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成果發佈:現存最早《論語》文本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考古發現      2022-08-22 11:57:23

  中新社合肥8月19日電 (記者 張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下文簡稱“安大簡”)第二輯研究成果19日在安徽合肥發佈,本輯收錄了兩篇文獻《仲尼曰》和《曹沫之陳》,其中《仲尼曰》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論語》文本。

  安大簡是安徽大學從海外搶救回一批珍貴的戰國竹簡,內容包含多種古書,初步認定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占夢及相面類等,其中不少是從未見到過的古佚書。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之後,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本次發佈的《仲尼曰》共有整簡13支,簡長43釐米、寬0.6釐米。簡文所記孔子的言論共25條,見於今本《論語》者有8條,另有一些可與《禮記》《大戴禮記》《孔叢子》等傳世文獻對照,但文字不盡相同。《仲尼曰》是截至目前發現的最早《論語》文本。《曹沫之陳》原有46支簡,實存44支,缺2支。簡長48.5釐米、寬0.6釐米。簡文記載了魯莊公與曹沫的對話,內容涉及當時的軍事、政治觀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學文獻。

  據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國介紹,《仲尼曰》簡本與今本文字存在差異,證明了今本是經過後人潤色修飾過的,且簡本所記的一些孔子言論在後代傳世文獻中被誤記為他人的言論。簡文文末記有“仲尼之耑語”,“耑語”可能讀作“論語”的話,顛覆了《論語》之名始定於漢代的主流觀點。此外,安大簡《曹沫之陳》與上博簡《曹沫之陳》是同一篇文獻的不同抄本,兩個抄本之間存在很多異文和用詞上的差異,為一些楚簡疑難字的釋讀提供重要參考線索。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表示,《仲尼曰》和《曹沫之陳》兩篇文獻是戰國出土簡牘文獻資料的重要新發現。《仲尼曰》是戰國時期孔子“門人相與輯而論撰”的文本,《論語》的最終編定,當吸收了孔子門人的這些不同輯撰本。《仲尼曰》的發現,有助於推進《論語》成書、定名和傳承等問題的探討。(完)


文章來源:中新社
作者:張俊  |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