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醫論著作,二卷,清代名醫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約3萬餘字,並繪有25幅臟腑圖譜。是他訪驗臟腑四十二年嘔心瀝血之作,也是我國中醫解剖學上具有重大革新意義的著作。全書分上、下兩卷。作者通過數十年對人體結構的觀察研究,糾正了前人關於臟腑記載的一些錯誤。王清任對於血瘀證、半身不遂等病證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等方劑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本書稱得上是理論結合臨床的典範之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適合中醫藥從業人員及愛好者閱讀參考。
《醫林改錯》。(圖源於網路)
王清任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數十年堅持對人體結構進行觀察研究,並親自去墳地、刑場觀察屍體臟器,從而寫成此書。上卷以論臟腑為主,其所繪改正臟腑圖及對臟腑的見解,糾正了前人臟腑論述方面的一些錯誤。但書中對人體結構的記述還存在著主觀臆測或不恰當之處;下卷以論半身不遂證治為主,對血瘀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諸方,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本書約有三分篇幅為解剖學內容,以其親眼所見,辨認胸腹內臟器官,與古代解剖作比較,畫出他自認為是正確的十三幅解剖圖以改錯。從一般的解剖形態結構及毗鄰關係的大體描述論,王清任所改是十分準確的。他發現了頸總動脈、主動脈、腹腔靜脈及全身血管之動靜脈區分;描述了大網膜、小網膜、胰腺、胰管、膽總管、肝管、會厭及肝、膽、胃、腸、腎、膀胱等的形態和毗鄰關係。這些是很有革新和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對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釋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是錯誤的。例如將主要的動脈稱為“氣總管”、“氣門”,並認為動脈內無血而有氣,將主要靜脈稱為“榮總管”,認為血液及營養等靠它供應全身等等。
正是生理功能與解剖的新解釋使王清任在活血化瘀理論及臨床方面作出新的貢獻。本書約有一半以上內容即為此而作。所創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少腹逐瘀湯等,分治五十余種瘀症及半身不遂、癱痿、痹症及難産等,實發前人之未發,且多可在臨床收到殊效。中醫學活血化瘀理論的建立,本書實有肇化之功。
此外,書中一再體現出不遵經、不崇古的革新創造精神。例如:他否定天花病因的“胎毒論”、否定“胎在子宮、分經輪養”之論,認為“抽風不是風”,是因氣虛而血瘀。他接受“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之新“腦髓説”,並作了自己的發揮。《醫林改錯》體現了中醫學家革新的勇氣,其錯失之處,也是由於時代局限,不能親自動手解剖以致未有精細觀察和進行實驗所致。
王清任。(圖源於網路)
王清任(1768—1831),字勳臣,清玉田人,武庠生,納粟得千總銜。二十歲左右始習醫,後久居京師,以醫為業,並開了一間“知一堂藥鋪”,名噪京師。他是第一位對傳統醫學體系提出嚴厲糾正的中國醫生,並被清末西醫德貞譽為:“近代中國解剖家”。他的著作《醫林改錯》于1830年(道光十年)在北京刊行後,造成不小的震撼。據統計,該書自1830至1950年竟再版了40次,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醫學著作所不及,影響一代醫學思潮甚巨。
對於他的評論歷來不絕,褒貶不一,各有所重。近代醫家劉鐘衡(約生於十九世紀末)謂:“王清任先生《醫林改錯》一書,以獨見之智力,辟古人之非,驚喜交集,半生疑竇,一旦豁然。”劉自述他在1884年到上海購買西醫書數種,其中看過合信氏之《全體新論》後,發現其中描繪之“骨肉臟腑,半與前書脗合。”所以他給王清任的評價是:“西醫于骨肉臟腑逐層剖驗,形真體晰,中華向無此條”,而”千載而後,闡發余蘊,實王先生《改錯》一書,為之嚆矢也。”可見後來被稱為中西醫匯通的醫家們,在當時也受王書甚多的啟發;而王書與西醫之説有類似之處,它們都對傳統中醫做出批評,皆對當時的醫家産生相當大的影響。
國博館藏《醫林改錯》。(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醫林改錯》內“活血化瘀”的方劑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因此王清任被稱為活血化瘀派的宗師。
《醫林改錯》在醫學界褒貶不一,有人説是“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數千年之遺誤”, 是“稀世之寶”;也有醫家認為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例如《內經》認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進入大腸後,循下焦滲入膀胱,王清任卻批評説:“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並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鹹,其氣不臭……”,又謂“中風者半身無氣,半身有氣者”。《醫林改錯》否認三焦,認為本無其事物。王清任雖然實地觀察屍體,堅持“親見臟腑”,卻缺乏“系統的實驗”精神,亦乏“操作典範”,僅僅是動目而不動手,使得書中的結論過於草率,因此嚴重影響到本書的價值。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醫學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