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空氣品質發生歷史性變化。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5%,提高了6.3個百分點。我國成為空氣品質改善最快的國家。
水環境品質發生轉折性變化。這十年,地表水Ⅰ至Ⅲ類斷面比例提升了23.3個百分點,上升至84.9%,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環境品質發生基礎性變化。我國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法,開展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海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十年來,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升約17.6個百分點,達到81.3%。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不斷顯現。
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優美的自然生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截至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得到系統性完善,制定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生態保護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
生態保護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有效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連續五年組織開展了“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000多個問題得到整改。
生態安全屏障有效鞏固。我國實施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和瀕危物種的拯救工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112種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了野外回歸。
此外,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執行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準。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推動劃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劃分4萬多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地域覆蓋、跨部門協同、多要素綜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啟動了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共同推動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這是中國的莊嚴宣告: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陸續發佈“ 的“1+N”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十年來,我國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我國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十年來,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8.5%下降到2021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提高6.9個百分點,達到16.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長2.1倍。
同時,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持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擴張,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産能,加快化解過剩産能。十年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
(來源:中宣部網站、新華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