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九二共識”三十週年的意義與影響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11-29 13:25:21

275183_700x700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今年11月是“九二共識”三十週年慶,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會談進行事務性協商,最終達成“一中原則”共識。無論是在國民黨或民進黨主政時期,國民黨主席及台灣地區副領導人連戰、領導人馬英九、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江啟臣、吳敦義、洪秀柱等,及新黨與親民黨等泛藍政治聯盟,都曾公開表示認同“九二共識”存在。“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發展,發揮“定海神針”作用,具有促進兩岸對話、和平發展的影響效應。

首先,“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基礎。蔡英文公開否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國兩制”,倡議“抗中保臺”路線、“大陸別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這些言詞悖離蔡所説其兩岸政策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不具挑釁性,刺激大陸對臺政策之“敏感政治神經”。

儘管民進黨呼籲與大陸進行“有意義對話”、“建設性對話”,但因無“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無法進行溝通、協商,恢復兩岸兩會、國台辦與陸委會協商皆不可得。馬英九時期兩岸基於“九二共識”,共簽署23項協議,然蔡英文時期兩岸無簽署任何一項協議。民進黨處於反對黨時期所倡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以民進黨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要通過此協議並非難事,但掌權後並未積極立法之。

其次,“九二共識”是兩岸“外交休兵基礎。大陸視“九二共識”為“定海神針”,民進黨否認必須承擔代價及成本。蔡英文強調大陸“從軍事恫嚇、網路攻擊、經濟脅迫到灰色地帶活動,和影響力操作”;但卻讚譽“然而台灣人民即使面對,持續不斷的威脅,卻從未回避,來自威權干預的挑戰”。這種鼓舞“抗中保臺”思維,不利於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的建立。國際社會的“一中體制”日益穩固,台灣國際生存空間日益萎縮。同時,由於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致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年會皆無法參與。

再者,“九二共識”體現追求國家統一目標。當民進黨公開否定“九二共識”,採取“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在中華國族主義建構上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鼓動支援“台獨”聲浪及降低中國認同,不僅難以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也悖離統一願景。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揭橥“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目前台灣憲制規定也是明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

大陸面對“台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台灣事務的嚴重挑釁,“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進而掌握實現兩岸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中體制。這顯示大陸對臺政策保持戰略自信及定力,從四大自信走向“統一自信”,其目的在強調“發揚鬥爭精神,在鬥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髮展和安全主動權”。

最後,“九二共識”代表兩岸關係性質並非“互不隸屬論”。基於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復興之“中國夢”實踐,大陸對臺政策始終保持一致性、延續性及高度克制;但卻也敢於面對兩岸及國際衝突,採取“反台獨”及“反干涉”戰略主軸,對內遏制“台獨”,對外切斷“台獨”與國際反華勢力關係,針鋒相對消弭“台獨”勢力飆漲。

台灣政局因受政黨政治影響,受限于不同國族認同及發展戰略選擇,則從國民黨執政時期承認“九二共識”,到民進黨主政公開否認“九二共識”;從認同中華民族到否定中國人認同,且“台獨”聲浪創新高;從採取“友美和中”均衡路線,轉變至“抗中保臺”、“聯美抗中”失衡戰略。同時,蔡英文提出“兩岸互不隸屬論”、“對岸鄰國論”,賴清德則提出“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這些“抗中保臺”主張並非台灣社會基礎,激化兩岸關係對立及敵意,甚至陷入戰爭邊緣風險。

從2005年胡連五項願景、2008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總統小布希通話,大陸已將“九二共識”,視為重啟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國民黨主政時期台灣陸委會曾設計問卷,詢問台灣民意對“九二共識”支援度,結果高於七成以上。馬英九主政後涉及23項兩岸協議簽署、兩岸兩會協商及“習馬會”之政治基礎,即是“九二共識”。目前蔡英文不僅否認“九二共識”,標簽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更倡議“對岸鄰國”、“兩岸互不隸屬”,倡議“抗中保臺”路線致兩岸關係陷入戰爭邊緣風險。無庸置疑,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當局立基於“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促進兩岸互動的“和平紅利”及利於台灣社會秩序穩定、拓展國際空間,實有目共睹。(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