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就是中國優勢 | 經濟優勢(十)新基建 —— 打造中國高品質發展“新”優勢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9-08 09:31:11

圖1

  【導語】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國弱家貧。一百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中國經濟為何能迎難而上實現一個又一個新跨越?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自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新基建多次出現在中央決策部署中,並成為常態化防疫階段各地推動經濟復蘇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新基建投資計劃,“十四五”全國投資規模或將超過15萬億元。

   什麼是新基建? 

  所謂新基建,其實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中央層面首次提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概念。

新華社

圖/新華社

  2020年,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定義及範圍,指出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品質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包括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

  從歷史的大視角來看,新基建是一個相對概念,“所謂的新舊,都是以所處時代為基準相對於過往的歷史而言”“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我們當前的新基建,就是相較于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鐵公基”而言的。

  目前,新基建涉及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網製圖 (1)

中國社會科學網製圖


 “新基建”新在哪兒?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到底“新”在哪兒?

  傳統基建解決了物和人的連接,公路、機場的修建,給區域帶來繁榮的商業。數字化新基建則解決數據的連接、交互和處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新技術,作為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將給産業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推動形成新的産品服務、新的生産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

資料圖,2021上海世界移動展,5G標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2021上海世界移動展,5G標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特徵一:應用廣闊

  當前,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應用融合和創新發展正向超高速、大容量智慧應用演進。蓬勃發展的5G以及初露端倪的6G,使無處不在的無線網路與嵌入式感測器、分佈式計算能力結合在一起,産生了空前數量的電子數據並存儲在雲端。高性能計算能力、高精度先進演算法驅動的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使人類的計算能力得到質的提升,讓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日益成為現實,由此産生了巨大應用空間。量子科技的發展,也會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

  特徵二:軟硬兼備

  傳統基礎設施基本上是物理空間的實體,主要以列車(軌道)、汽車(公路)、飛機(航線)等硬體為依託,以人員、物品為傳輸對象。新型基礎設施則主要依託新一代資訊技術,以數據、物品為傳輸對象,既包括高端晶片、感測器、智慧終端等硬體設施,又包括作業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電腦輔助軟體、應用軟體等軟體設施。因此,新型基礎設施是硬體設施與軟體設施的有效連接、協同和升級。

  特徵三:數據驅動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數據驅動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能極大提升全要素生産率,還能有力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解讀,能夠使人們形成以往難以想像的洞察力,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收、處理和響應資訊,全面提高人類的生産效率,推動社會治理變革,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商業模式。

  特徵四:協同融合

  新一代資訊技術使網際網路集感知、傳輸、存儲、計算、應用於一體,形成新一代網路系統,有力促進了數字化與智慧化、網際網路與物聯網協同融合發展。這具體表現為:以感測器、攝像頭、語音輸入系統等獲取各種數據資訊,通過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平臺實現數據傳輸,再經過大型數據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對這些數據進行存儲、計算和安全可信的加工處理,最終反饋到客戶的智慧終端應用系統,為客戶提供決策參考和支援,實現生産和需求精準有效對接。此外,協同融合還體現在新技術與新經濟、産業生態與企業形態、線上與線下、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等許多方面。

  特徵五:平臺聚力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集聚效應,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平台企業快速崛起。工業網際網路也發展迅猛,全國已建成超過70個有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套;超級計算、智慧計算領域進展神速,我國已研製成功新一代E級(百億億次)超級電腦。平臺經濟、工業網際網路、超級計算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有力拓展了我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為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驅動力。

  特徵六:價值賦能

  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廣泛運用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能夠給工業、農業、交通、能源、醫療、教育等行業賦予更多更新發展動能,有力提升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水準,優化産業結構、完善商業生態,開發更多更好的産品和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常見的路燈為例:把感測器、無線發射器、電動汽車充電站、5G基站以及其他數字技術安裝到路燈及其配套設施裏,既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新生活服務和體驗,又能創造新的服務模式、商業模式,拉動經濟增長。


   新基建有啥用?  

