戰。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之局,所有國家都不過是美國的棋子,合則用,不合則棄。美國在布霸權棋局,其霸權建立在其他國家作為棋子的基礎之上,這些棋子在美國需要的時候會被榨取價值,不需要時或成為棄子,危機時刻甚至很可能被犧牲掉。
美國把自己的利益永遠置於這些棋子國家之上。對那些被認為有損美國利益的國家,華盛頓會想盡辦法運用自身或第三方力量打壓、削弱或消除。無論是北約東擴、北約“亞太化”,還是“印太北約化”,都是為了通過戰略棋局來達到延續衰敗中的美國全球霸權的目的。
美國大搞戰爭邊緣政策,自以為可以隔岸觀火、大搞離岸平衡術,希望能通過代理人戰爭、通過“可控危機”掌控熱點或危機走勢,並從中漁利,但這是危險的玩火遊戲。常在河邊走,很難不濕鞋。現在的美國自顧不暇,如何能確保戰爭邊緣政策不會引發真正的戰爭?又如何能避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美國為了維持它在全世界的霸權地位,正不遺餘力防範歐亞大陸任何一個潛在對手對其主導歐亞大陸事務地位的挑戰。對於美國來説,需要繼續維持多邊和雙邊軍事同盟體系,拉幫結派、虛張聲勢,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加強對歐亞大陸乃至對世界的控制從而成為其選擇。至於這種選擇對世界所造成的風險和災難,美國根本不予關注和考慮。
過去70多年來,第七艦隊一直在印太地區保持前沿存在,是美軍駐守第一島鏈的中堅力量。然而美海軍第三艦隊近日表示也將擴大在印太地區的活動。按照美軍規劃,不同於常駐太平洋西部的第七艦隊,第三艦隊主要負責區域為太平洋東部及北部海域,面積約5000萬平方公里。這兩支艦隊共同構成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上長矛”。
隨著“第三艦隊前移”的戰略,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逐漸形成雙艦隊部署的趨勢,第三艦隊和第七艦隊相互補充。第三艦隊司令聲稱,隨著印太地區軍事態勢的變化,美海軍第三艦隊正在發揮並擴大其作用:或作為太平洋艦隊的機動部門,或在第七艦隊忙於其他任務時“向前沿執行任務”。在太平洋地區,第三艦隊為5年後、10年後、30年後可能發生的戰爭做了大量的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剛結束“環太平洋2022”多國聯合演習的美國“林肯”號航母打擊群就隸屬第三艦隊,今年頻繁在南海、東海方向惹是生非,並分別與“卡爾·文森”號和“裏根”號航母組成雙航母編隊向中國示威。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這艘第三艦隊的航母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高舉的“大棒”。
此外,美國海軍還在強化西太平洋地區的核潛艇部署。目前僅在關島方面,美國海軍就集結了多達5艘攻擊核潛艇。目前,美國海軍擁有68艘核潛艇,其中41艘隸屬太平洋艦隊,佔美國核潛艇總數的近60%。
而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完成重要的戰略轉型,放棄“第二陸軍”的使命,把未來作戰重心重新放回到兩棲作戰領域。部署在夏威夷的第3瀕海作戰團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為與中國展開奪島作戰而量身打造的”。
其中“瀕海戰鬥隊”由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反艦導彈連組成,它可以從所在地區的海灘和海峽進行反艦打擊,奪取海上控制權。“瀕海防空營”配備MQ-9A無人機、雷達等裝備,用於遠端情報、監視和偵察。它可以將資訊及時傳回戰區的聯合部隊指揮部,或者直接傳給海軍陸戰隊採取行動。“戰鬥後勤營”向“瀕海作戰團”提供戰術後勤補給,支援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根據美國海軍陸戰隊為2030年制訂的計劃,美軍最終將擁有三個這樣的“瀕海團”,分別部署在夏威夷、關島和日本沖繩。五角大樓希望“瀕海團”這種輕量級部隊能與解放軍在遼闊的太平洋地區展開“海上游擊戰”。它們可通過運輸機和輕型兩棲艦艇迅速部署到某個前沿島嶼,對附近的解放軍艦艇等目標實施導彈攻擊。當解放軍調集力量試圖佔領島嶼時,“瀕海團”則通過運輸機或兩棲艦艇迅速轉移撤離,達到“牽制和消耗對手”的目的。
相比不斷向西太平洋前線調兵遣將的美國海軍,美國空軍在大力發展位於第二島鏈的關島等地的空軍基地。當前美空軍正在位於關島以北約160公里處的天寧島擴建機場。該機場完成擴建後,很可能被美軍當作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備份”,為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提供支援。
美軍希望天寧島機場能夠部署14架大型空中加油機,以便能夠讓部署在關島軍事基地的美軍第五代戰鬥機奔赴第一島鏈作戰,並停留盡可能多的時間。同時位於關島、塞班島和威克島的美國空軍基地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擴建。今年6月,美國空軍在關島再次部署了4架B-1B戰略轟炸機,強化威懾的意味非常濃。
近年美國空軍的F-22和F-35隱形戰鬥機輪番進駐日本和南韓。而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近日則表示,“為應對來自解放軍的壓力,美國空軍應該考慮將F-22、F-35等第五代隱形戰機永久部署到關島。”他認為,美軍當前部署在日本和南韓等第一島鏈的空軍基地很容易遭到解放軍的壓倒性導彈攻擊,因此美國空軍需要將其軍機分散部署到更後方的地區。他還強調,“解放軍火箭軍部隊正在發展持續的先進能力和更遠的射程。關島面臨著全方位的威脅,因此我們的防禦能力以及從那裏開展行動的能力絕對至關重要。”
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也明確提出,美國空軍正在推進多項新技術和作戰概念,以創造對中國的競爭優勢。美國印太司令部向美國國會提交了一份“威懾資金”報告,印太司令部要求在2022年至2027年期間增加大約270億美元的支出,內容包括購置部署新型武器、建造新設施以及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開展更密切的軍事合作等。
而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美國陸軍以駐韓美軍為主,但近年來美國陸軍並不甘心受限于朝鮮半島,而是頻繁對外發聲,要求充當“中美衝突中的先鋒”。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宣稱,美國陸軍考慮在亞洲部署一支“多域特遣隊”,“威懾中國在南海和台灣海峽咄咄逼人的行徑”。這支部隊將擁有導彈、電子戰和網路戰等能力。廣袤的印太地區不僅是美國海軍和空軍的事,“需要聯合作戰的能力和解決辦法”。
美國陸軍表示將在2023年成立第三支“多域特遣隊”,計劃駐紮在夏威夷,但最終很可能被部署在日本或者菲律賓。報道稱,“多域特遣隊”平時利用電子、網路、太空手段蒐集情報,掌握敵對國家的行動模式和弱點;戰時負責發動電子戰或網路攻擊,以癱瘓對手的通信網路,擾亂其指揮和控制系統,並使用導彈向對手艦船和地面設施同時發動攻擊。
《日經亞洲》稱,部署在印太的“多域特遣隊”將負責破壞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通過摧毀中國的防空和指揮控制系統,為美軍艦艇和戰鬥機接近中國周邊地區創造機會”。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陸軍正在開發多種型號的陸基導彈。受射程等因素影響,這些針對中國的先進導彈很可能將部署在日本等國,從而加劇地區的緊張局勢。
來源:環球網、中新網、新華網、央廣軍事、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