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費向北約看齊,“借船出海”謀求擴張

日本軍費向北約看齊,“借船出海”謀求擴張
近年來,日本防衛費的增長已經進入快車道。2023財年防衛費將實現連續11年增長,而按照自民黨提出的5年內將防衛費提升至GDP2%的目標,日本防衛費將在現有基礎上翻一倍,全球排名將躥升至第三位。這也意味著,日本多年來積極推進的“軍事正常化”將有更為充足的資金支援。

src=http _x0.ifengimg.com_res_2021_E2F9DA59CF33C6F3CD99DD8567836C926B02DF23_size208_w1080_h633.jpeg&refer=http _x0.ifeng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

     日本財務省日前公佈了政府各部門2023財年預算申請額,其中防衛費申請額高達55598億日元,比2022財年增加1910億日元。此外,防衛省今年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大量所謂“討論事項”,這些項目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尚處於討論階段,因此暫未明確列出金額。日媒推測,二者相加,日本2023財年最終的防衛預算可達6.5萬億日元規模。這不僅突破了防衛預算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GDP)1%的標準,防衛開支增長幅度也將創造二戰以來的新高。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日本2021財年防衛預算已經排在全球第6位。但日本自衛隊只有約24.7萬現役自衛隊員,每人平均防衛預算約20萬美元,遠超地區內的鄰國。

  今年5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告訴到訪的美國總統拜登,日本政府將大幅增加防衛開支。自民黨呼籲5年內將防衛預算提高到不低於GDP的2%。鋻於2022財年的防衛初始預算佔GDP的1%,為5.4萬億日元,要實現2%的目標需要每年增加1萬億日元,這顯然是在向北約看齊。

     日本政府近年來打著“國家正常化”的旗號,不斷突破相關政策限制,防衛政策的進攻色彩越來越濃。作為一個曾給周邊國家帶來深重戰爭災難的國家,日本的軍事動向一直備受關注,其持續大幅增加防衛費的動作自然會引起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警惕,其惡果是增加地區安全風險,或將引發地區軍備競賽。

突破“紅線”,配合美“印太戰略”

  與總額的增加相比,日本防衛費的投向更加值得關注。防衛省在2023財年防衛預算申請概要中指出,日本將把防衛費增額主要用於強化七項能力,並以此為抓手落實岸田文雄提出的5年內“從根本上強化防衛力”的要求。這七項能力包括防區外打擊能力、綜合導彈防空能力、無人機作戰能力、跨領域協同作戰能力、機動運輸能力等。而其要義,則在於提升先發制人打擊能力,這也是日本突破“專守防衛”原則的重要體現。

  日本計劃在飛機、艦艇、車輛等各領域配備無人機,其功能除了警戒監視和情報收集外,還包括攻擊和運輸等。防衛省擬2023年度試驗性地向自衛隊導入以色列或美國製造的攻擊型無人機,並準備在2025年度以後,部署數百架攻擊型無人機。日本還在研究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快速決策,強化指揮控制和情報功能,並準備投資修建可容納防區外導彈的大型彈藥庫、開發無港灣島嶼的登陸支援系統等。

  日本增加防衛費,最先提出動議的是美國,最先表示歡迎的也是美國。美國駐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紐爾在東京發表演講時,對日本考慮將防衛費增至GDP2%的想法表示“稱讚”,並鼓吹美日同盟從所謂“同盟保護時代”進入了“(向印太地區)同盟投射時代”。

  美國的態度基於自身霸權私利。一方面,美國為進行所謂“大國競爭”,多方推進“印太戰略”,需要日本增強軍事力量發揮“打手”的作用,這就為日本改變防衛政策、加大防衛投入提供了政治空間。另一方面,日本增加的防衛費,將有相當一部分用於駐日美軍的保障和購買美國軍火,使美國成為直接的受益者。

  多年來,日本為了緩解美國對單方面承擔對日防衛義務的抱怨,不僅支付了駐日美軍經費,還出資購買美國産戰鬥機、導彈等裝備。美國國務院今年8月公佈的《2021年世界軍費與武器交易報告》顯示,從2009年至2019年的11年間,出口武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平均每年出口額1616億美元;進口武器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平均每年軍購額264億美元。2023財年,日本將繼續向美國購買F-35A、F-35B戰機和“全球鷹”無人機等昂貴武器。

     上述動作,折射出日本防衛力量正加速“由守轉攻”進程,妄圖實現軍事上“完全鬆綁”,從而進一步架空和平憲法。但此做法,在日本國內並不受歡迎。直接原因就是會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提高財源的路徑無非是“發行國債”“增加稅收”和“削減歲出”三條,但無論哪一條,都會給日本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此外,雖然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但並不意味著其防衛政策就能順利獲得民意支援。7月公佈的一份日本民眾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在被問到“什麼是避免戰爭最重要的方法”時,回答“外交對話以爭取和平”者排名第一,選擇“擴軍備戰以防止他國進攻”者僅佔15%。

充當北約染指亞太的“帶路黨”

c8177f3e6709c93df8e55112a9976ed6d0005470

  近年來,日本積極向北約靠攏,支援構建美國設想的“亞太版北約”,還妄圖在其中發揮重要影響。此外,日本還在美國主導的四邊機制和印太經濟框架中頻頻出力。不難看出,日本已成為美國和北約攪亂亞太局勢的主要“幫兇”。

  而日本顯然對此並不滿足。畢竟,以非成員身份參加北約馬德里峰會的國家,還有南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而南韓更在此前加入了北約合作網路防禦卓越中心,成為該中心首個亞洲正式成員國。所以,設立專職的日本駐北約大使,可以使日本更好地與北約保持溝通,進一步穩固日本在北約的地位與作用。岸田文雄在參加北約馬德里峰會期間呼籲北約加大對印太事務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從長遠來説,日本極可能圖謀成為北約在這一地區的“辦事處”所在地。

  當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並非日本的風格。配合北約擴展影響只是日本拉攏北約的幌子;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才是其極力討好北約的根本目的。在美國推動“大國競爭”、將中俄視為主要戰略對手的背景下,日本隨之起舞,不斷渲染“中國威脅”,企圖換取美國對其軍事鬆綁的認可,借機發展自身軍力,以實現“從根本上強化防衛力”的目標。

     不難看出,日本已決意充當北約向亞太地區拓展的“帶路黨”。只要北約持續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作為“橋頭堡”的日本便可以借機發揮更大的軍事作用,甚至重塑“亞洲軍政大國”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妄圖暗度陳倉,進一步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藉口“作出國際貢獻”讓自衛隊走出國門,並著力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

  然而,由於日本至今還沒有對過去侵略戰爭歷史進行徹底深刻的反省,日本這樣做意味著其再次成為地區動蕩源乃至戰爭策源地的可能性急劇上升,地區和平穩定將受到嚴重威脅。一個是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國家,一個是作為美國霸權主義工具的全球最大軍事組織,日本與北約不斷走近,試圖將已在歐洲被證明失敗的安全模式引入亞太,只會製造新的動蕩。

  需要指出的是,能夠讓日本獲得安全和尊重的,絕不是高額的防衛費。認真傾聽國際社會聲音,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日本才能真正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禍水東引”極不明智,“引狼入室”終將自戕。無論是建立所謂“亞太版北約”或推動加快北約“亞太化”,都是在悖歷史潮流而動,必將遭到地區國家的強烈反對,最終落得機關算盡、誤人誤己的可悲下場。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