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國家文物局發佈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考古發現      2022-09-19 09:45:34

  今天(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發佈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聚焦中國早期文明,介紹早期國家研究的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

  中華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命題。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信史就顯得特別重要。2018年國家文物局印發《“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系統部署了11個文明化進程與早期國家研究相關的項目,集中支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00余個,取得重要成果。今天,選取2022年度取得重大工作進展的4個項目進行集中發佈。

  項目一:內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

  後城咀石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2019年至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後城咀石城遺址持續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後城咀石城遺址面積約138萬平方米,結構佈局保存較為完整,由內城、外城、甕城以及外甕城組成。202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重點對甕城外側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外環壕、外甕城等重要遺跡。外環壕位於外甕城內側,東西兩端與自然衝溝連接,外甕城南側為城門入口,城門外部兩側建有馬面,外甕城城墻西側連接一處方形臺基,共同組成後城咀石城第一重防禦體系。外甕城下發現2條地下通道,其中一條由城外經外甕城城墻、外環壕底部進入外甕城內部,另一條由外甕城中部向甕城延伸與內環壕連接,具體走向、性質還需考古勘探發掘予以確認。此外,內城區域經考古勘探發現墓葬、房址、灰坑等大量遺跡,為了解內城結構佈局提供了線索。

  連續多年對後城咀石城甕城、城門區域的系統發掘,基本明確了後城咀石城有著龍山時代最為複雜、完備的三重防禦體系,即由外甕城城墻、馬面、臺基以及外環壕溝構成的第一道防禦體系,由甕城城墻、甕城城墻上佈置的臺基、墩臺以及內環壕構成的第二重防禦體系,由主城墻、主城門以及在主城門兩側設置兩座馬面構成的第三重防禦體系,是河套地區聚落形態的生動實物例證。

  項目二:山西興縣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地處蔚汾河和黃河交匯處,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內黃河沿岸地區首個確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2020年至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碧村遺址持續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碧村遺址面積約75萬平方米,歷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瞭遺址結構佈局,自西向東依次為小玉梁、石門墕、城墻圪垛三處遺址點。

  小玉梁地點為遺址核心建築區,邊緣砌築護坡,中心建造大型五連間排房建築,排房建築前面為中央廣場。

  石門墕地點初步發現大型墩臺與城墻圍合的城防設施遺跡,具體形制尚不清楚。城墻圪垛地點發現了遺址東城墻與城門,城門由東、南、北三個“品”字型佈局的大墩臺構成,東墩臺為半圓形直徑21.5米,南、北墩臺均為方形,邊長約25米,規模宏大。

  三座墩臺之間穿插一些夾墻、夾道、小型墩臺等附屬設施圍合而成,設置內外多重甕城結構,進出入口設于東墩台南北兩側,西向經過兩道甕城後方可進入城內。

  碧村遺址是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的東城門為保存完整、結構嚴密、形制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制。

  同時,碧村遺址控扼黃河兩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佈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的多重防禦體系,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口城市,掌控著西部與中原之間的關鍵要道,是揭示晉陜高原龍山時代社會和政治關係的重要支點。

  項目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地處洛陽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臺地上,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絕對年代在西元前1750年至西元前1530年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十三五”以來,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導下,考古工作逐步揭開了二里頭遺址的多網格式佈局。在此基礎上,2021年以來陸續揭露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側夯土墻,包括宮城北側道路上的門道、宮城西部圍墻,併發現宮城西側道路夯土墻向北延伸200余米,據此推測已知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以西至少各存在一個分區。

  遺址北緣中部首次發現較為豐富的制陶遺存,出土陶窯、存泥坑、泥坯、燒土、爐渣、變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墊、修整工具等,包含了制陶工藝的多個階段。宮城西南角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質遺物,其中部分存在砸擊、切割、磨制的痕跡,表現了骨角器加工的各個環節。制陶和骨角器加工遺址是二里頭遺址手工業考古的重要突破。祭祀區以西,發現有大型二里頭文化居址,居址院落內出土有銅、玉禮器的高規格墓葬。

  二里頭遺址考古新發現進一步揭示了多網格式的結構佈局,是探討早期國家都城制度、手工業與社會經濟、禮儀與喪葬制度等問題的重要線索。

  項目四: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

  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位於鄭州商城遺址內城東南部,是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當地城市建設工程進行了考古勘探、發掘。

  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殘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墓地南北兩側發現兩條壕溝,壕溝東西走向,間距約130米。墓葬主要分佈于兩條壕溝之間的區域,共發現25座,其中3座墓葬出土青銅器,6座疑似祭祀坑,其餘16座推測為陪葬墓,均無棺槨葬具和陪葬器物。2號墓(M2)是鄭州商城考古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墓口長2.93米,墓葬中間發現疑似硃砂的紅褐色遺跡現象,墓內出土各類器物200余件,其中青銅禮器、兵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另有貝幣123枚、綠松石管珠、鑲嵌綠松石的牌飾等,充分彰顯了墓主人的高等級貴族身份。

  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進一步豐富了商代中期文化的內容,是鄭州商城遺址功能演變、歷史沿革的重要證據。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多件黃金用品的現象較為罕見,反映了商時期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聯繫。新發現將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的空間。

  (總臺央視記者 田雲華 閆洪)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田雲華 閆洪  |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