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情況發佈會,中央台辦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九二共識”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如果動搖甚至圖謀拋棄這個基礎,兩岸關係必然受到損害、陷入動蕩。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今年是“九二共識”達成30週年。1992年,經兩岸雙方授權,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通過香港會談及其後的函電往來,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被稱為“九二共識”。
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加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嚴重衝擊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大陸方面同民進黨當局圍繞堅持還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開展了激烈鬥爭。
在9月21日舉行的發佈會上,馬曉光再次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他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其重要性關鍵在於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回答了兩岸關係根本性質問題,攸關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和兩岸同胞利益福祉。
他指出,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是非常清楚的。構成共識的內容是經過協商、相互認可的兩段具體文字。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兩段文字中,雙方都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兩岸統一的基本態度,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對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
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
馬曉光表示,這一共識之所以能達成,關鍵在於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明確表明瞭態度,同時也妥善處理了分歧,體現了雙方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是兩岸同胞的寶貴財富。
有了“九二共識”,才有了“汪辜會談”及其後兩會一系列的協商談判,並且達成了諸多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改善。2014年2月,國台辦和台灣方面的陸委會在共同確認“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實現了兩部門負責人的多次互訪。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舉行歷史性會晤,對堅持“九二共識”作出了共同確認。
馬曉光表示,兩岸關係發展事實反覆證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兩岸同胞才能受益,台海和平穩定才有保障。如果動搖甚至圖謀拋棄這個基礎,兩岸關係必然受到損害、陷入動蕩,兩岸同胞利益也將受損。希望廣大台灣同胞認清“九二共識”重要意義,珍視和維護“九二共識”,反對和抵制“台獨”分裂行徑,推動兩岸關係回歸正軌。
焦點1
和平統一後,台灣可實行不同於大陸的社會制度
馬曉光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
中央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也談到,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後,“一國兩制”在台灣實行的“兩制”方案,可以同台灣社會各界進一步深入探討。
記者注意到,今年8月發佈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提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將為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和台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此,馬曉光表示,兩岸統一後,台灣同胞可以在和平安寧的狀態下生活和工作。祖國大陸將更有條件、更好地照顧台灣同胞。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産、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在經濟合作方面,兩岸統一後,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台灣經濟發展空間更大,競爭力更強,産業鏈供應鏈更加穩定通暢。長期困擾台灣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眾多難題,可以在兩岸融合發展、應通盡通中得到解決。台灣財政收入盡可用於改善民生。
焦點2
十年來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
馬曉光表示,十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續擴大,兩岸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概括説有四個特點:
一是兩岸的貿易金額十年翻了一番,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
二是台商投資大陸保持增長的勢頭,呈現大項目多、科技含量提升的積極變化。
三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走深走實。2018年以來,先後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助力台胞台企發展的“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以及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設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助力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上千家台企享受各類稅收優惠,數百家台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慧製造等專項資金支援。截至2022年6月,有41家台資金融機構獲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有53家台企在大陸上市。
四是兩岸經貿合作平臺增多,成效顯著。兩岸企業家峰會有力推動兩岸企業合資合作,成為兩岸最重要的企業家交流合作平臺。在安徽合肥、福建廈門與泉州設立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在山東設立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産業合作區,在廣西、湖北、四川、江西和湖南設立5個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支援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開展對臺先行先試。截至2021年,5個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共有台資項目350多個,總投資額超1000億元。各地持續舉辦特色鮮明的涉台經貿活動,推動一批優質項目對接落地,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熱度持續、成效更實。
焦點3
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已成兩岸交流主力軍
中央台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來自於民間和青年。十八大以來,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增進了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了強勁內在動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兩岸同胞要交流、要合作、要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兩岸大交流格局堅實穩固。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格局。第二,同等待遇政策不斷深化細化,助力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第三,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新時代新征程帶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新氣象。第四,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主力軍,厚植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前進動力。
朱鳳蓮還表示,未來將出臺更多的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持續為兩岸各界交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兩岸同胞加深相互了解,增進互信認同,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焦點4
未來將持續依法精準打擊“台獨”頑固分子
朱鳳蓮表示,未來將持續依法對“台獨”頑固分子採取精準打擊措施。
朱鳳蓮在發佈會上説,積極運用法律武器打擊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對“台獨”頑固分子及其關聯企業和金主等主要支援者依法實施懲戒,是打擊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要舉措,極大震懾了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極大鼓舞了島內外支援祖國統一的愛國人士,受到了廣泛的支援和肯定。
我們將持續依法對“台獨”頑固分子採取精準打擊措施,對涉“獨”言論囂張、謀“獨”行徑惡劣、“倚美謀獨”活動猖獗的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加大懲戒的力度,禁止其本人和家屬進入大陸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限制其關聯企業與大陸有關的組織和個人進行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以及採取其他必要的懲戒措施,依法對“台獨”頑固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終身有效。島內外“台獨”分子如果執迷不悟、不知收斂、一意孤行,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朱鳳蓮強調,憲法和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等國家法律對於解決台灣問題、促進祖國統一已有明確規定,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我們將持續加強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我們也將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出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圖謀及行徑的法治新舉措,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數説十年來對臺工作成就
3283.4億美元
2011年兩岸貿易額為1600.3億美元,2021年兩岸貿易額增至3283.4億美元,十年間翻了一番。
44.7%
截至2011年,台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85772個,到202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達到124142個,十年間增長44.7%。
600
萬人次
2011年台灣同胞來大陸526萬人次;2019年台灣同胞來大陸超過600萬人次。
作者:姜慧梓
來源:新京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