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一號陵的上宮復原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杭州9月2日電 題:浙江文化觀察:宋六陵真的一無所有嗎?
作者 王題題
作為南宋古都所在地,杭州乃至浙江,很長一段時間想看見南宋,不是太容易。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看來,對一個朝代而言,具有指標性的文物就是皇城和皇陵。北京、西安之所以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主要是因為紫禁城和十三陵、唐大明宮和秦始皇陵的魅力和知名度。
“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上展出的出土遺物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供圖
而南宋皇陵紹興宋六陵和鳳凰山南宋皇城地表建築蕩然無存,遺址深埋地下。
近日,正在浙江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展出的“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吸引了不少打卡者。
位於浙江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的宋六陵,是南宋皇陵,也是現存江南地區分佈最集中的皇家陵園。
該陵園的營建歷史前後達144年,基本貫穿了整個南宋王朝,先後有7位宋代皇帝(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和7位皇后下葬於此。
與其他的皇陵相比,宋六陵的規模比較小,這裡沒有石刻,也沒有神道。或許是因為南宋皇帝不甘心死後永久安息于江南,南宋六帝都是浮土淺葬攢集一處,待中原收復,再一併歸葬于鞏義祖陵(北宋帝陵),故而,南宋帝陵取名“攢宮”。
“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上展出的出土遺物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供圖
宋六陵也許是中國歷史上遭遇最慘的帝王陵墓。
“歷代帝王陵墓,或多或少都有損毀,但徹底毀壞如宋六陵的,不多見。”鄭嘉勵嘆息,宋亡之後,元代僧人楊璉真迦的盜掘和毀棄,加上20世紀中期之後的破壞,宋六陵的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地下淺層的遺存也已損失殆盡。考古學家們至今還未完全廓清14座陵墓的具體格局。
那麼,宋六陵真的一無所有嗎?考古發掘給出的答案,其實不然。
如今,正在浙江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展出的“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以宋六陵的考古發掘為契機,展出了出土遺物159件(套)。其中,沒有吸引眼球的金銀寶器,都是些瓦當、碎瓷、石構殘件,更多的是展板上密密麻麻的解説文字。
“我挖了這麼些年,大眾心目中的那種寶貝,一件都沒有挖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遺址考古領隊、副研究員李暉達説。
但在他看來,“考古並不只是挖寶,挖到所謂的寶貝,也只是部分的出土物品而已。”
記者了解到,考古人員對於宋六陵的考古挖掘也並不是一無所獲,更多超越物質價值的文化意義被逐漸挖掘。
例如2018年,考古隊員對宋六陵的那次發掘,除了找到龜頭屋,還揭示了一號陵的上宮垣墻、門殿、享殿、石藏子等遺跡。
結合考古成果和文獻,考古人員初步復原了上宮的建築形態,“這是南宋六陵考古的突破性成果。”鄭嘉勵説,上宮已完成紙面復原,即將進入數字化“復原”。
有了這樣的成果,宋六陵的保護和規劃被上升到了國家層面。2021年10月,國家文物局發佈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其中將宋六陵列入了保護、考古的國家規劃中。
研究者常言,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目前為止,宋六陵發現的瓷器雖損壞嚴重,但仍涉及了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建窯等南方重要的瓷窯産品,包括香爐、鳳耳瓶、貫耳瓶、樽式爐、花盆、碗、盤、盞等祭祀、文房、日用器物,各類豐富,與遺址的性質、功能密切相關。其中龍泉窯瓷器數量多、品質高,為南宋宮廷用瓷的重要代表。
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中西區)總體鳥瞰效果圖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供圖
通過這些出土器物,世人不僅能夠一窺宋代最高品質陶瓷器的燒造技術,也能如臨現場般,感受陵園內常年不絕的祭祀活動、各司其職者的日常生活,接觸到一個真實的皇家陵園。
宋六陵考古的意義更在於不斷地求索。
“北宋、南宋之間的政治文化是如何傳承的,通過文獻我可以講,現在結合考古,有時候會更準確一些。那個時代的人是怎麼營造他們的政治符號?他們動用了什麼樣的力量來把握這個政治符號,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向心力?帝王陵更多是在這個層面上來體現它對於現代人的價值。”李暉達説。
鄭嘉勵認為,宋六陵上宮的成功復原,為杭州南宋皇城的考古挖掘和考古復原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和可能性。既然地面遺跡蕩然無存的宋六陵,都可以通過考古學家的工作得以復原,南宋皇城應該更有機會重現舊貌。
而位於杭州的南宋博物院(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一期)項目計劃在9月底亮相。
期待有更多的南宋,通過考古可以被看見。(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