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穿越海峽的綿綿鄉愁——台灣學者苑舉正的山東尋鄉之旅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尋根      2022-09-27 16:19:05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題:穿越海峽的綿綿鄉愁——台灣學者苑舉正的山東尋鄉之旅

  作者 朱賀

  “我做的事情並不特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我不過用行動證明——家永遠是內心深處最溫馨的角落。”近日,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持續了一個夏天的山東尋鄉之旅暫告一個段落。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他回顧了這場鄉土情懷十足、闊別了33年的旅程。

  鄉音無改鬢毛衰

  苑舉正與弟弟自小在“山東味”濃郁的家庭中長大。父母早年從山東去往台灣,始終心懷對故鄉的依戀。母親隔幾天就要包餃子,過年時也沿襲家鄉習俗。數十年過去,一家人説得一口流利家鄉話。

  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民間交流,但台當局對民眾探親仍設限制。父親苑覺非迫切盼望回到大陸,于苑舉正留學比利時之際,向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遞交了返鄉申請。苑舉正回憶,“使館工作人員問父親多久沒回大陸,父親用山東話答,‘有40年了’,説完嘆了口氣。”

  手續辦得相當順利,父子二人從布魯塞爾起飛,落地上海後輾轉回到山東寧陽老家。作為知識分子,父親苑覺非很受鄉里尊重。剛到村中,有鄉民備好文房四寶,請他題字。

  年少離家,再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時,苑覺非已78歲。他寫下了那句再恰當不過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返鄉十幾日,苑舉正與父親住在親戚家裏,他至今仍記得那種安穩、溫馨的感覺,“父親平日是個嚴肅的人,我們父子之間真正的交心就在這幾晚,我能感受到他的高興。”

  “過了把山東人的癮”

  再次返鄉,父親已故去多年。今夏休假,苑舉正帶著兩代人的綿綿鄉愁,幾乎復刻了父親33年前的路線,“過了把山東人的癮”。

  7月以來,苑舉正走訪了山東青島、濟南、濟寧、泰安等地。剛到青島,他聽到當地小孩子用方言同長輩交流,便移到這家人旁邊坐著,靜靜感受鄉音入耳。苑舉正説,這就是方言的魔力,讓他在山東這許多天從未産生客人的感覺。

  來到泰安寧陽老家,苑舉正和堂兄弟説起從前見面的情景。儘管時過境遷,親戚們的淳樸和熱情同他在幾十年前隨父返鄉時感受到的別無二致,“他們沒有因為我多年未歸鄉而加以責備,只是反覆跟我説要常回來看看”。

  “回家要在兗州下車”,是父親晚年常對苑舉正説起的話,“他怕沒辦法再帶我回家,所以讓我和弟弟一定要記得回家的路。”濟寧兗州是魯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火車客運發達,是苑覺非早年在山東求學、工作時必經之處。來到昔日的兗州火車站,想到父親已經不在,苑舉正有些鼻酸。

  苑舉正的父母自小生活在黃河邊,行至濟寧梁山,他將手掌印在河邊細沙上,用家鄉話喊出思念,“爸爸媽媽,正兒回來了。”

  “希望像教授這樣的人多一點”

  闊別多年,鄉音未改,家鄉的樣貌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苑舉正在青島鄉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看到濟南章丘的社區保留了從前農村的社群關係,“維繫住家的感覺”。

  來到梁山,黃河灘區的改造工程給苑舉正留下深刻印象。從小聽父母説起黃河的故事,他常對這條隨時“咆哮”的母親河愛憎交加。如今,治理後的黃河不再氾濫,灘區民眾也通過遷建擺脫洪水威脅。苑舉正為家鄉政府改善民眾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感到敬佩。

  尋鄉的旅程,苑舉正用視頻記錄下來,發佈在大陸社交平臺上,頗受年輕人歡迎,網友們感受到他的濃濃情愫,邀請他到各地旅遊、品嘗美食。系列視頻也同步發到海外社交媒體,引得島內同事連連羨慕,問候郵件“像雪片般飛來”;台灣年輕人同樣充滿好奇,有人留言説,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刻,“希望像教授這樣的人多一點”。

  “在山東度過了最有價值的暑假”,苑舉正説,他做這件事沒有任何外在目的,“只是作為山東人純粹的思鄉,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完)


文章來源:中新社
作者:朱賀  |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