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美國航太器成功撞擊小行星 地球保衛戰能不能行得通?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寰球熱點      2022-09-28 14:00:17

美國航太局“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太器26日撞擊一顆近地小行星,以期改變小行星的運作軌道。(圖源:美國航太局)

美國航太局“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太器26日撞擊一顆近地小行星,以期改變小行星的運作軌道。(圖源:美國航太局)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在太空中經歷了長達10個月的飛行後,執行美國航太局(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航太器于美國東部時間26日19時14分(北京時間27日7時14分)成功撞擊了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美國航太局表示,這是世界上首次旨在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威脅的測試任務。

大約6600萬年前,一度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因為一顆天外小行星撞擊地球就此走上末路。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倘若又有一顆小行星徑直向地球飛奔而來,人類是否有能力偏轉小行星,避免悲劇的發生?

距離地球1100萬公里

美國航太局視頻直播了26日的撞擊測試過程。該機構隨後在其官網稱,重約570千克的航太器當日以約22530公里的時速成功撞上名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被撞擊的這顆小行星是一個近地雙小行星系統中體積較小的一個,直徑約160米。它環繞另一顆直徑約780米的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飛行。研究人員估計,撞擊位置距“迪莫弗斯”中央大約17米。撞擊發生時,兩顆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在1100萬公里以內。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太器于2021年11月24日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飛向小行星“迪莫弗斯”和“迪迪莫斯”。美國航太局表示,這兩顆小行星都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該項任務是美國航太局首次嘗試在太空中移動小行星,以驗證通過“動能撞擊技術”改變小行星運作軌道從而保護地球的可行性。

DART航太器接近小行星“迪莫弗斯”。(圖源:美國航太局)

DART航太器接近小行星“迪莫弗斯”。(圖源:美國航太局)

兩個月後出驗證結果

小行星“迪莫弗斯”原本每11小時55分鐘繞“迪迪莫斯”飛行一圈,被航太器撞擊之後,這一時間可能會縮短10分鐘,兩顆小行星之間的距離將稍微拉近。但該項任務的團隊成員表示,研究人員需要大約兩個月才能確定被撞小行星的運作軌道是否發生了變化。

如果“迪莫弗斯”的軌道發生改變,這將是人類首次改變太空中自然天體的運動。“我們正在開啟人類的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裏,我們可能有能力保護自己免受危險的小行星撞擊之類的傷害。”美國航太局行星科學部主任格萊茲表示。美國航太和航空小組委員會主席、眾議員唐·拜爾稱DART任務是“歷史性的成功”。

DART航太器撞向一顆小行星。(圖源:美國航太局)

DART航太器撞向一顆小行星。(圖源:美國航太局)

小行星撞來了怎麼辦?

地球在宇宙中看似寧靜,卻無時無刻不處在小行星撞擊的威脅之下。據歐洲航太局測算,目前約有2.7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1200顆有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美國航太局表示,直徑超過1000米的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足以造成恐龍滅絕等級的嚴重破壞,但它們更容易被觀察到,目前未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此類小行星;而體積較小的小行星不足以對地球造成太大的破壞,大部分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就被燒燬了。因此真正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直徑通常在140米到1000米之間,它們更難被發現,但如果撞擊地球仍可能造成大規模破壞。

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毀滅性風險還很遙遠,但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今年9月有近30顆小行星近距離掠過地球,僅9月26日就有4顆小行星掠過地球。目前通過航太器自主導航與小行星“故意”發生碰撞,使小行星偏離原來軌道,即“動能撞擊技術”,是防禦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相對簡單且技術成熟的方法。利用該技術,人類發射的航太器可以每秒數公里的速度直接撞向有威脅的小行星。

美國航太局“小行星之眼”(圖源:央視新聞)

美國航太局“小行星之眼”(圖源:央視新聞)

中國也有“行星防禦計劃”

面對小行星頻繁造訪地球,中國也在行動。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在今年4月24日的中國航太日當天表示,我國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吳艷華表示,中國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不僅要編目,關鍵是分析判斷哪些是重危型;要對是否有可能解除這些威脅進行技術研究和攻關。同時,中國還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組織編制近地小行星防禦發展規劃,開發近地小天體防禦倣真推演軟體,並組織開展基本流程推演。

吳艷華説,中國將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2025年、2026年,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實施就近撞擊,並就改變其軌道進行技術實驗,為未來人類應對小行星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作出中國新的貢獻。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社、環球時報、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姚思寒
寰球熱點
國際觀察
國際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