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人民子弟兵是好樣的”,這句來自人民的肺腑之言從未改變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大陸軍事      2022-09-13 10:41:06

  自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以來,人民軍隊向險而行,奮不顧身展開救援行動,闖亂石、鑽深林、攀絕壁、涉激流……他們在崇山峻嶺間用行動證明,接過先輩的旗幟,這支隊伍的初心從未改變。

  一根鐵索,托起使命之重

  地震發生後,當地及周邊部隊紛紛啟動應急預案,拼盡全力展開救援。

  自康定市至震中磨西鎮,救援車隊以最快速度駛過數不清的“回頭彎”。萬幸,道路沒有徹底阻斷,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二支隊順利抵達震中。作為最早抵達的救援力量之一,他們也受領了極為艱巨的救援任務——過河搜救並轉移受災群眾。

  受地震影響,昔日碧綠的磨子河已是濁浪滾滾,河面已經沒有任何橋梁可供渡河。官兵們沿岸勘察許久,最終發現了兩根排水管和起固定作用的三根鐵索。對岸的連接處是否出現鬆動,排水管是否能夠承受足夠的重量,這些都無法保證,但救援任務迫在眉睫。時間就是生命,現地指揮員劉剛當即下達命令:就地渡河。

  沾滿油污的鐵索異常滑溜,官兵們手攀一根鐵索,腳踏較粗的排水管,緩慢而堅定地向對岸發起“衝鋒”。最先過河的戰士打了一桶水,隨後的官兵們匆匆洗把手就繼續出發。很快,桶裏的水就變成黑色,但褲腿和戰靴上的油污卻怎麼都洗不掉。後來,官兵們把這些油污視為“勳章”。  

  官兵手攀鐵索就地渡河。王晶 攝

  由於安全繩數量有限,副大隊長王櫟幃過河時,已經沒有什麼防護手段。行至半程,鐵索猛地一晃,他心裏一顫,“當時腦海中霎時閃過的就是自己七歲的孩子,這麼湍急的水流,要是掉下去,肯定就‘光榮’了。”可想到前方還有等待救援的鄉親們,任務必須要完成。他拋開一切雜念,“華山一條路”,隨著一步步向前挪,步子也愈加堅定。

  村子裏房屋損毀嚴重,搜救傷員、轉移群眾,官兵們奮戰到深夜,腿都有些發軟。轉移當天的最後一批群眾時,天上下起小雨,道路泥濘難行。此時,參加救援的官兵和消防人員已在磨子河邊臨時搭起一座木橋。在後方負責收尾工作的王櫟幃看到一位六十多歲頭部受傷的老奶奶有些掉隊,沒有多想就上前背起她過河。

  由於夜晚漲水,原來可供順利通行的一段卵石路已被河水淹沒。冰冷的河水浸透鞋子、褲腿,既要對抗湍急的水流,又要在起伏不定的河床上走穩,王櫟幃感覺自己肩上更重了些。他知道,自己扛的,是鄉親對子弟兵的信任。王櫟幃狠狠地在急流中扎了扎馬步,為自己疲憊的身體打氣,雖然深一腳淺一腳,但每一步都拼盡全力,最終在戰友幫助下帶老奶奶安全過河。上岸時,他全身濕透,已分不清河水、雨水和汗水。

  回到營區後,官兵們有的匆匆睡了3個小時,有的徹夜未眠趕制次日救援計劃。天色未亮,他們再度出發投入新的救援。

  一條通路,刻滿無畏足跡

  地震發生當晚,無數人徹夜難眠。

  咱地村大烏科三組,一個坐落于山嶺間的小村子。地震發生後,該村斷水斷電,與外界失去聯繫。余震震落的山石不斷砸進村子裏,嚴重威脅村民的安全,特別是晚上,視線無法及遠,夜幕下不時傳來山石砸落地面的巨響……

  山路另一邊,武警部隊官兵和地方救援力量正在緊急搶通道路。行進途中,遠遠望去能看到對面山嶺滑坡蕩起的塵土,腳下的道路亂石嶙峋,不時還要避開道路邊緣裂開的猙獰“傷痕”。記者每次在路上想要拍攝,總會被安全員示警,“不要停留,快速通過”。

