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留有轉圜?大陸對臺經貿反制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效果

柳金財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11490

作者 柳金財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大陸當局再度暫停進口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餅乾糖果等食品;宣佈禁止百家台灣食品公司食品輸陸。據大陸海關總署官網資料顯示,台灣企業于58項食品類別的3200筆登記中,計有2066筆被列為“暫停進口”,比例近65%,其中包括郭元益、裕珍馨等多家知名廠商。此外,包括3家茶葉業者、約700艘漁船在名單中,禁止的項目主要是臺輸陸佔比例較高農漁産品及食品項目。大陸當局宣佈暫停台灣農漁産品及食品輸陸,究竟貿易禁運係為經濟制裁台灣,抑或是其政治意涵呢,此在台灣社會引發諸多論戰。

從2021年3月開始至2022年8月期間,包含鳳梨、蓮霧及釋迦連同石斑魚、白帶魚、竹莢魚及食品,兩年來已4度突襲暫停台灣農漁産品輸陸。大陸猴頭菇半年內檢測農藥超標13次,台灣食藥部門限45天説明亦可能禁運暫停,顯見兩岸當局恐將會採取相互反制方式。大陸宣佈暫停台農漁産品輸入已非第一次,2021年2月25日宣佈3月起全面暫停臺鳳梨輸陸;2021年9月19日暫停釋迦蓮霧;2022年6月13日暫停石斑魚,及同年8月3日禁止進口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餅乾糖果等食品。

上述這些被暫停禁止的項目主要是臺輸陸佔比例較高項目,引發台民眾高度熱議,高達五成以上民意認為其經濟影響台灣經濟增長,但也有四成以上民意認為不會有影響。據網站“Yahoo奇摩”針對“大陸禁止台灣農産品,你會擔心衝擊台灣經濟嗎?”進行網路民調,結果顯示有53.9%網友認為會衝擊台灣經濟發展,降低出口拖累經濟成長;46.1%網友則認為不會,主張“台灣人自己吃起來”。顯然,民進黨當局也借此貿易暫停輸陸,宣傳大陸對台企業經營及農漁産品輸陸係採取“養套殺”策略;透過大陸對臺採取貿易反制,證成倡議分散市場及投資風險之“政治正確”,宣傳企業投資大陸的經營環境及市場存在高度風險。

儘管如此,一般預估經貿反制效果其實極其有限,且大規模經濟制裁易産生“雙面刃效應”,幾波貿易暫停輸陸其政治象徵意義高於經濟意涵。

一、經貿反制農漁産品項目主要是台灣輸陸佔比例較高部分

台灣鳳梨年産量約為42萬噸,以2020年台農業部門數據來看,冷藏生鮮鳳梨出口約4萬5609公噸,其中大陸約佔9成、4萬1661公噸,年産值近新台幣15億元。在暫停鳳梨輸陸之後,大陸在2021年9月19日,再度因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介殼蟲“大洋臀紋粉蚧”,暫停釋迦和蓮霧輸陸。據統計,釋迦年産量約5萬7000公噸,蓮霧年産量約5萬公噸,2020年外銷大陸數量分別為1萬3588公噸及4792公噸,分別佔總産量23%及9.6%。

大陸以檢出禁用藥物為由,2022年6月13日起禁止臺石斑魚輸入,第3度暫停台灣農漁産品輸入,2021年台灣石斑魚外銷量約6681公噸,産值約新台幣16.81億元,其中出口地區以大陸最為大宗,佔外銷量91%。2022年8月大陸海關總署宣告台灣大多數農漁産加工産品,並未依新規定重登記而遭暫停進口,台灣企業于58項食品類別的3200筆登記中,目前共有2066筆被列為暫停進口,比例近65%。産品類別“餅乾、糕點、麵包”項目中,台灣107家拿到在陸註冊編號廠商中,有35家狀態呈現“暫停進口”,佔比32%,在註冊有效期內,狀態卻非“有效”。

台灣遭禁輸陸産品主要屬出口貨品中的調製食品,據臺財政機關統計通報,調製食品包括肉類、水産及蔬果調製品、糖及糖果、可可及可可製品、穀類、粉、澱粉或奶的調製食品、糕餅類食品等加工食品。從出口市場集大陸及區域來看,以美國、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為前3大外銷市場。2021年台灣對大陸、香港調製食品出口金額為6億4621萬美元、出口占比約3成2;2020年出口金額為6億5956萬美元、佔比約3成7;2019年出口金額為7億1715萬美元、佔比約3成8。台灣出口至大陸及香港比例,連續三年已呈現比例下降趨勢。

二、經貿反制效果相當有限其政治性意義高於經濟性

2022年8月3日大陸對臺祭出的貿易反制,包括禁止進口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餅乾糖果等食品,並暫停對臺出口天然砂等。這些台灣産品類別佔兩岸雙方貿易額極小,佩洛西竄臺後大陸所採取反制行動,除了“圍臺”軍演、飛越所謂“海峽中線”及穿越第一島鏈外,對臺祭出一連串經濟反制措施。大陸對台灣經濟反制雖有影響但其效應有限,卻可能降低外商投資台灣意願。然超過半數以上台灣民眾,卻擔心大陸經濟反制降低台灣經濟成長。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中心主任徐遵慈提出,反制措施對台灣整體出口影響不大,受波及項目佔台灣對陸出口貿易額比重僅約0.5%。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則認為,大陸此舉並非嚴格意義上“經濟制裁”,若是經濟制裁將大幅減停來自台灣進口,故對台灣經貿影響相當有限。CNBC分析認為大陸對台灣的新貿易封鎖僅影響約0.04% 的雙方貿易,使它們更具“政治性”而“非經濟性”。總體而論,對台灣經濟整體影響有限,但特定産業痛感較強 ,對於個別公司和産業尤其是食品業影響較為嚴重。

