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多位重量級藝術大家、表演藝術家、著名翻譯家離我們而去。包括: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繼青、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華文漪、國寶級豫劇大師馬金鳳、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元老藍天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人民藝術家秦怡;著名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著名翻譯家薛范;“詞壇泰斗”著名詞作家喬羽;著名導演陳家林、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台灣戲曲研究泰斗”曾永義、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這些藝術大師的離魂仙逝,令無數戲迷、影迷、觀眾們心碎痛惜,但他們耀眼的藝術之光,將永遠照亮和溫暖後人。
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繼青。(來源:揚子晚報)
1月6日,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張繼青在南京病逝,享年83歲。張繼青曾榮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等各項桂冠,被戲迷們奉之以“旦角祭酒”“崑曲皇后”“張三夢”等一系列雅號。
資料圖:華文漪演出《白蛇傳》之白素貞。(來源:新民晚報)
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華文漪于北京時間4月13日早晨7點在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81歲。華文漪曾榮獲“梅花獎”、全國昆劇匯演榮譽獎,還是首位榮獲美國最高傳統藝術獎的華人藝術家,被稱為“昆劇的女兒”。華文漪生於1941年,是上海市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著名的“昆大班”學生之一,從小受教于朱傳茗等“傳”字輩藝術家及俞振飛、言慧珠等名師,主攻閨門旦。自出道起就享有“小梅蘭芳”的美譽,更被崑曲大師俞振飛評價為“五十年才出一個的閨門旦”。
馬金鳳。(圖源於網路)
被稱為國寶級豫劇大師的中國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5月29日逝世,享年100歲,她的經典劇目《穆桂英挂帥》成絕唱。1922年出生的馬金鳳,是豫劇“馬派”藝術創始人,豫劇“五大名旦”之一、中國戲曲“帥旦”行當的開先河者,擁有“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終身藝術成就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諸多榮譽。其代表作《穆桂英挂帥》家喻戶曉,名揚海內外。>>>【詳文】
藍天野。(圖片來源:ICphoto)
老藝術家藍天野因病于6月8日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歲。藍天野,1927年5月生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人民文藝事業,出演或導演了《蛻變》、《茶館》、《家》等數十部優秀文藝作品。他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文藝界領軍人才,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曾榮獲“七一勳章”、“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和“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等。>>>【詳文】
任鳴。(來源:北青網)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著名導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任鳴,因病醫治無效,6月19日在京逝世,享年62歲。“非凡的藝術家們,都是對生活認識最深刻,剖析最深刻,他們首先是生活的大師,然後才能是藝術的大師。”就在幾天以前,北京人藝慶祝70歲華誕,任鳴如此講述自己眼中真正的藝術與藝術家。言猶在耳,這位執導過70余部戲劇的戲劇家竟溘然長逝。>>>【詳文】
2020年10月13日,姚璇秋進行潮劇展示。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來源:中新網)
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7月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8虛歲。姚璇秋一生為潮劇發展、弘揚與傳承作出了傑出貢獻,臨走前幾天還在為潮劇發展奔波。姚璇秋被譽為“潮劇金嗓子”,在實踐中形成獨特的潮劇表演風格,其代表作品有潮劇《辭郎洲》《蘇六娘》《陳三五娘》《掃窗會》《革命母親李梨英》《荔鏡記》《梅亭雪》《楊乃武與小白菜》《恩仇記》《井邊會》《萬山紅》《江姐》等。>>>【詳文】
資料圖:秦怡。(來源:中新網)
中國百年電影史的見證者和耕耘者、被稱為“人民藝術家”和“最美奮鬥者”的秦怡,5月9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1922年1月31日,秦怡出生於上海。1938年,16歲的她從黃浦外灘走向抗戰的“大後方”,經人介紹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演員。此後80餘年的演藝生涯,她先後參演40余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影視長廊裏熠熠閃光。>>>【詳文】
喬羽資料照。(來源:中新網)
有“詞壇泰斗”美譽的著名詞作家喬羽6月20日淩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其代表作《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等經典歌曲跨越年代和時空,在華人世界傳唱而經久不衰。>>>【詳文】
陳家林。圖片來自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官微
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原會長、長春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陳家林,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于7月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9歲。自1986年起,陳家林導演先後執導了《努爾哈赤》、《末代皇后》、《唐明皇》、《武則天》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給廣大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詳文】