  救援到達時,村民們恰好組織完畢準備轉移。相遇時,許多老鄉熱淚盈眶,村民李霞説:“真的是那一刻眼淚就管不住了,就像是看到親人。”聽説鄉親們已經一天沒吃飯,官兵們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送給受災群眾。回撤時,官兵們三人一組,或抬或背或扶,將當地的兩百餘名村民全部快速轉移,途徑危險地域時,官兵們都自覺把頭盔讓給老鄉。在路邊,記者與剛選晉下士的浦立榮擦肩而過,他滿頭是汗,一肩挎著兩個背包,一手攙著一位老人,還不忘騰出手來替老人扇風降溫。  

  官兵在轉移受災群眾。王晶 攝

  疾風知勁草,當那一天來臨,那些融入血脈基因的擔當、刻在靈魂深處的使命,總會自然而然地顯露。

  沒有人生而無畏,只不過,總有些東西,重於生命。為了開闢出一條能夠通往共和村的道路,救援隊組織起4人突擊隊,在近乎垂直、高差達80米的山嶺上徒手攀爬。探路的兩個多小時變得無比漫長,中士陳煌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在攀爬途中遇到險情,但他卻面不改色,“作為特戰中隊的偵察兼攀登教員,這個時候可不能退縮,要趕緊找到路進村了解情況!”  

  官兵在為受困群眾運送物資。葉小龍 攝

  隨著一條相對安全的路線被確立,位於山頂的共和村與外界的陸路聯繫打通了。第二天,陳煌和戰友們一天向村子裏運送了四趟物資,每人每趟運送的物資達50斤。面對記者的驚嘆,陳煌十分平靜,“平時中隊牽引橫越和攀登都訓練得比較多,就是為了練有所用。”

  一縷炊煙,見證魚水之情

  每天上午,燕子溝鎮南門關村一組,總會早早飄起炊煙。

  灶臺上煮的,是當地群眾各家各戶自製的臘肉。聽説要給來救災的子弟兵和志願者們做飯,不需要動員,鄉親們紛紛清點起家裏的“存貨”。有人背來十幾條臘肉,有人送來幾十斤大米,還有一筐筐茄子、豆角、蘿蔔……全村老少自發地聚在一起,為參加救援的應急搶險隊伍和志願者們做出一鍋鍋熱乎乎的“百家飯”。  

  當地鄉親在為受災群眾和救援隊員準備熱食。馬嘉隆 攝

  這些天,穿村而過的公路上總能看到救災的車隊駛過,鄉親們也想為救災、為家鄉做些貢獻。民兵安平是村裏的黨員,在組織大家避險自救的同時,聽説有的部隊官兵和志願者常常因為忙於救災而來不及吃飯,只能隨便對付些方便食品,他和幾位鄉親就發起了為受災群眾和救援官兵做熱食的倡議,“一家湊一點,讓官兵們吃口熱乎飯。”

  厚愛如山,只因從未辜負。有一次,村民們“堵”住了一隊剛完成向偏遠鄉村轉運物資任務的官兵,一定要讓這些持續奮戰的救援一線的子弟兵吃口飯再走。“你們吃了再走,你們要吃了才有力氣救援……”村民李霞還在隊伍中發現了幾個熟悉的身影——正是他們昨天把自己從娘家大烏科鄉救了出來。在帶隊幹部的命令下,官兵們接過一碗飽含深情的“百家飯”,匆匆吃了兩口再踏上救災的“戰場”。

  在各路救援隊進村搜救、運送物資的路上,常有經過的百姓特意停下向子弟兵們致敬,也不乏有小朋友搬出一箱礦泉水等在路邊,隨時準備著把水塞進過往官兵的背囊。這份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情意深深刻在官兵心頭,鄉親們一句句發自肺腑的“人民子弟兵是好樣的!”是激勵,更是鞭策,讓這支隊伍永葆初心,繼續前行!  

  將受災群眾全部轉移至安全地域後,官兵在等車間隙就地休整,一名戰士剛坐下就睡著了。馬嘉隆 攝


作者:馬嘉隆 王貴弘 張今智全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