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由下而上”擴散效應:金門地區公私協力倡議與推動金廈大橋之影響

柳金財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11490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有關興建金廈大橋,不只符合金門地區民眾的期待及解決日常民生需求;也能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産生潤滑劑效果,發揮兩岸和平、共存的示範作用。未來金門縣政府對民間團體若能給予支援,且具有規劃性的倡議興建金廈大橋,這項議題將形成外島民眾、非政府組織及金門地方政府共識,並産生一致性集體行動,這將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産生壓力及挑戰。

金廈大橋由民間團體開始向上倡議、推動,透過小三通建立起緊密的互動,借由交通建設發展,利於打造更為便捷的金廈一日生活圈。而由退出民進黨縣黨部主委的陳蒼江所促動,又與無黨籍縣長陳福海合作倡議,未來若是地方國民黨勢力及黨中央亦加盟,這將産生民進黨主政的行政當局與地方層級政策在兩岸政策的爭論,及難以保持行政當局與地方一致性政策立場。

然而,金門縣要如何説服民進黨當局進行相關建設呢?這需要民間發聲倡議與地方政府的規劃執行,政策説服民進黨當局應體認地方發展,賦予地方自治權力,尤其是外島在天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物資支援、醫療設備上皆相對匱乏,難以“台灣本位”觀點限制外島發展。當外島民眾及行政單位的公共倡議與民進黨當局政策相左時,也會造成雙方的博弈關係,充滿緊張及對立。

首先,金門民眾渴望恢復“小三通”,建構兩岸“非戰和平區”及興建金廈大橋,具有廣泛民意基礎。2022年10月兩岸青年交流協會,針對金門縣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約71.3%的民眾贊成儘快恢復金門、廈門小三通。2021年據金門大學針對小三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對小三通實施20年評價,普遍認為小三通改善金馬外島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於疫後立即開放小三通,約75%民眾贊成。

據佛光大學民意中心民調結果顯示,金門地區近八成主張金門作為“非戰和平區”,其中36.1%民眾非常贊成、41.7%贊成,總計77.9%認為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82.7%金門民眾希望將每年8月23日當作金門的和平日,具有非常高的意願。當問及“是否要建金廈大橋?”民調數字顯示,61.9%的居民認為應建“金廈大橋”。相對於“非戰和平區”及重啟小三通,主張興建金廈大橋比例相對較低,但也達到近三分之二比例贊成。

其次,金門外島地方政府與非公部門組織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共推兩岸緊密互動交流及合作。目前已退黨的前民進黨籍金門縣黨部主委陳滄江,發起“金門縣金廈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無黨籍金門縣長當選人陳福海即表示,促進金門、廈門共同生活圈為其競選政見,待就職後會以縣長身分密切與該會合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夥伴關係,複製金廈通水進程,逐步實踐通橋,新任縣長將兩岸四通做為其施政努力的方向。

這一點先前國民黨籍縣長楊鎮浯亦持相同政策立場,因而國民黨楊鎮浯、無黨籍陳福海及退出民進黨陳滄江,一旦捐棄政治勢力間的分歧及競爭,就能形成合作夥伴關係,此將會産生一股龐大促進聯盟的組織力量。

再者,金門地區透過公私協力共推在籍民眾投票,拉大綠行政當局與地方關係、政策之分歧及疏離。金門縣政府未來若規劃發動縣民投票,透過民意展現向民進黨當局遊説施壓,勢將成為一股難以抗拒民意基礎。顯然,無黨籍陳福海一旦與民進黨前主委陳滄江形成策略合作夥伴關係,再結合在籍民眾投票的民主程式,透過民眾集體意志,勢將衝擊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形成民進黨主政下行政當局與外島,在兩岸政策上分歧及強化彼此政策疏離感。

民進黨當局關注台灣安全議題,動輒透過“抗中保臺”路線訴諸意識型態,金門地方則是關注交通、民生、經濟、社福衛生及生活便利性問題。準縣長陳福海曾在2014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縣長,任內完成金廈引水工程;2016年兩岸企業家峰也在金廈兩地舉行,主打金廈“雙門對開”。這顯示陳福海持開放性兩岸政策主張,關注在外島民生便利及經濟利益問題,無論是對小三通及新四通倡議,皆會對民進黨當局造成壓力及挑戰。

最後,非公部門組織在兩岸互動中扮演關鍵性角色。“金門縣金廈大橋促進會”由陳滄江發起成立,2022年6月30日已向金門縣政府申請籌設,縣府函覆准予設立,10月11日于縣商會召開首次籌備會,選出9位籌備委員。後續依相關條文公開召募會員,待報縣府核備後,召開成立會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等,屆時促進會將正式成立運作。這一非公部門組織角色,可以發揮政策倡議者、推動者、實施者及宣傳者角色。

民進黨主政有其意識型態及兩岸路線取向,但兩岸交流可從基礎技術面的工作先做,先經濟後政治、從事務性到功能性政策議題先著眼。金門已先從廈門引水,共同推動有利經濟、民生、地方發展的政策。金廈兩門通聯建設以民生經濟為出發點,未來金門地方政府也將朝兩岸四通的方向努力,涵蓋通水、通橋、通電、通氣共同需求,借此以解決外島地區民生需求。這利於降低兩岸緊張情勢,建立於長遠性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

總體而論,兩岸議題解決在公私協力前提下,更能進行有效治理。未來在金門縣政府與民間團體基於公私協力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下,結合在籍民眾投票程式展現縣民總體意志,透過民主程式以民意展現,直接向民進黨當局進行外島居民權益表達。有關金廈間政策議題,或可先從“由下而上”民間團體開始倡議,透過公私協力合作夥伴關係,將積極有效整合地方力量及資源,從而影響民進黨當局施政與兩岸政策取向,這將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一致性形成挑戰及機遇。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