資料圖為金鐵霖 中新社發 張宇 攝(來源:中新網)
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金鐵霖,因病醫治無效,于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在長期的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金鐵霖為探索和建立科學完整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和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民族聲樂人才,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創建的民族聲樂“七字標準”——“聲、情、字、味、表、養、象”,為民族聲樂人才的選拔、培養及民族聲樂比賽的評判奠定了客觀的標準。>>>【詳文】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任溶溶。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來源:中新網)
著名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9月22日晨在滬離世,享年100歲。任溶溶從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從事兒童文學翻譯工作,先後翻譯了《古麗雅的道路》《長襪子皮皮》三部曲、《小飛人》三部曲、《安徒生童話全集》《夏洛的網》《吹小號的天鵝》《飛翔的鳥拒絕憂傷》等頗具影響力的作品,並創作了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天才的雜技演員》以及一大批兒童詩作品,滋養了無數中國孩子的童年生活。>>>【詳文】
著名翻譯家薛范。上海翻譯家協會供圖(來源:中新網)
著名翻譯家薛范因病醫治無效,于9月2日21時31分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8歲。薛范1934年出生於上海,主要從事外國歌曲的翻譯、介紹和研究。他用翻譯與音樂對話,譯配發表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世界各國歌曲近2000首,編譯出版的外國歌曲集有30多種。>>>【詳文】
石興邦先生。陜西省文物局官網截圖(來源:中新網)
著名考古學家、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石興邦先生10月2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100歲。石興邦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要開創人。他一生致力中華文明的探索,專注于史前考古研究,出版《西安半坡》《臨潼白家》等學術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百餘篇,在史前史及方法論、中國新石器文化體系、史前環境與生業形態考古、史前信仰與傳説考古、中國文明形成與發展的考古研究建樹豐厚,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科的發展。>>>【詳文】
2004年3月曾永義先生到湖北黃州遊“東坡赤壁”。鄭傳寅教授供圖(來源:中新網)
首位以戲曲研究成就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被譽為“台灣戲曲研究泰斗”的曾永義先生,10月10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1歲。曾先生一生在戲曲學、韻文學、俗文學、民俗學、詩歌、民間技藝等方面都頗有造詣,出版了《明代雜劇研究》《論説戲曲》《戲曲演進史》等數十部學術著作,戲曲劇本創作涉及崑曲、京劇、歌劇、歌仔戲與豫劇多個劇種,獲得諸多榮譽。>>>【詳文】
宋長榮。(圖源於網路)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荀派傳人,江蘇省劇協副主席,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名譽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宋長榮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87歲。宋長榮主演過70多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尤以《紅娘》一劇蜚聲海內外,多次進京,曾赴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加拿大交流演出,被人們譽為“活紅娘”。>>>【詳文】
李光羲。節目截圖(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晚,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光羲離世,享年93歲。中央歌劇院工作人員及曾與李光羲有過合作的音樂劇演員馬佳,均向中新網證實該消息,歌劇演員王凱也發文哀悼。李光羲又名李光曦,是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其代表作有《祝酒歌》《何日再相會》《太陽出來喜洋洋》等。>>>【詳文】
潘懋元教授。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獲得者潘懋元教授于12月6日逝世,享年103歲。潘懋元教授出生於1920年,從教87載,是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開拓者與奠基人,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界的眾多第一。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出版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開山之作《高等教育學講座》和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著作——《高等教育學》。>>>【詳文】
導演楚原。(中新網視頻截圖)
香港著名導演、演員楚原2月21日去世,享年87歲。楚原先後於1998年及2018年兩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殊榮,包括第37屆的終身成就獎。>>>【詳文】
資料圖:曾江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中新社發 張宇 攝
4月27日,香港資深演員曾江去世,享年87歲。縱橫演藝圈數十年,曾江留下了許多經典角色:《獅子山下》的高定天、83版《射雕英雄傳》的黃藥師、《英雄本色》的堅叔等。2015年,曾江憑藉電影《竊聽風雲3》榮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演技備受肯定。>>>【詳文】
