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2022回顧|聚焦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受損

2022回顧|聚焦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受損
原本是收藏文物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驚傳打破珍貴文物!10月28日,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陳以信披露,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在短短兩年間破損了三件,而院方存在隱瞞不報的情況。此事在島內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在社會各界不斷追問下,台北故宮博物院發出新聞稿,承認2021年...


    23原本是收藏文物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驚傳打破珍貴文物!10月28日,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陳以信披露,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在短短兩年間破損了三件,而院方存在隱瞞不報的情況。此事在島內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在社會各界不斷追問下,台北故宮博物院發出新聞稿,承認2021年至2022年間有三件明清瓷器藏品出現破損情況。

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資料圖)


項目符號三問台北故宮博物院

為何會接連有三件文物被損壞?怎麼壞的?還能修復嗎?以後怎麼防範這種情況?誰來為這樣的疏失負責?一系列問題還在等待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一解決……

台北故宮表示,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左上)、“清 康熙款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下)破損;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時,由於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右上)掉落破損。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社” 台北故宮提供

    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示,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左上)、“清 康熙款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下)破損;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時,由於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右上)掉落破損。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社”

18為何破損?

據台北故宮博物院新聞稿透露,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器物處瓷器科人員整理文物時,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破損,但經台北故宮博物院政風室調查,“雙龍小碗”及“小黃瓷碗”破損查無人員疏失;而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時,工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當時共有2名同事,1人從共裝有6件文物的錦盒拿取4件文物出來,並在未告知其他同仁盒子還有其他文物狀況下,未將盒蓋扣扣上。致“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掉落破損。台北故宮博物院11月3日晚宣佈,將懲處2名職員,其中1人記1大過,另1人記2支申誡。 >>詳細

18如何修復?

11月8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證實,院內瓷器類文物歷年有359件修復紀錄,其中破損成碎片的文物至少250件,台北故宮博物院正一件件比對、檢討,“兩個月內會給大家有所交代”。

圖為綠彩龍紋碗。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圖為綠彩龍紋碗。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台北故宮博物院修復室修復師林永欽曾表示,修復文物前要做基本調查跟研究,主要研究製作的技法之外,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地方損壞,與器物處或書畫處説明並擬定計劃。除了肉眼觀察外,現在也會通過顯微鏡得到更多資訊。

外傳損壞的這三件文物市值達25億元(新台幣,下同),吳密察則堅決強調“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據專業藝術鑒定學者估計,三件文物的市場參考值在2000至5000萬左右,但破損後即便可以修復,市場的估價也約為原價的一半左右。 >>詳細

18誰該負責?

台北故宮博物院自1965年11月12日成立以來,文物保存工作一直做得非常好,器物處訓練嚴謹,未曾發生類似事件,近兩年內卻有三件文物被損壞,除了讓人倍感痛心外,也有不少網友疑惑,到底是因為什麼才導致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指出,這些文物由代代台北故宮人守護、傳承至今,檔案資料都很清楚,管理人員也都專業且富經驗,人為損壞“基本上沒有”。如今發生史上首例文物被打破的事件,外界擔心這也意味著台北故宮博物院從上到下對於文物的敬意與用心已大不如前。

台灣民間團體“全球中華文化産業發展協會”10月30日發聲譴責吳密察,説他“對博物館管理專業學養不足,無法善儘管理之責,違背職業道德,坐視此事發生”,要求吳密察必須向民眾交代。民意代表在質詢時也曾指吳密察上任以來消極保守、管理鬆散。 >>詳細

相關新聞——

庫房空間有限?台北故宮博物院不願寄存珍貴文物

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破損引熱議 文物保存機制被批不嚴謹

兩岸文化交流推廣者陳春霖:台北故宮博物院損壞文物絕對震撼


項目符號民進黨“去中國化”作祟 文物慘遭“獨”手

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進而質疑,台北故宮博物院管理層政治淩駕專業,眼中只有民進黨的政治利益,未能正眼相看該博物院的意義與價值。

18吳密察“獨”派色彩鮮明

吳密察。 台灣聯合報圖 蘇健忠攝

吳密察。 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現年66歲的吳密察,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日留學,在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修完博士課程,專研台灣近代史。他在台大歷史系教授台灣史相關課程多年,2001年在陳水扁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首度“入閣”,擔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門的前身“文建會”的副主委,2010年退休後,參與“獨派”大佬辜寬敏創辦的智庫。

《聯合報》文章説,吳密察個人“獨派”色彩濃烈,一直推動“文化台獨”,任命這樣的人掌管台北故宮博物院,“顯然要他發揮‘去中華文化’的專長”。

18民進黨當局輕蔑歷史文物

嚴肅看待保存歷史文物是一種態度,《中國時報》指出,台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出現兩年三件文物損壞的事件,與民進黨當局以“去中國化”為首要目標脫不了干系。

香港《大公報》評論認為,島內“台獨”分子向來視台北故宮博物院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兩岸歷史文化的重要連接,是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吳密察這種具有“台獨”色彩的人來掌管台北故宮,等於是用狼看管羊群。 【全文

賴士葆怒批民進黨當局因“仇中抗中”心態而“視文物如敝屣”。台灣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發文指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不僅是屬於全體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精華,卻被一系列政治性操弄變成可資利用的政治資源。 【全文


項目符號兩岸故宮典藏文物是中華民族瑰寶

11月16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關注到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受損的消息,對此深感痛惜。兩岸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是血脈相連的整體,所典藏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與傳承,承載著兩岸割捨不斷的文化血脈和歷史紐帶,凝聚著中華兒女共同的人文情懷。確保文物安全,是台灣有關方面的基本責任。 >>詳細

圖為遊客參觀台北故宮典藏。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張鎧乙 攝

圖為遊客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總結一個碗盤或者一件歷史文物的損失,除了金錢價值,連帶失去歷史價值與意義。因為文化遺産是歷史真相的基本基礎,歷史文物與每個人有關,這才是保存歷史文物應有的態度。

但是,民進黨當局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被毀損,卻出現輕蔑的態度,難怪會被人認為是“去中國化”所致,這種不重視文物的態度,不管是否與“去中國化”有關,民進黨當局必然會被世人所恥笑,也會被人民所唾棄。

相關新聞——

國民黨民代爆料稱台北故宮博物院打破文物 高層下封密碼

台北故宮博物院損毀文物細節披露 民進黨當局被指推脫敷衍

台北故宮3件珍貴文物被摔破 民進黨卻忙著替吳密察粉飾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