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利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社會各界關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學治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我國水利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十年來,我國全面解決了17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共解決2.8億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我國加強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建成7330處大中型灌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37億畝,在佔全國耕地面積54%的灌溉面積上,生産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建立了完備的供水工程體系。到2021年底,全國共建成農村供水工程827萬處,可服務人口達到9億人。
二是堅決打贏了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全面解決了17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許多貧困地區的農牧民群眾生活都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的進步。
三是告別了介水疾病的困擾。妥善解決了975萬農村人口飲水型氟超標和120萬苦鹹水改水問題,廣大農民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四是健全了管理責任體系。農村供水全面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作管理責任等“三個責任”體系,農村集中供水工程也全面定價收費,工程的長效運作體制機制不斷得到完善。
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水利部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不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我國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趨勢。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67.42萬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萬平方公里,強烈及以上等級佔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達到72.04%。
十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不斷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科學精細調度水利工程,成功戰勝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珠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嚴重洪澇災害。
這十年是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十年,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年來,我們堅持預防保護控“增量”,依法監督指導50萬個生産建設項目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堅持綜合治理減“存量”,圍繞重大國家戰略,因地制宜建設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要,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提升農業生産能力、發展特色産業緊密結合。
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計供水量達到565億立方米,惠及1.5億人。開工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後續工程引江補漢工程和滇中引水、引江濟淮、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等重大引調水工程,以及貴州夾岩、西藏拉洛等大型水庫,“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迴圈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正在加快構建。全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從2012年的7000億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億立方米。
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流域水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體系,省市縣鄉村五級120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2021年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較2018年平均回升1.89米、4.65米,白洋淀水生態得到恢復,永定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河流恢復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貫通。十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實現荒山披綠、“火焰山”變“花果山”。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灌區的建設和改造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路體系。全國現在已建成萬畝以上的大中型灌區7330處。建設和配套改造了一批渠係及配套建築物、灌排泵站、渡槽、排水溝等一系列骨幹工程,僅骨幹渠道的長度現在達到了40萬公里,40萬公里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繞地球10圈,灌區內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
二是促進了農業節水,灌溉用水效率顯著提升。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2年的0.516提升到2021年的0.568,我們算了一下賬,年節水能力達到480億立方米,相當於1.3條黃河的年供水量,也相當於10個密雲水庫的庫容。
三是新增改善了耕地灌溉面積。累計恢復新增灌溉面積達到60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近3億畝,有效遏制了灌溉面積衰減的局面。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012年的9.37億畝增加到現在的10.37億畝。
四是提高了糧食的綜合生産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大概300億公斤,大中型灌區農田畝均單産比改造前平均提高了約100公斤,畝均産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5到2倍。
(來源:中國文明網、央視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