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反“獨”促統回歸“九二共識”:2022年兩岸關係研討會舉辦意義及政策意涵

柳金財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11490 (1)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日大陸國台辦涉台智庫海研中心,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2022年兩岸關係研討會”,會議主題為“把握歷史大勢、共謀民族復興”,顯見對臺政策涉及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復興之“中國夢”實踐。適逢先前大陸已舉辦“九二共識”30年座談會,採取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的全方位軍事威懾“圍臺”及經貿反制措施、公佈綠色台商,及發佈《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公佈第二波“台獨”名冊清單,持續強化“反獨促統”大勢及力度,展現推進兩岸統一的戰略自信、決心及定力。

此次研討會召開之背景,是在新冠疫情下兩岸關係低蕩及敵意如螺旋上升,以及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美國總統拜登及軍方認為“不宜”情況下,無論是基於個人信念、歷史使命及定位,甚至為拉抬民主黨低迷期中選情;抑或是美國行政部門與國會扮演“黑白臉”採取“兩手策略”,其目的均在於運用“以臺耗中”策略;而美國借由“印太戰略”及實施“以臺制華”策略,阻撓中國發展機遇使其在全球超級霸權競賽中難以項望其背、與美匹敵。在前述背景下,綜觀此次研討會舉辦的意義及所釋出政策意涵,頗值分析及關注。

首先,建構中華國族主義及現代國家意識,植基於兩岸人民具有共同血緣歷史文化語言。此次研討會選擇在中華文化及民族發源中心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會議主題圍繞“把握歷史大勢、共謀民族復興”,從地點選定與主題選擇饒富價值與意義。河南是大陸中部地區重要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農業大省、文化大省,與台灣血緣相親、淵源深厚,為台灣民眾心中的根脈祖地所在,台灣人民號稱“炎黃子孫”及“龍的傳人”,自稱“河洛郎”、口説“河洛話”及信仰“河洛文化”,顯示認同中華文化及中原文化源遠流長,這種濃郁歷史文化底蘊、相同血緣及語言,構成兩岸人民心中的“想像共同體”的共同元素組成。

其次,兩岸應重新確認“九二共識”及“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重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從會議中大陸涉台機構領導人、學者及專家,幾乎毫無差異地認為,佩洛西竄臺是“頑固台獨分子”試圖“以武拒統”、“倚美謀獨”策略下産物,印證“台獨”勢力勾結外部勢力,無視大陸和平統一的誠意,大陸絕不容忍任何分裂國家行徑、任何形式“台獨”、分離主義與境外勢力勾連結盟。先前發佈對臺政策白皮書曾向民進黨當局發出明確信號,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其形式仍然是“一國兩制”模式。

大陸視“一國兩制”為統一台灣最佳和平方案,然民進黨當局直接拒絕接受“一國兩制”,並標簽化“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宣稱只有台灣人民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形成兩岸統一目標與台灣人民自決意願之衝突。許多學者專家提出只有重新回歸與再確認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所秉持“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作為兩岸重啟對話政治前提,兩岸關係方有和平發展未來。

復次,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展現擁有對臺政策的主導權。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核心”豐富和發展提出系統性、完整性的國家統一理論和對臺方針政策,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成為對臺工作的行動指南,凸顯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話語權、主導權及主動權;而對臺政策白皮書即是為貫徹總體方略,並揭批“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的行徑,系統闡明推進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和政策主張。在中共召開二十大以前,習核心揭橥對臺政策總體方略,顯示對臺統一課題已進入政策議程,形成在“第二個百年慶”要達成願景及目標。

會議中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強調,強調完成國家統一發展的“時”和“勢”,始終在大陸這邊,決定於大陸發展機遇。包括既往推動兩岸政治交往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進行兩部門負責人互訪、建立熱線;實現首次“習馬會”;確立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此“定海神針”,在此基礎上與台灣有關黨派加強交往及對話交流,推動兩岸各界對話協商,共商共議兩岸關係和民族統一未來發展。

