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十四年間,“兵支書”張景憲為四十位無名烈士找到親人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社會綜合      2022-09-04 10:29:36

  山東省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裏,136座墓碑掩映在蒼松翠柏間。很多墓碑上只寫著4個字——“無名烈士”。

  “陵園整修前沒有墓碑,只是一個個墳堆。大家知道這裡安葬著烈士,但烈士來自哪個部隊、叫什麼名字,沒有人説得出來。”張和莊社區(原張和莊村)黨支部書記、58歲的退役軍人張景憲説。

  1982年,張景憲參軍入伍。當兵第3年,他隨隊參加邊境作戰。因為戰鬥中表現突出,張景憲榮立三等功。

  1987年,張景憲退役還鄉。當過兵、上過戰場的經歷,讓他對長眠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多了一分牽掛。


   2008年清明節前夕,剛剛當選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張景憲,組織社區黨員、群眾到烈士陵園掃墓。活動現場,一位老黨員對他説:“景憲,你也打過仗,能不能想想辦法,幫這些烈士找找家?”

  老黨員的這句話,讓張景憲深受觸動。邊境作戰的一幕幕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在他心中升騰。

  “這些烈士屬於哪支部隊?為什麼犧牲在我們村?”帶著疑問,張景憲遍訪村中老人,還先後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菏澤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等單位尋找線索。菏澤市牡丹區原黨史辦公室主任祝厚江提供的一則資訊,為尋親工作打開突破口。

  祝厚江介紹,1947年,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23師為策應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在菏澤一帶與敵人展開激戰,負傷官兵被送往位於張和莊村的戰地醫院救治。有些官兵因傷重不治犧牲,村民們從家裏找來白布,小心包裹烈士遺體,安葬在村西頭一片田野中。

  帶著這條線索,張景憲多次前往山東省榮軍總醫院及省內一些幹休所,尋找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健在老兵。在老兵們的幫助下,張景憲輾轉聯繫到原第26集團軍某旅。該旅的前身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23師。

  令張景憲激動的是,他從該旅珍藏的烈士花名冊上,發現陵園裏安葬的136位烈士,有94位留下了姓名,其中86位還留下了家鄉地址。

  山東、河南、江蘇、湖南、貴州、廣西、福建……按照烈士花名冊上的地址,張景憲的一封封“尋親信”發往全國各地。每封信的信封上,他都特意標明:“該烈士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望郵遞員同志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年復一年,張景憲共寄出1000余封“尋親信”。從最初的“石沉大海”或原件退回,到“慢慢有了反饋”,張景憲先後為40位烈士找到親人。

  “徐彥墩烈士的家人是2016年找到的。”張景憲從烈士家人口中得知,徐彥墩的母親因思念兒子哭瞎了雙眼,臨終前拉著大兒子的手千叮萬囑,一定要找到小兒子。徐彥墩的哥哥找了半輩子沒有結果,去世前囑咐家人在自己的墓旁為弟弟修一座墓。

  2019年,湖北籍烈士姚遠道的侄子姚亮喜收到張景憲的信件,第一時間趕到張和莊烈士陵園。將臉頰緊緊貼在陵園紀念墻倒數第7行“姚遠道”3個字上,他失聲痛哭。回到湖北老家後,姚亮喜把從張和莊烈士陵園帶回的一抔泥土撒在祖墳前,“好讓叔叔葉落歸根”。

  一個個“團圓”的動人情景,成為張景憲為烈士尋親的不竭動力。他將這些年結識的熱心人組織起來,成立菏澤市烈士尋親志願者協會。隨著尋親力量的壯大,該協會不僅為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烈士找到親屬,還為更多的烈士尋親。

  2021年,張景憲拿出積蓄,在張和莊社區建起一座紅色基因傳承館,並擔任義務講解員,向當地群眾講述當年的戰鬥經歷和這些年為烈士尋親的故事。如今,張和莊烈士陵園、張和莊戰地醫院舊址、紅色基因傳承館成為當地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前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

  “我會幫你們都找到家。”張和莊烈士陵園裏,張景憲蹲下身子,細細擦拭著一塊塊“無名烈士”墓碑。為烈士尋親,張景憲的腳步不停歇。

  張安然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黃楊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