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國特色,著眼全球發展大勢,把握階段性特徵,對新時代科技創新謀篇佈局。
描畫科技創新事業藍圖
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在目標上,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在擺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戰略上,我們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路徑上,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的藍圖已經畫就,我們的科技創新事業在不斷向前發展。”
重大創新成果接連涌現,從載人航太到深海探測再到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我國建成一大批世界級工程;高品質科普服務惠及我國更廣泛人群,深化科學基金改革、不斷提升資助效益、促進基礎研究高品質發展……
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重大創新成果接連涌現
中科院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衡量基礎研究水準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之首。
近十年,中科院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例如,“曙光”超級電腦、人工智慧晶片等促進了相關新興産業的發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
下一步,中科院將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用,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創新成果,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貢獻。
工程科技進步最大、實力提高最快
這十年,我國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級工程,從載人航太到深海探測再到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這是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結果。
與此同時,工程科技的發展實實在在造福了人民,在確保糧食安全、助力抗擊疫情、支撐生態環境改善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將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促進院士在國家重大工程、核心關鍵技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品質科普服務惠及更廣泛人群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高科普組織力動員力,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科技志願服務為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打造“品牌、平臺、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的高品質科普服務體系。
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線下公眾超8.5億人次,“科普中國”平臺傳播量達416億人次,213萬名科技工作者實名註冊科技志願者,連續4年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深化國際合作……十年來,高品質科普服務惠及我國更廣泛人群。
促進基礎研究高品質發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資助基礎研究的“基本盤”,為基礎研究人員提供了最穩定的項目來源。十年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201萬項,資助約43萬項,覆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資助體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佈局三項任務為核心進行了系統性改革。
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幅簡化申請代碼,代碼數量由3500多個壓縮到1300多個。資助管理機制改革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聯合基金,針對不同合作對象明確出資比例,引導多元主體加大投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文明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