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之日本古代青銅文化

“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展出中韓日三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青銅器類精品文物約50件(組),充分呈現了三國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與科技、藝術成就。本期策劃重點介紹展覽中的日本古代青銅文化。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週年之際,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亮相國博。

  本次展覽分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韓國古代青銅文化”、“日本古代青銅文化”三個單元,匯聚中韓日三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青銅器精品約50件(組),通過三個國家各具特色的古代青銅器,呈現三國的傳統文化、禮儀文明與科技、藝術成就,闡釋三國古代文化的悠久歷史與人文底蘊,以及三國之間廣泛密切的交流與互鑒。

  華夏經緯網文化頻道特此推出系列策劃,本期策劃將重點介紹展覽中的日本古代青銅文化。

展示日本古代青銅文化發展軌跡

圖12

日本古代歷史年表。(攝影:虞鷹)

  “日本古代青銅文化”單元重點展示了日本古代青銅文化的發展軌跡及其與中國、朝鮮半島青銅文化的交流,重點展品有青銅鐸、寬型青銅矛、鼉龍鏡、附鈴青銅鐲等。

  古代日本以青銅器為代表的銅製品的發展演變,是在與中國、朝鮮半島的交流和影響下,自主地選擇取捨,而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歷程。在日本列島,以青銅器為代表的金屬器的使用始於彌生時代。這一時期,銅、錫、鉛等青銅鑄造原料來源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制鐵原料則來源於朝鮮半島。起初,鐵器僅用作工具,之後成為農具、武器等實用品而得到普及。就這樣,日本列島完成了從石器時代到金屬器時代的轉變,金屬製品的生産不是源於本土,而是源自日本列島以外的異域影響,這也是彌生時代的特點。

彌生時代的日本青銅文化

  彌生時代的青銅器直接來源於朝鮮半島的青銅文化,但和朝鮮半島相比,種類和數量都極少。彌生時代早期晚段尚未出現青銅器;中期初段開始,從朝鮮半島舶來少量的銅劍和銅戈,當時作為武器使用;中後期,多數工具和武器都開始用鐵來製作,青銅器成為一種專門的祭祀器具,因此彌生時代也被稱為獨特的青銅文化時期。

  彌生時代的青銅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武器等舶來品為代表的統治階層身份象徵物;另一類是以銅鐸等本土産品為代表的祭祀器具。進入古墳時代以後,祭祀器具逐漸消失,多數青銅器成為統治階層的身份象徵。古墳時代中後期,青銅鏡以及馬具、冠、帶扣、戒指等金、銅配飾物開始逐漸增多,銅碗等佛教相關器物也開始出現。

拼圖1

日本古代武器形青銅器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作為實用兵器,最初傳入日本時的銅矛、銅劍、銅戈擁有銳利且堅固的鋒刃。但在彌生時代後期(西元1-3世紀),他們逐漸喪失了兵器功能,開始被用作熠熠生輝的祭祀器具。在日本,常常把這些已經成為祭器的銅矛、銅劍、銅戈統稱為武器形青銅器。隨著用途的變化,這些武器形青銅器體量逐漸變大,且開始變薄,也不再將刃部打磨鋒利。另外,還發現了沒有組裝使用痕跡的器物。這些武器形青銅器在用途及形態特徵上的變化,被認為是為了和同時期普遍使用的鐵器武器進行功能上的區分。

圖1

青銅鐸。日本 彌生時代中期(西元前2-前1世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銅鐸是一種鈴狀的青銅祭器,彌生時代中後期(西元前2-西元3世紀)在聚落中的祭祀儀式上使用。與武器形青銅器的分佈狀況不同,銅鐸主要分佈在位於日本列島中部的近畿地區及東海地區。銅鐸各部位的裝飾與同一分佈區域內陶器及木製品上的紋飾相近,同時,由並排成列的三角形構成的鋸齒紋及連續的渦紋等則被認為是獨具特色的銅鐸紋飾類型。