再者,對臺政策奠立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透過兩岸融合增強中華國族意識及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大陸當局對臺政策已從“政府本位”出發的“寄望于台灣當局”,轉向奠立於“社會本位”的“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基礎,率先同台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逐步落實生活、學習、創業及就業之“同等待遇”,出臺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舉措,包括“惠台31條”、“惠台26條”、“農林22條”措施。通過“融合促統”途徑,達成“融合漸統”、“融合和統”目標,此為涓滴細微民心工程及國族建構歷程。

大陸為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倡議“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廣泛團結台灣民眾,包括持續舉辦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攜手圓夢論壇、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等活動,激發台灣民眾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強化成為中國人之“自豪感、光榮感和幸福感”,增強中國人認同及中國認同,以遏止台灣社會歷經本土化、去中國化過程後,逐漸被解構中國人認同及中國認同,從而增進台灣人民應同時具備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之“雙重認同”。

第五,總體評價及定性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持分離主義路線。劉結一在會議批判民進黨當局採取分離主義路線,悖離中華民族主義,勾連結盟境外反中國際勢力,抗拒國家統一及民族復興。例如言及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製造兩岸對立對抗,圖謀倚美謀獨、以武拒統”,“妄圖抗拒祖國統一大勢,肆意破壞和平統一的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的空間”;“出賣民族利益,勾連外部勢力,充當棋子和馬前卒,妄圖干擾民族復興歷史進程”。此不啻指控民進黨當局持“抗中保臺”路線、“聯美抗中”戰略,其實與美國倡議“中國威脅論”,“以臺制中”及“印太戰略”彼此環扣相連,成為美國遏制及圍堵中國之“馬前卒”。

最後,會議中批判美國運用“台灣牌”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臺制華”遏制中國發展機遇。劉結一指出極少數“台獨”分裂勢力是統一道路須清除障礙,民族復興進程中須排除隱患;並稱大陸“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若“台獨”分裂勢力不斷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剷除“台獨”禍根及挫敗“台獨”圖謀。同時,批判美國一些勢力加大“以臺制華”,妄圖利用“台灣牌”阻撓中國統一和民族復興進程。美國試圖不斷掏空一個中國原則,提升臺美往來層級,加大美臺軍事合作、不斷售臺武器及干涉中國內政,企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違反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承諾、破壞兩岸和平穩定及統一。

准此以觀,此恰證實中國大陸質疑美國試圖採取“以臺制中”、“聯臺制華”策略及“印太戰略”,勾連蔡英文當局所倡議“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佩洛西竄臺恰印證臺美在戰略上彼此鑲嵌合作,美國基於其全球戰略利益及維持獨一超強地位,不惜大打“台灣牌”,運用“以臺制中”策略,干擾中國大陸發展機遇、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台灣已自覺鎖進中美全球霸權競爭賽中,沒有理性衡估、規避與境外勢力結盟所引發台海安全風險及危機,成為美國印太戰略遏制中國的前沿,鎖進自陷戰爭邊緣風險結構困境。

民進黨當局高調宣傳“臺美最佳歷史階段”,而此卻讓台灣遭受大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全方位軍事演習,蔡英文主張所謂“維持現狀”之説已被“重新界定”,此等政治舉措“看似得面子、卻失去裏子”,實在“得不償失”。顯然,實踐“抗中保臺”路線反而難以維持兩岸和平。事實上,兩岸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台灣曾享有極大兩岸和平紅利,不僅簽署23項協議建立正常化兩岸互動;建立“外交休兵”默契,擁有23個“邦交國”及享有國際組織參與權;同時,也沒有受到軍事武統威懾,軍演也不曾跨越所謂“海峽中線”及形成包圍鎖臺之勢。無庸置疑,“九二共識”在實踐過程中成為創造兩岸“和平共識”,舍此途徑無異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幾乎是“不可能任務”。【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