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佈會,會上通報了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浙江溫州古港遺址等四項重要發現有關情況。四個考古項目分別涉及直立人起源與發展、邊疆考古、都城考古、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考古等重大成果。同時,國家文物局還通報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進展情況。
鄖縣人3號頭骨。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中新網)
考古成果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因之前發現兩具大約1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頭骨(“鄖縣人”1號和2號)而聞名。兩具頭骨屬於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演化史。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1具古人類頭骨化石——鄖縣人3號頭骨,距今約100萬年。據介紹,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頭骨保存完整,未見明顯變形,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具有直立人類性狀。目前,該頭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嵌入南壁中。後續將制定提取、修復方案,並同步開展對遺址的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中新網)
重要意義
“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處在歐亞大陸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是探討人類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化石證據,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鄖縣人”3號作為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對探討直立人與智人之間的演化關係、直立人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掘現場。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
考古成果
河泊所遺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是一處周代至秦漢時期的大型遺址。2021年以來,河泊所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揭露了主體為兩漢時期的堆積,發現灰坑、建築基槽、水井、河道等重要遺跡,出土兩千多件文物,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500多枚官印、私印的封泥及簡牘。
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為實物和木製牘函封緘的憑證,是一種古代的保密措施。目前已發現西漢益州郡下轄24個縣中18個縣的長官封泥,如“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同勞丞印”等。
出土的封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來源:中新網)
出土的簡牘。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來源:中新網)
重要意義
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現漢代建築遺跡,出土大量封泥、簡牘,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對研究兩漢時期雲南邊疆治理及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州橋與汴河遺址中明代晚期汴河河道堆積遺跡。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
考古成果
州橋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交叉路口南50米,是北宋東京城禦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唐代,至明末崇禎十五年被黃河洪水灌城後的泥沙淤埋。
本次對大運河河道進行發掘,遺物大多是瓷器,在河道底部還發現宋代的照明船燈,上面記載了最早的消防提示語:“慎火亭水”,告訴人們要謹慎用火,並用缸、池等貯水以備滅火。
宋代州橋現已不存,但考古發現了在現存明代州橋的橋東保存有宋代堤岸石壁。石壁兩側對稱,雕鐫有海馬、仙鶴、飛雲等祥瑞圖案,推測共有4組圖案,長度約為30米,紋飾通高約3.3米,構成巨幅長卷,這和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的描述相符。作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它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準,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石作制度”最好的物證。
州橋與汴河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明代州橋遺址全景。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
重要意義
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是唐宋至明清時期開封城市歷史沿革的一個縮影,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結構佈局、大運河歷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對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水門頭髮掘區。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
考古成果
古港遺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地處溫州古城北大門“朔門”之外,南靠古城,北鄰甌江,年代從北宋延續至民國時期,主體為宋元時期遺存。考古發現了碼頭、道路和古城水、陸城門建築等遺跡,展現溫州古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
遺址中年代最早的遺跡為北宋時期的石砌江堤和斜坡順岸式碼頭,江堤與碼頭邊界清晰,共同勾勒出北宋時期水門頭西側甌江江岸的範圍。南宋晚期以後,原北宋江岸一帶淤積成陸,甌江岸線逐步北移,陸續發現的元明清時期的堤壩等水利設施,見證了這段岸線變遷史。
長達380米的江岸碼頭群中,發現6座南宋時期木石混築的長方形突堤式碼頭。兩艘結構較為清晰的沉船引人注目,北宋沉船尚未全面揭露,南宋沉船應為一艘長達20米的福船,目前已整體打包提取,進入室內清理、脫水加固階段。遺址出土了大量古代瓷器殘片,宋元時期的龍泉窯器佔到90%以上,還有甌窯褐彩瓷、建窯係黑釉瓷等,多沒有使用痕跡,當為貿易損耗廢棄所致。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中出土的南宋碼頭遺跡。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
重要意義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發現了古城水、陸城門建築遺跡和碼頭、棧道、幹欄式建築、水井等遺跡,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溫州古港遺址中發現的碼頭、沉船、外銷瓷器殘片,重現了溫州千年商港的盛況,實證了溫州港是宋元以來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城腳千傢具舟楫,江心雙塔壓濤波”的真實景象,是近年來我國海洋考古、城市考古取得的重大收穫。
9月28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佈會。(來源:新華社)
國家文物局介紹,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國考古工作有序開展,取得重要進展。“考古中國”18個在研重大項目統籌推進,254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系統實施,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階段(2020年—2024年)深入推進,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史脈絡。1157個基本建設考古項目及時、高效開展,20個省(區、市)落實“先考古、後出讓”政策措施,基本建設考古有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上海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啟動,水下考古亮點突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考古大會》推動“考古熱”不斷攀升。全國71家考古機構編制數增加1500余個,8個考古專業培訓班系統培訓219名一線考古人員,考古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相關連結:
國家文物局:湖北發現迄今歐亞內陸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
國家文物局:前三季度考古工作有序開展 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
(資料綜合中新網、新華社、光明日報、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