漩渦形青銅器的特點與功能

圖3

漩渦形青銅器(兩件)。日本 古墳時代中後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在日本發現的旋渦形銅器中,器物中心呈圓錐形的,其內部有棒,器物中心呈扁平狀的,其中央有孔,説明這些旋渦形銅器是用繩帶係紮在盾牌或箭筒上的裝飾品。

  古人似乎認為尖銳的東西可以用來驅除邪祟。可能因為旋渦形銅器上有尖銳的鉤形腳,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強力辟邪功能的裝飾物,所以常用於裝飾武器。關於旋渦性銅器形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一種説法是,這種銅器是以可在沖繩群島附近採集到的一種名為水字螺的海螺為原型製作的,而這種螺擁有6支十分尖銳的管狀棘。

圖4

漩渦形青銅。(日本 彌生時代中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從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

圖11

展覽現場。(攝影:虞鷹)

  一般來説,彌生時代是以水稻耕作為食物生産基礎的農耕社會,它之前的繩文時代(以採集、狩獵為生活基礎)是從經濟史的角度進行的時代劃分,之後的古墳時代(象徵大和王權的前方後圓的墳的出現)是從政治史的角度進行的時代劃分。由於稻作農耕的出現,社會等級化日趨發展,埋葬王的巨大古墳也隨之出現。通過對這一過程及相關聚落、墓地和遺址的研究,從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的發展過程更清晰地呈現出來,以青銅器為代表的金屬器是其中尤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古墳時代前期,青銅鏡、箭鏃、筒形器、旋渦形器等都可用作墓葬中的隨葬物品,青銅鏡作為身份象徵承擔了重要功能。從彌生時代中後期到古墳時代前期前段,漢代、三國、六朝時期的中國青銅鏡,源源不斷地大量輸入日本列島,島內隨之興起了大規模的仿製浪潮。從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青銅鏡出土地點的分佈中心從九州地區北部轉移到了近畿地區。從這些中國青銅鏡及其仿製品的出土、分佈、分配狀況等方面,可以解讀日本列島社會階層分化的發展過程及政治統一體的形成過程,也可以了解到統治階層出現及大和王權(古墳時代)成立的若干細節。

圖2

日本鼉龍鏡。日本 古墳時代中期(西元4世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從西元4世紀左右開始,在日本本土仿製的中式紋樣銅鏡逐漸成為古墳中引人注目的隨葬品。此次展出的一塊古墳時代鼉龍鏡,是參照中國環狀乳丁神獸鏡的紋樣製成的。以圍繞乳丁分佈的回首狀神獸紋為特色,新時期製作的銅鏡圖像均與此鏡類似,神獸與神像共用頭部,並將其作為一組圖像來表現。另外,從中式銅鏡圖像中繼承而來、用於分割內外區域的環形裏,原本存在於中式銅鏡上的吉祥詞句消失了,改以半圓方格帶狀紋飾填充。既借鑒吸收中國文化元素,又有自己的獨特設計,是這一時期日本銅鏡的一大特徵。

  現存的鼉龍鏡中,直徑最大的可達44.5釐米,與其他鏡子相比顯得體量巨大,在當時的日本列島被視為銅鏡中的珍品。

圖8

附鈴青銅鐲。日本 古墳時代中後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在西元5到6世紀時,日本列島出現了在鏡子及首飾上加裝鈴鐺作為裝飾的現象,在日本東部地區尤為流行。與此器相似的附鈴銅鐲,迄今為止日本國內僅發現了九件,因此頗為珍貴。這件銅鐲外圈配有12個鈴鐺,鈴鐺內放有小石球,晃動即可發出聲響。

銅的廣泛應用

圖10

展覽現場。(攝影:虞鷹)

圖9

展覽現場。(攝影:虞鷹)

  6世紀中葉佛教傳入之後,以天皇為首的日本貴族及地方豪族開始大規模興建寺院,於是銅不僅用於製作建築構件,也用於製作佛像及佛教器具。與此同時貨幣開始使用,和同元年(708年)日本最早的流通貨幣——和同開珎(珍的異體字)開始鑄造併發行。

編輯策劃:虞鷹  攝影、製圖: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