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受到海峽兩岸高度關注。
為何在此時發表新的國家統一白皮書
中央台辦副主任陳元豐 圖源:中央台辦
早在1993年8月、2000年2月,中國政府就分別發表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全面系統闡述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
陳元豐表示,此時發表新的國家統一白皮書正當其時,意義重大。當前,兩岸關係出現新的形勢。一方面,中共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更有條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另一方面,台灣民進黨當局加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一些外部勢力極力搞“以臺制華”,企圖阻擋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
面對新形勢,有必要發表新的國家統一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
新的國家統一白皮書發表正當其時
第一,白皮書體現大陸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對臺基本方針沒有改變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于1993年8月、2000年2月分別發表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全面系統闡述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此次發表的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與現狀,全面闡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與政策。大陸始終堅持和平統一的對臺基本方針,並沒有因為台海形勢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而改變,充分體現出大陸對臺方針的堅定性、連續性與穩定性。
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第一選擇”。兩岸同胞是骨肉天親,本就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理應由家裏人商量解決。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兩岸雙方應本著對民族、對國家負責的態度,凝聚智慧,聚同化異,早日解決政治對立,實現台海持久和平,最終達成國家統一的美好願景。
近年來,大陸本著“兩岸一家親”和“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對臺理念,出臺多項惠台政策,在促進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實實在在地為台灣同胞解難題、謀福祉,得到越來越多台胞台商的認同與支援,為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促進祖國統一提供堅實保障。此次白皮書再次重申堅持祖國和平統一對臺基本方針,充分體現大陸對臺政策連續性、穩定性,既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領航定向,同時也給廣大台灣同胞吃了定心丸,注入了強心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二 白皮書為反“獨”促統提供有力支撐與堅強保障
白皮書指出,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文件,國際實踐充分證實其法律效力,不容曲解。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應有之義。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
白皮書的發表,恰逢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挑釁一個中國原則之時,是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企圖插手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遏制中國發展崛起的有力回擊和堅決反制。當前,民進黨當局加緊“倚美謀獨”,而美國也以台灣為反華、制華的棋子,臺美勾連,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蓄意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成巨大威脅,成為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最大障礙。
面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形勢,白皮書強調,民進黨當局的謀“獨”行徑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危害台海和平穩定,破壞和平統一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空間,是爭取和平統一進程中必須清除的障礙。外部勢力縱容鼓動“台獨”分裂勢力滋事挑釁,加劇兩岸對抗和台海形勢緊張,破壞亞太地區和平穩定,既違逆求和平、促發展、謀共贏的時代潮流,也違背國際社會期待和世界人民意願。“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註定失敗。祖國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
白皮書明確指出了“台獨”和外部勢力相互勾結對國家統一的巨大危害性,同時也指明瞭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兩岸關係發展歷史定論。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進程,必將隨著美國與民進黨當局的勾結挑釁而進一步加快步伐。換言之,如果民進黨一意孤行,在“台獨”道路上越行越遠,在美臺勾連玩火挑釁的道路上越行越急,那麼大陸反“獨”的措施將更加堅決有力,促統的腳步必然會不斷加快。
白皮書指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台獨”分裂勢力或外部干涉勢力的挑釁逼迫,是要阻止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和美國等外部干涉勢力的冒險挑釁,防止他們突破紅線。非和平方式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目的是從根本上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第三 白皮書為促進祖國統一凝聚團結奮進之力
當前,祖國大陸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同時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白皮書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信心大增,同時也懷有高度的期盼。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白皮書全面、系統、深入闡釋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的大政方針政策,全面、系統地回答如何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時代命題,成為新時期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宣言書。
白皮書的發表,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有利於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矢志追求國家統一的精氣神,極大增強島內和海外反“獨”促統力量的信心和勇氣,在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中間形成一股團結一致、奮發進取的強大力量,為推進國家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之福,也是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之福。廣大台灣同胞理應秉持民族大義,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昂首挺胸,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兩岸同胞應共同攜手,凝心聚力,以實際行動共同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為促進祖國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重申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不僅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回顧歷史,早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後,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解決台灣問題。為此,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評論。1979年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為早日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1993年8月,在“汪辜會談”不久,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指明瞭方向。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局上臺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再次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向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了嚴正警告。今天,在百年巨變的新時代,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第三次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而且闡述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是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行動綱領。
重申中國(大陸)的發展進步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奠定了基礎,始終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
近年來,雖然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大打“台灣牌”的力度越來越大,而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也積極配合,企圖“倚美謀獨”和“以武拒統”。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北部、西南、東南等部分海域和空域開展一系列聯合軍事行動。這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島內“台獨”分子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再次明確表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軍事演訓是中國(大陸)向全世界宣誓主權,並充分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堅強決心和足夠能力。如果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就像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馬英九當局在台灣主政時,因為完全認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並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兩岸實現直接、雙向、全面“三通”,海峽兩岸民間呈現經貿文化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的熱絡景象,兩岸百姓(特別是台灣民眾)充分享受“和平紅利”,這給廣大台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可見,如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台灣的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將得到充分保障,兩岸同胞將共用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也有利於亞太地區及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當然,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只要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就一定能夠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和外來勢力的干涉圖謀,就一定能夠匯聚起促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磅薄偉力。我們堅信,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能夠實現。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