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駐日大使伊曼紐爾在參加一個主題為“日美同盟的未來”的講座時公開提出,日美關係已經從“同盟安保”,進入了向印太地區“同盟投射”的時期。而且,他還強調日美同盟的力量,稱兩國的戰略願景從未如此一致,並稱讚日本計劃將其防衛開支在未來增加到GDP的2%。
日媒形容伊曼紐爾是日本的“太上皇”,因為他一手主導了俄烏衝突局勢下的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向。如今,禍害完日俄關係,又開始找下一個目標了。伊曼紐爾有關美日同盟安保已進入向印太地區“同盟投射”時期的説法,無疑將日本推上在地區內發揮武力投射作用的“進攻性角色”。
伊曼紐爾公開提及,作為威懾水準的一部分,“儘早討論反擊和反攻很重要”。他還表示,支援日方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三份關鍵安全文件的打算。事實上,東京的上空作為領空是日本的,但是空中管制卻是由駐日美軍負責。可見,日本安全的命門被美國控制著。
現在,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及其代言人對日本威逼利誘,日本也有一批人主動投懷送抱,企圖狐假虎威甚至兩邊要價,又一次希冀發揮日本的“地緣戰略價值”賭一把。其嘴上説的是“國家正常化”,做的卻是“國家軍事化”;口口聲聲不走“軍國主義路線”,但卻把日本經濟和産業今後可能的增量及可能的創新,幾乎全部押寶在軍工産業上,這不是“新軍國主義的起點”又是什麼?
報道稱,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外交部長蘇傑生與日本外交大臣林芳正、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日前在東京舉行“2+2”會談。印度國防部在聲明中説,“印日雙方一致認為,早日舉行首次戰鬥機演習,將為兩國空中力量的更大合作和互操作性鋪平道路。”
日本防衛省宣稱,由於中國對日本安全的威脅越來越大,日本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與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鬥機進行聯合演習。截至3月的過去12個月內,“為攔截接近的中俄戰鬥機”,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共緊急起飛1004架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9架次。這是日本航空自衛隊2016年創下緊急起飛1168架次的記錄之後的第二高數字。
報道稱,中國空軍裝備有蘇-30系列戰鬥機和其他基於俄羅斯原始設計的噴氣式戰機,因此與印度蘇-30MKI戰鬥機進行聯合訓練,對日本航空自衛隊來説是非常重要的經歷,因為它將為日本戰鬥機飛行員提供有關蘇-30戰鬥機基本能力的情報,例如空中機動性、巡航範圍、油耗以及維修週轉時間等。日方聲稱“如果與中國發生潛在衝突,這些資訊對日本軍事規劃者來説是無價的”。
印度則鼓吹其蘇-30MKI戰鬥機擁有以色列和法國提供的先進航電設備和電子戰系統,比中國使用的蘇-30MKK系列戰鬥機更為先進。特別適合幫助日本戰鬥機飛行員“為需要快速機動的視距內空戰場景做好準備”。
而日本可能將出動升級版F-15J戰鬥機與印度戰鬥機進行聯合演習。報道稱,F-15J戰鬥機的最大速度為2.5馬赫,可攜帶美制AIM-9、AIM-7和AIM-120空對空導彈,以及日本自行研製的AAM-3和AAM-4空對空導彈。此外,升級版F-15J還將配備新的電子戰系統和航電設備,包括APG-82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和波音公司的高級顯示核心處理器II,後者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任務電腦”。
專家指出,單從性能上看,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鬥機採用的無源相控陣雷達、三翼面佈局、向量推力發動機等技術,與解放軍裝備的蘇-30系列戰鬥機其實存在較大不同。日本航空自衛隊通過蘇-30MKI戰鬥機,可以掌握蘇-30系列戰鬥機的基本能力,但現代戰鬥機的火控雷達、航電設備以及機載武器等對其戰鬥力的影響越來越大,例如與蘇-30系列戰鬥機外形相似的殲-16戰鬥機,其實性能已經截然不同。因此日本想要以此練兵、尋找應對中國戰鬥機的方法,難以做到。此外,解放軍大量裝備的殲-10、殲-20等國産戰鬥機早已擺脫俄制戰鬥機的影響,日本航空自衛隊的“練兵”更沒有多少針對性。
不過,日本與印度在防務合作上的持續走近值得警惕。2020年,日本和印度簽署了《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允許兩國武裝力量共用後勤服務和物資,這意味著自衛隊可以借助馬六甲海峽附近的印度重要軍事基地進行補給,印軍也可以利用日本駐吉布地基地。
日本防衛省公佈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申請文件中,“宙斯盾系統搭載艦”即大型水面艦建造計劃尤為引人關注。據報道,該計劃新建的2艘宙斯盾艦標準排水量達到2萬噸,將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水面艦艇之一,用於海上防空反導巡邏。預計兩艦分別在2027年和2028年前服役。
事實上,新宙斯盾艦可以看作是陸基宙斯盾系統部署項目的替代方案。據日本防衛省相關人士透露,兩艘新艦的最終造價將遠超採購陸基宙斯盾系統的4000億日元(約合194.4億元人民幣)。
與日本現役的8艘宙斯盾驅逐艦相比,兩艘新艦的雷達探測範圍更廣,解析度更高、反電子干擾能力更強,同時在運作時間、探測距離和高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兩套系統的探測範圍即可覆蓋日本全域。此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完成了該型雷達與日本陸基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整合演示。
同時,新艦搭載日美聯合研發的“標準”-3 ⅡA反導攔截彈,最大攔截距離在現有基礎上提升2倍至1500千米,另外還能搭載“標準”-6艦載防空導彈,使海上編隊防空距離增至370千米。由此可見,新艦的防空反導能力較日本現役宙斯盾艦更強。
最值得警惕的是,新艦將搭載日本正在研發的12式岸艦導彈改進型,可對距離900至1500千米的海上、陸上目標實施遠端打擊。這也是日本艦艇在戰後首次具備遠端對陸打擊能力,暴露了海上自衛隊的野心。
未來,隨著兩艘新艦列裝,加上現役8艘宙斯盾驅逐艦和“愛國者”-3系統等,日本將構建起多層探測與多層攔截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形成更完備的彈道導彈防禦力量,削弱對手彈道導彈作戰能力。
新艦搭載的12式岸艦導彈改進型將填補日本遠端對陸打擊能力空白,日本海上自衛隊可通過新艦,打擊敵方沿海地區的指揮機構、機場港口、作戰部隊等重要目標,必要時還可前推部署至敵方周邊海域,打擊中遠端導彈發射陣地等縱深目標,削弱敵方防空反導和陸基反艦能力。
而日本海基反艦裝備體系勢必會更加健全,可遂行近、中、遠端反艦作戰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還基於12式岸艦導彈改進型,積極推進機載遠端反艦導彈項目,意圖構建陸、海、空三位一體遠端反艦火力配置,對敵方水面編隊施以多方向打擊。
可以預見,日本新宙斯盾艦的列裝,將提升海上自衛隊在防空、反導、反艦、對陸打擊等方面作戰能力,是其謀取海上作戰優勢的一大利器。
來源:環球網、中新網、新華網、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