  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疫情傳播模型,對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速度、傳播路徑、傳播風險等進行快速評估和預測;人工智慧遠端問診、輔助診斷、影像分析,有效降低醫護人員近距離接觸感染的風險,大幅度提高診斷效率;眾多企業免費開放算力,支援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週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工作中,健康碼、線上網課、智慧零售等新事物、新業態的背後,是5G、大數據、人工智慧、超級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投入應用,展現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強大支撐作用。

在廣西南寧東站,工作人員運用5G體溫檢測系統對進站旅客進行測溫。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在廣西南寧東站,工作人員運用5G體溫檢測系統對進站旅客進行測溫。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新基建把先進的智慧科技跟産業深度融合,將加速金融、製造、能源等傳統行業的智慧化變革。

  在能源行業,風力發電的風場多分佈在偏遠地區,工程師團隊則常駐異地研發中心,很難對風機設備進行現場運維。由於大型風電設備內部結構複雜,風場本地管理人員往往無法很好地預測故障和維護,造成設備維護成本居高不下,運營成本也難以降低。工業網際網路結合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就可以幫助解決這樣的難題,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

  在航太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在助推數字化轉型方面也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位於貴州的航太電器公司,以航太雲網為平臺,實現了從行銷簽約到研製排産,從供應鏈及製造再到結算和售後的全流程、自動化和智慧化,解決對市場多樣性需求做出敏捷反應的問題。

  新基建還能夠拉動基礎産業尤其是資訊技術産業的升級發展,既帶動産業本身擴大規模,也能促進産業鏈上下游發展壯大。

  以5G為例,5G網路建設不僅涉及大量的工廠、基站、供電等基建投資,還將帶動工廠改造、建設運營、系統升級、技術培訓等各行業轉型升級。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

  有專家指出,新基建還將推動基礎研究的深入,促使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晶片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有助於科技領域補上短板。


  新基建項目火熱推進  

  近兩年,中國不斷創新新基建開發模式、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在三類新基建上發力:在資訊基礎設施上已經初步搭建了5G、算力網路等支援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基礎;在融合基礎設施上形成了高品質發展的新支撐;在創新基礎設施上構建了高水準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5月24日,工作人員在中國移動貴陽數據中心機房內巡檢。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5月24日,工作人員在中國移動貴陽數據中心機房內巡檢。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2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就快,多地新基建項目正緊鑼密鼓展開。

  在貴州,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中國聯通貴安雲數據中心二期建設規劃及土建前期準備工作正抓緊推進。貴州計劃實施數字設施大提升行動,力爭全年大數據領域投資170億元。

  在深圳,今年一季度新基建領域已啟動重大項目18個,年度計劃投資約26億元。5G領域,將推進5G網路在交通樞紐、産業園區、醫院等重點場所和特定場景下的深度覆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明確2022年5G基站、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建設計劃,並將新基建作為穩投資的重要發力點。

  為推動項目早開工早投産,多地還進一步完善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保障。浙江今年將確保省以上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4.5萬畝,獎勵省重大産業項目用地計劃指標1.5萬畝。上海將用好1000億元以上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

  在業內看來,加大新基建投資不僅有助於穩增長,而且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


  將為中國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大背景下,新基建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這是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高新企業AI體驗館(2019年7月23日攝)。該體驗館匯集了交通、醫療、政務、旅遊、安防、智慧城市等各行業領域的十余家大數據代表性企業以及數十項大數據在AI領域的前沿應用。 新華社發(王翔 攝)

    這是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高新企業AI體驗館(2019年7月23日攝)。該體驗館匯集了交通、醫療、政務、旅遊、安防、智慧城市等各行業領域的十余家大數據代表性企業以及數十項大數據在AI領域的前沿應用。 新華社發(王翔 攝)

  · 新基建有利於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就像工業時代的石油、礦石一樣,數據是未來人類社會的財富源泉和重要生産要素。但我們還缺乏激活這個生産要素的基礎設施,即將數據的“採、傳、存、算、易、用”等環節形成完整産業鏈的基礎設施。新基建已在“採”(如物聯網)、“傳”(如東數西算)、“存”(如分佈式數據中心)方面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設,在“算”(如演算法庫)、“易”(如數據交易所)、“用”(如行業數據平臺)方面也進行了大量嘗試。面向這六個環節建立起來的新型基礎設施,將加速數據的資源化、資産化、資本化。

  · 新基建有利於重塑各行業的基礎規則。新基建所形成的互聯互通、物理數字相融合的基礎設施,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社會的共性認知將走向數字化,形成基於數字技術的信用、認證、交易、法規、文化和倫理體系,並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農業、工業、服務業也會隨之發生革命性改變。

  · 新基建有利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是要素和規則層面的統一,有助於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和效能。要建立統一大市場,就需要新型基礎設施的大力支撐,在土地、資本、科技、人才、數據、交通、能源等多方面形成全國要素資源網路,充分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品質。

  · 新基建有利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變革、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突破舊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機遇。中國通過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産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將助推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新基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巨變,在這樣一個産業大變革的時代,佈局未來基礎設施正當其時;從內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體量超過110萬億元人民幣,數字化發展、低碳化發展已成為主旋律,開展新基建已經具備良好條件;從技術成熟度來看,由於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國具有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等優勢,有利於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完成新基建任務。


  綜合自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參考報、中國紀檢監察報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