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媒體人探訪磧口鎮 感受黃河文化和晉西窯洞文化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資訊      2022-08-18 09:10:51

001

“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攝影:虞鷹)

  華夏經緯網8月17日訊(記者 虞鷹)“黃河作為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民族文化符號,蘊含著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統的主流意識。希望兩岸媒體人可以通過此次沿黃河而行,尋找增強民族認同感、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文化支柱。”全國台聯文化宣傳部部長武曉峰在山西呂梁如是説。

圖2

從黑龍廟俯瞰黃河岸邊的磧口古鎮。(攝影:虞鷹)

  全國台聯2022年兩岸媒體人黃河行(山西)活動8月16日在山西呂梁正式啟動。來自海峽兩岸的十余位媒體人8月17日走進臨縣磧口鎮,探訪“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全國歷史文化名村”西灣村和李家山村,了解黃河水運,感受黃河文化和晉西窯洞文化。 

圖5

磧口古鎮的街道、店舖是清代山區傳統建築的典範。(攝影:虞鷹)

  磧口鎮位於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磧,是指黃河上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淺灘。明清至民國年間,磧口古鎮憑藉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保留了一批具有黃土高原建築特色的晉商“老宅院”。

圖3

  兩岸媒體人探訪西灣村。(攝影:虞鷹)

圖4

兩岸媒體人探訪西灣村。(攝影:虞鷹)

  西灣村距離磧口鎮一公里左右,臨河而建,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村中古宅院在河邊的山坡上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古宅精緻華美,造工考究,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聞名於世。這處完整的居民建築群,是依靠黃河船運發跡的陳氏家族歷經明末到民國300年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佔地三萬多平方米。

圖6

兩岸媒體人探訪李家山村。(攝影:虞鷹)

  李家山村地處磧口古鎮南3公里處,隱于大山深處,空靈幽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一生的三大發現之一。吳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風時驚呼這裡像“漢墓”,他説:從外部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圖7

李家山村建築多以磚拱頂明柱廈檐四合院為主。(攝影:虞鷹)

  李家山村的建築均以水磨磚對縫砌築,磚、木、石雕及精美匾額比比皆是,建築形式多以磚拱頂(窯洞)明柱廈檐四合院為主,且依山坐樓。街道高高低低,用條石砌棱,用塊石鋪面。

圖8

李家山村建築多以磚拱頂明柱廈檐四合院為主。(攝影:虞鷹)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記者陳曉星受訪時表示,“山西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都非常深厚的省份,其實兩岸之間最緊密的連接就是歷史和文化的連接,這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輕易改變的,是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已經沉浸在血液裏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到山西來,兩岸媒體人相互之間有一個交流,同時用眼睛去感受祖先的文化,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圖9

台灣自媒體人“灣灣uncle”曾繼明在黃河岸邊取黃河土。(攝影:虞鷹)

  台灣自媒體人“灣灣uncle”曾繼明受訪時表示,他想借用這次參訪機會拍一個微電影,沿著行程,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取一些黃河水和黃河岸邊的泥土,主題是“將中原故土黃河水帶回台灣”,全程拍攝以“祖國情”微電影方式記實。

  曾繼明也是第一次來山西,山西的各種麵食讓他印象深刻,他用六個字説明他的感受,那就是“味道、勁道、厚道”。他説,其實台灣的很多美食小吃、包括麵食,都是來源於大陸。吃了山西的麵食,也讓他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吃到媽媽煮的麵食,想念那種味道;而山西麵食的勁道也讓他感受到山西人的厚道。

圖10

磧口古鎮的街巷。(攝影:虞鷹)

  隨後幾天,兩岸媒體人還將赴山西吉縣、運城等地參訪,感受黃河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風貌,體驗黃河文化、關公文化和鹽文化。


作者:虞鷹  |  責任編輯:張祝華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