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訪河北古陶瓷修復師:力求最小干預 用執著賦殘器新“生命”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資訊      2022-08-24 14:36:33

  訪河北古陶瓷修復師:力求最小干預用執著賦殘器新“生命”

圖為工作中的侯宇林。陳雪 攝

  中新網石家莊8月24日電 (李洋 陳雪)走進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的一處古陶瓷修復工作室,侯宇林正全神貫注地用噴筆為一件古陶瓷的修復部位做倣釉。寬敞明亮的工作室裏,擺放著真空罐、乾燥箱、超聲波清洗機等設備,工作臺上陳列著噴筆、電磨、顏料、倣釉樹脂等修復工具和材料。

圖為工作中的侯宇林。 陳雪 攝

圖為工作中的侯宇林。陳雪 攝

  67歲的侯宇林是一名資深的古陶瓷修復師,一件件殘損的古陶瓷經過他的雙手,被賦予了新“生命”。2021年,侯氏古陶瓷修復技藝被秦皇島市海港區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運用傳統手工工藝,採用無機、有機材料,以及專用的設備和工具,使殘損的古陶瓷文物得以恢復原有神貌的技能。

圖為侯宇林修復好的古陶瓷。 陳雪 攝

圖為侯宇林修復好的古陶瓷。陳雪 攝

  “通常根據不同需求分為研究修復、展覽修復、復原修復和裝飾修復四個類型。”侯宇林説,復原修復又稱無痕修復,修復後古陶瓷器可恢復原有神貌,能夠充分體現先人高超的工藝水準和藝術水準。由於過去沒有先進的粘接材料,破損部位粘合後沒有強度,必須使用鋦釘加固,只能採用鋦瓷工藝。現在若想達到鋦瓷的效果,可先將器物粘好,然後在表面選定的部位粘貼平面鋦釘,即顯現出鋦瓷的效果,又避免了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且方法簡單易行。

  “只對殘損部位進行復原修復,對完好部位實施最小干預,力求零覆蓋或微覆蓋,這是我給自己定下的無痕修復原則。”侯宇林説,他採購了幾十種國外各大博物館專用的文物清洗劑、粘合劑、倣胎材料、倣釉材料、配色顏料等材料。通過反覆試驗和分析比較,針對不同的古陶瓷品種,制定出最佳的工藝和材料組合方案,在清洗、粘接、補缺、調色、上釉的全過程進行精準控制,確保修復後的古陶瓷器不開裂,不變形,不老化,不變色。

  談及與古陶瓷修復結緣,侯宇林説他1995年開始喜歡上了古陶瓷收藏,起初收藏了一些破損的古陶瓷,拿去修復時感覺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向古陶瓷修復者討教修復技藝,並到全國各地參觀、考察,經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掌握了古陶瓷修復技藝,並在2005年成立工作室,專門修復各種古陶瓷藏品。

  “古陶瓷修復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沒有耐心和執著很難堅持下來。”侯宇林説,他經常在工作室一幹就是一整天,有時為了修復一件古陶瓷,吃住在工作室20天。“有一次修復一個大缸,由於殘缺部分接近三分之一,補齊後需要打磨,缸裏空氣不流通,打磨下來的粉末瀰漫在缸內,只能穿著防護服用手一點點摸索操作。當時正值三伏天,人在防護服裏面被汗水全部浸透。”

圖為侯宇林在古陶瓷展館介紹藏品。 陳雪 攝

圖為侯宇林在古陶瓷展館介紹藏品。陳雪 攝

  如今,經常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古陶瓷修復愛好者來到侯宇林的工作室,學習和體驗這門技藝。為更好展示這門技藝,侯宇林又在工作室旁打造了200多平方米的古陶瓷展館,館內按年代排序展出了400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他親手或指導學員修復的殘器,為學習古陶瓷修復提供了大量的實物標本。

圖為侯宇林修復好的古陶瓷。 陳雪 攝

圖為侯宇林修復好的古陶瓷。陳雪 攝

  “我希望自己能給更多愛好古瓷器修復的年輕人提供學習、創業的機會,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為文保事業做出貢獻,服務於社會。”侯宇林説。(完)


文章來源:中新網
作者:李洋 陳雪  |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