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忠菲 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11月14日,中美元首在印度尼西亞巴利島G20高峰會開幕的前一天,舉行了會晤。會晤結束後,美方宣佈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明年初訪華,時間節點選擇在西方耶誕節和中國新春之際。中方則宣佈中美將在安全領域,宏觀經濟,財經與經貿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溝通。
國內有評論家認為,中美這次會晤是戰略對話,雙方就未來一些領域,包括全球治理,表示了合作的方向,但並未提出具體內容。也有西方評論認為,中美雙方以各説各話的方式展出了各自的紅線,這是中美之間的“戰略溝通”。認為從會晤後發佈的新聞報道看,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更加強硬。台灣問題的地位,更加突出。如澳大利亞前總理,現任亞洲協會主席陸克文就認為,習拜會對中美關係將産生影響,但短期內,中美衝突難以緩和。
拜登政府在期中選舉尚未徹底結束之際,在G20峰會這一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的場合,進行中美元首會晤,經濟問題的考慮確實是一大背景。對中國而言,向世界釋放中美兩國希望重拾經濟發展信心的信號,對世界和中美兩國,也是重大利好。顯然,會晤具有釋放正能量的意義。
但必須看到,當前中美關係現狀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是台海,二是科技戰。拜登政府在這兩個重大問題上,並未體現出任何化解衝突的誠意。在西方媒體對習拜會的報道中,對這兩個重大問題,在不同程度上都採取了回避的立場。試圖用經濟關係,遮掩中美衝突的實質。這兩個重大問題,無疑是決定中美關係走向的分水嶺。
下面結合這次中美元首會晤展現的一些信號,談一下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結論認為,目前中美關係的現狀,還談不上修復。中美關係的前景,關鍵看拜登政府對中美框架的態度,究竟是維持護欄,還是拆除護欄。中美元首的戰略溝通,也意味著博弈的繼續。
科技戰方面,美國政府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手段,目前仍在不斷升級。涉及高端晶片、生物醫學、超算、新能源、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發動機技術,到對科技人員的管控。美國對中國高科技採取強硬手段,並不是美國任何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脅,而是要阻止中國成為科技強國,擔心中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方面的影響力的持續增加,造成對美國霸權的削弱。因此,美國千方百計要阻止中國發展高科技,採取一切手段,試圖中斷中國的崛起。如中美元首會晤後,拜登政府仍在繼續對中國高科技産業進行打壓,不見收手。
美國現在的工業構成,主要是高科技行業和軍工行業,中國的工業構成,優勢在於全産業鏈,與美國的主要大型高科技企業對比,仍然有差距,這是現實。中國也意識到,只有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大型企業,才能對美國的打壓進行反遏制。這就是中國常説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對遏制者進行最大的打擊。這方面的努力,包括高科技與軍事的並舉。
不過,中國並不害怕美國的科技封鎖,一是美國難以“一手遮天”。以半導體産業為例,美國不可能在短期內,獨家完成對人類集體頂級技術“集大成”的産品,實現完全的自主替代。二是中國具有這個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具有的優勢,即完整的産業鏈。中國只要在科技戰中選擇好突破方向,以舉國之力,定能達到目標。突破美國的封鎖,只是早晚而已。包括頂級晶片在內的所有高科技産品,本質上是全人類合作的産物。三是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早于超越經濟的界限,越來越具有將經濟與軍事進行連接的趨勢。在這方面,中國也進行了充足的應對。
中美關係框架與海峽局勢方面,台灣問題是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不談台灣問題,就不會有中美對話與戰略溝通。這次中美元首會晤,仍然鮮明地呈現這一特徵。
許多評論指出,中美重啟這次會晤非常不易。雖然在台海問題上,中美並不回避雙方存在明顯分歧。也有評論認為,雙方對紅線的劃定,焦點涉及台海局勢是否回復到以美國自以為是劃定的“海峽中線”,以及美國標準的所謂“台灣海峽周邊的國際水域”。
本文認為,海峽局勢要回復之前的狀態,只不過是拜登政府的“拿腔作調”,這種一廂情願已經完全不可能。對中國政府而言,紅線非常清楚,一如既往。如在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大中,對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統一的關係的定位顯示,在未來台海局勢中,中國的國家安全考慮,佔有更加突出的地位。中國也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安全。因此,中國對紅線進行了加固,中國對統一的立場,更加強硬。這表現在會晤中,中方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和以三個公報為中美關係的框架基礎,以及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指出“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美國對所謂“重劃紅線”的表述,顯得抽象、虛偽。拜登表示,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美國希望看到台海和平穩定。拜登還重申,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援台灣獨立,也不支援“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強調美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這一長串話語中,沒有展開而製造困惑的,是“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這種表述是一種回避台灣問題本質的,所謂新的提法。對拜登政府而言,中美關係要健康發展,關鍵就是承諾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停止利用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此外,美國也不具備推行“台灣問題工具論”的條件。美國若不能尊重中國政府堅守的紅線,那麼,中美雙方就達成包括台海局勢在內的區域安全管控進行接觸,就會因為美國立場的虛偽而淪為空話。中美元首會晤在軍事、國際、經濟層面的溢出效應,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就目前美國的政治混亂而言,拜登政府的語言表述只是第一步,要使這些表述成為現實,上升到政策和可執行的層面,還需觀察。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