據台灣經濟部門數據,大陸2021年向台灣出口的天然砂約350萬美元,遠低於台灣主要天然砂供應國澳洲和越南合計約6400萬美元,佔台灣採購量的70%。台灣柑橘類水果對陸的出口額僅為1000萬美元,規模相當小,儘管大陸也是台灣最大的柑橘類水果買家。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額,主要集中電機、電子和科技零組件,而這些産品尚未遭大陸當局鎖定,若是經貿反制無限上綱,對臺經濟增長影響才會變大。

三、經濟制裁對象及區域、産業類別具有政策“選擇性”

近年來大陸宣佈的農漁産品禁令,除了最新的柑橘類水果、冷凍魚及糕點零食以外,近期産品還包括台灣鳳梨、釋迦及石斑魚等。其中台灣柑橘産值5億美元,但對大陸出口僅佔貿易額1.1%,也有學者指出大陸當局針對柑橘農民的原因,在於多數果農、果園皆在台灣南部,此區域為民進黨“執政”社會基礎的大本營,故既往大陸對臺政策也提出“向南移、向下沉”策略,並從“三中一青”轉為“一代一線”。

換言之,大陸未來貿易禁令可能更加針對台灣南部的産業。相對的,對國民黨管轄縣市的反制行為也會較少,部分台灣學者及海外學者雖認為,大陸採取貿易暫停輸入方式反制,恐有“試圖借此影響台灣的地方甚至是全臺大選”意圖,因為農漁産品主要生産地是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屏東縣,皆是民進黨執政。然而一旦採行貿易反制,其實國民黨執政的台東、彰化及雲林、新北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及波及。就此而論,貿易反制影響波及全臺,而非只是針對特定區域而已。

四、打擊“綠色台商”製造“寒蟬效應”

大陸對臺開始祭出一系列經貿反制措施,起初這些措施從嚴格意義説來並非屬於“經濟制裁”,經濟制裁則涉及大幅度減停自台灣的進口,這些被暫停輸陸農漁産品往往是因為未能通過衛生檢疫,包括蟲害及違規使用禁藥。惟隨兩岸關係惡化,雙方敵意如螺旋般上升,許多台商及企業擔心大陸將“外貿管制商品項目”逐漸擴大化,甚至可能危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運作或調整。

同時,大陸官方對在陸的“綠色台商”檢查判定越趨嚴格,避免其在大陸生産經營謀取利益,卻以其利潤盈餘回臺支援“台獨”的行動,如對“激進獨派”政黨及人士捐獻“政治獻金”。先前大陸已公佈“台獨清單名冊”,包括蘇貞昌、遊錫堃及吳釗燮,並禁止支援“台獨”人士的企業在陸營商,此勢將産生“寒蟬效應”,形同對支援“激進獨派”政治聯盟、政黨及人士“綠色企業”進行“釜底抽薪”。

此次大陸指控台灣民主基金會及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界定其為“台獨”份子的關連線構,打著民主、合作發展的旗號,在國際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拉攏反華勢力攻擊抹黑中國等。大陸已禁止大陸組織、企業和個人與兩家基金會合作,也禁止與捐助兩家基金會的四家台灣企業,包括宣德能源、淩網科技、天亮醫療及天眼衛星科技進行任何交易及合作,並且禁止其相關負責人入境中國。

五、經濟制裁無限上綱恐衝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自2021年3月台灣鳳梨被大陸查出有“介殼蟲”開始,陸續9月包括蓮霧、釋迦及2022年6月石斑魚、白帶魚暫停輸往大陸,其因皆是被查到害蟲、殘留農藥及禁藥,導致台灣農漁産品紛紛被陸禁運。台灣民眾將産生一種預期心理,認為大陸當局可能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給予台灣“早期收穫清單”優惠。

台灣有539項産品出口大陸享有免稅待遇,而臺向大陸開放269項免稅産品,並不包括農産品。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訂,但民進黨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勾連美日外部反華勢力阻礙中國大陸發展機遇、國家統一及民族復興。甚至不少大陸學者提出,此證明對臺讓利的ECFA“早期收穫清單”,不僅未能起到“反獨促統”作用,適得其反強化民進黨主張“抗中保臺”的經濟實力。

總體而論,目前大陸對臺經濟反制影響程度仍屬有限,也保留給予台灣機會,因此皆是以“暫停”方式處置,留有緩衝空間。然而,未來隨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一旦與美國“聯臺制中”路線及印太戰略越來越緊密時,恐危及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運作。尤其加上大陸軍事演習形同包圍及類封鎖台灣,影響能源進口及外資投資意願。軍演期間對台灣産生實質上的封鎖,未來若成“新常態化”將降低海陸空運輸便捷性、安全性及提高成本。一旦“新常態化”軍演影響能源進口及台灣的進出口,導致外資對台灣供應鏈疑慮,從而降低投資者信心及意願,這樣將會更不利於台灣整體經濟增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