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就是中國優勢 | 外交優勢(五)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路 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11-30 10:22:12

圖2

  【導語】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譜寫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形成了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合作共贏是中國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中國外交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和倡議,如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共建“一帶一路”、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方針政策等,都以合作共贏作為核心原則和實現路徑。合作共贏摒棄了以強淩弱的叢林法則,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以合作取代對抗,以雙贏多贏共贏代替獨佔通吃,為各國擴大交流合作注入強勁動力,為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和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有利抓手。

  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的潮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合作共贏”是世界各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功應對各種世界性問題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外交發展的偉大歷程中,合作共贏由來已久。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最早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就已經包含了對外合作的要素。當時中國表示,願意和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未建交的國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經濟貿易合作關係。因此,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起點,也是中國外交的邏輯必然。20世紀50年代初,儘管面臨嚴密封鎖,但仍未阻擋中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的步伐。在“平等互利”原則的指導下,中國外交及對外經濟合作發展更加迅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社會的深度互動與融合,轉化為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共贏實踐,更加深刻地體現了我們一直堅持的合作共贏理念。

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併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2015年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併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豐富和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和實踐。2014年6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的講話,強調“要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弘揚這五項原則,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共同建設合作共贏的美好世界”。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併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中指出,“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近年來,中國外交中合作共贏的特點更趨突出。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此外,“合作共贏”也成為“上海精神”和“金磚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認同和支援。無論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不斷推進,還是新型國際關係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同時,推動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人類交往更深入、更廣泛的基礎上,合作共贏日益成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突出元素,不僅指引著中國外交的未來走向,而且引領著世界的發展潮流。

  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是習近平主席為“國際關係向何處去”給出的中國答案。

  新時代,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進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在運籌大國關係方面,中國致力於推進大國協調與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推進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明確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三點原則,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

  在周邊外交方面,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穩定周邊戰略依託,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在同發展中國家交往方面,從非洲到中東,從拉美到太平洋島國,眾多發展中國家都流傳著習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謀發展的佳話。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整體合作機制實現全覆蓋。

當地時間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步入會場。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2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步入會場。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這些年,習近平主席先後40多次出訪,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在國內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接待訪華國際政要數百位,同各國社會各界保持廣泛接觸,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開創新局面。

  如今,中國已同181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同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共贏新局面  

  2022年8月31日,隨著汽笛聲響起,一列裝載著茶葉、化肥原材料等貨物的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從福州江陰港出發駛往寮國萬象,福建開出了首趟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

  作為中國、寮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老鐵路的開通,既讓寮國由“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夢想成真,也打通了中國內地直達寮國以及東南亞陸路的快捷通道。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這是“瀾滄號”動車組通過中老友誼隧道內的兩國邊界(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發(曹安寧 攝)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這是“瀾滄號”動車組通過中老友誼隧道內的兩國邊界(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發(曹安寧 攝)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期間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用,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九年間,已有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至2021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累計貨物貿易額近1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300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國在24個沿線國家建設79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4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4.6萬個就業崗位……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為各國開闢一條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

這是10月24日拍攝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南廣場。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這是2022年10月24日拍攝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南廣場。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中國搭臺,世界合唱。

  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大型活動,對外開放達到新高度。我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展現致力於開放合作的堅定決心。

  2020年我國首次和東盟相互成為第一大貿易夥伴,首次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居於世界首位。

  2021年第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8.4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2%,實際使用外資3024.7億元,同比增長39.9%,增幅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觀眾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家會議中心綜合展廳參觀(2022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昭 攝

    觀眾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家會議中心綜合展廳參觀(2022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昭 攝

  從連年舉辦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到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再到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再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新時代的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中國同世界開放相融中共用發展機遇、匯聚發展力量。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學習時報、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