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隨著兩岸軍事實力日益懸殊,近年來美國積極要求台灣防務部門發展所謂的不對稱戰力,並不斷對臺軍高層灌輸不對稱作戰的概念,特別在對臺軍售項目上致力於軍售給台灣地區號稱可以適用於不對稱作戰的武器裝備。
然而在事實上,美軍本身並沒有不對稱作戰的概念,不對稱作戰只是美軍為了對臺軍售的遮羞布,好讓台灣地區一直向美國買武器、或以“公造”的名義向美國購買技術移轉與技術支援。
不對稱作戰只是美軍為了對臺軍售的遮羞布
雖然美國近年來不斷對臺軍高層傳達不對稱作戰的概念,但在事實上,美軍向來都是採取攻勢作戰,雖然常常面對不對稱作戰的威脅,不過美軍自己本身並沒有所謂“不對稱”作戰的概念,《美軍軍語辭典》(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November 2021)內只有“非傳統”(Untraditional)作戰一詞。
但在許多論述中,確實將不對稱作戰等同於非傳統作戰。“非傳統作戰”簡稱為UW,是涉及廣泛的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持續時間通常較長,主要藉由或協同“必需依賴外援進行組織、訓練、裝備、支撐和指導的本地武力”,去進行遊擊戰、顛覆、破壞、情報和非正規的規復作戰等行動。
美國陸軍雖然設有“非傳統作戰群”,但主要任務是協助作戰指揮官就所面對的非傳統威脅進行觀察分析,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建議,併為大規模作戰行動(LSCO) 做好準備,性質類似于作戰諮詢,並非進行不對稱作戰計劃的單位。
至於美國學界對於“不對稱”作戰的解釋,美國學界認為所有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對稱的,所以不對稱戰爭的本質是動態的。廣義而言,不對稱戰爭包含有戰略不對稱、戰術不對稱、代理人戰爭等三種主要型態,可以説是用意想不到或創新的手段去攻擊對手的弱點,同時避開對手優勢的一種作戰方式。
此外,也有部分美國學者認為,不對稱作戰是“非國家行為者”使用非正規工具和戰術去打擊敵對國家脆弱點的戰爭形式,藉由不成比例的效果來破壞敵對國家實現其戰略目標的意願。因此,美國對於不對稱作戰的定義似乎較為傾向於 “遊擊戰”的型態,而要實施不對稱作戰,自然也要有付出不對稱代價的決心和準備。
儘管臺防務部門曾表示,美臺已于2021年針對防衛作戰需求共同完成了對於 “不對稱作戰”原則的定義,但雙方在這方面似乎並沒有一致的共識,因為美軍自己並沒有不對稱作戰的理論,只有被不對稱攻擊過,所以在美軍希望臺軍作的不對稱作戰、還有台灣防務部門所認知的不對稱作戰上,其實雙方仍存在很多矛盾與衝突,不容易有交集。
台灣防務部門對於不對稱戰力的建構就是一直買武器
根據台灣防務部門“國防報告書”中“軍事戰略”與“建軍規劃”部分的內容,臺軍認為解放軍的脆弱點在於攻臺作戰的跨海航渡階段,所以臺軍的防衛應充分運用台灣海峽阻絕的天然優勢,不局限于等著解放軍登陸船團或空降部隊渡過海峽,更要迫使解放軍只能在遠離台北盆地的機場與港口集結。
因此,在現實的兵力差距下,臺軍對於落實不對稱作戰的方式要先評估解放軍可能的作戰行動,針對解放軍登陸或空降戰力採取不同的反製作為,這並不是要殲滅解放軍的登陸或空降部隊,而是要削減解放軍登陸或空降的戰力。
雖然台灣防務部門不斷強調不對稱作戰講的是“方式”而不是“武器”,表示“不對稱作戰係指作戰型態與方式,在於打亂敵方作戰節奏與速戰速決企圖,並非個別武器裝備選項”,但是在事實上,臺軍近年來確實採購了許多可以運用在不對稱作戰上的武器。
包括台灣地區自産或向美國採購在內,首先於遠端打擊方面採購了海馬斯系統、F-16戰機空射魚叉飛彈、反輻射飛彈、遠距遙攻精準彈藥、劍翔反輻射無人機、雄升及萬劍彈,
其次於制空作戰與制海作戰方面,籌購了F-16V及提升F-16A/B型戰機、愛國者三型、天弓三型、機動地對空飛彈、提升天弓二型及愛國者二型性能、強化各軍民用機場的跑道與滑道搶修能量,並建構小型、高速、機動載臺,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魚叉機動飛彈車、康定級艦戰系統及劍龍級戰係提升、量産海劍二型飛彈、海巡兵力“平戰轉換”等,並積極倡導潛艦、船艦與戰機的“公造”。
再者于台灣本土防衛方面,建置了防禦性水雷、地雷、M1A2T戰車、M109A6自走炮車、拖式2B及標槍反裝甲飛彈、陸射劍二防空系統及人攜式刺針飛彈、更新野戰防空雷達、籌建輕重兵器、戰鬥個裝及訓場設施,並籌購野戰資訊通信系統、機動數字微波系統、F-16戰機新式電戰莢艙與新式偵照莢艙、籌購MQ-9B無人機與戰術型近程無人飛行載具、更新海洋監偵各型雷達等。
最後於“聯合指管情監偵”方面,則是要提升C4ISR的防護、干擾、反制及備援能力。C4ISR是一個軍事術語,是由C2(指揮的Command以及管制的Control)演化而來,包含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和偵察七個詞(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s、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的英語首字母縮寫而來,通常譯為指揮自動化系統,是提供軍事運用的訊息化指揮和管理系統以提高指揮效率。
在實際做法上,包括以機動地對空飛彈反制定翼機或空降作戰,或以小型、高速、機動且具備適航韌性的載臺于戰時結合海巡兵力的“平戰轉換”來運用反艦飛彈打擊大型水面船艦,或者以機動岸置巡弋飛彈與防禦性水雷、地雷來反制解放軍的三棲登陸作戰等。至於成效如何,只能希望沒有驗證的一天,因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責任,應該是要帶領人民“避戰”與遠離戰爭的,而不是一直“引戰”而導致兩岸開戰。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