劉子楓。(圖源於網路)
著名演員劉子楓于5月7日逝世,享年83歲。劉子楓1938年出生於河南省孟縣,1963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後入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任演員。劉子楓除了以《黑炮事件》獲得第六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外,2006年還憑電影《天狗》 入圍第26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2017年,劉子楓獲得第16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
陸樹銘飾演的關羽。94版《三國演義》視頻截圖(來源:中新網)
11月1日,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扮演者、演員陸樹銘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66歲。二十多年前,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播出,令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成為一代觀眾耳熟能詳的旋律,與此同時,《三國演義》小説裏描述的丹鳳眼、臥蠶眉,赤面長髯的關羽,在陸樹銘的出色演繹下令觀眾印象深刻,他也成了中國觀眾心中的現實版“關公”。>>>【詳文】
李靖飛飾演的張飛。94版《三國演義》視頻截圖(來源:中新網)
94版《三國演義》中張飛的扮演者李靖飛因病于11月24日晚去世,享年65歲。“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一聲怒喝聲如巨雷。小説中的張飛有勇有謀,“獨退曹家百萬兵”。在94版《三國演義》中,演員李靖飛很好地還原了這一幕。他扮演的張飛性格直爽,粗中有細,耿直中自帶英雄氣,成為影視劇中難以超越的經典角色。>>>【詳文】
2022年,已耄耋之年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才有閒暇去回憶“斬不斷,理還亂”的敦煌情緣;80歲的馮驥才發佈了兩部新書《馮驥才文化遺産保護文庫》(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重慶作協副主席張者憑藉短篇小説《山前該有一棵樹》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香港TVB主持人陳貝兒團隊再次拍出《無窮之路2:無價之保》,再次引發熱烈反響。此外,還有不少藝術家勇於挑戰自我,嘗試突破以往身份進行新的舞臺創作。著名演員馮遠征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新任院長和話劇《杜甫》的導演兼主演雙重身份公開亮相;葉錦添首次擔任舞臺劇總導演和視覺總監,為舞臺劇《傾城之戀》賦予了影像與舞臺結合的“新東方主義美學”感官實驗。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資料圖)敦煌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半個多世紀以後,經歷了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再到方興未艾的“數字敦煌”,已耄耋之年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才有閒暇去回憶“斬不斷,理還亂”的敦煌情緣。>>>【詳文】
馮驥才(資料圖)。張道正 攝(來源:中新網)
出生在春天的作家馮驥才,仿佛一直都生活在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春天”裏。11月,“八十個春天——馮驥才與天津”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80歲的馮驥才發佈了自己的兩部新書《馮驥才文化遺産保護文庫》(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詳文】
葉錦添。(來源:北京晚報)
回溯華語影壇過去二十餘年的影像記憶,葉錦添設計的服裝留有一抹亮眼的色彩。而對於葉錦添而言,影視只是他藝術世界中的一部分。在舞臺領域,他曾與諸多世界知名藝術家及著名藝術團體合作。2022年1月6日至10日,他首次擔任舞臺劇導演,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搬上舞臺,成為極其罕見的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演出的話劇。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所穿的領獎服,也出自葉錦添之手。>>>【詳文】
梁曉聲在“梁曉聲青年文學中心”揭牌儀式上發言。主辦方供圖(來源:中新網)
“我現在正在做‘退場’的事情,這將是我的倒數第二本長篇小説。”梁曉聲日前在媒體面前透露自己的“退場”計劃,這位著名作家提到的“倒數第二本”,是其近期推出的《中文桃李》。此前,根據梁曉聲同名長篇小説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在此間掀起觀看和討論的熱潮,梁曉聲耗時8年寫就的《人世間》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詳文】
張者。受訪者供圖(來源:中新網)
中國作協小説創委會委員、重慶作協副主席張者憑藉短篇小説《山前該有一棵樹》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山前該有一棵樹》發表于《收穫》2021年第3期。張者説,該作品部分內容源於現實,比如文章裏出現的礦山小學,原型是自己曾就讀的學校,“在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如天神的戰鼓”至今是他的少時回憶。“樹,是我心中永遠的一種想像。”張者坦言,被時光深烙在心中的,除了新疆的苦水砂礫,還有人們生活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和戈壁灘上,對綠樹的渴望。>>>【詳文】
北京人藝《杜甫》再度上演。李春光。攝(來源:中新網)
9月14日,著名演員馮遠征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新任院長和話劇《杜甫》的導演兼主演雙重身份公開亮相。他是北京人藝70年建院歷史上的第五任院長,也是北京人藝有史以來第一位演員出身的院長。從1985年考進北京人藝學員班,到如今紮根劇院近40年,對劇院充滿情感的他,將帶領北京人藝開啟新的歷史進程。>>>【詳文】
著名作家、編劇周梅森。受訪者供圖(來源:中新網)
1月初,電視劇《大博弈》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憑藉老戲骨+演技派的演員班底,以及接地氣的劇集風格等因素加持,這部劇收穫了相當數量的鐵粉。《大博弈》根據周梅森自己原創的同名小説改編,在他的筆下,男主角孫和平套路一個接一個,不是只會板著臉的廠長;女主角錢萍直率灑脫,言行舉止極富生活氣息。劉必定、祁小華、楊柳、秦心亭、錢建國等人也各有出彩之處。>>>【詳文】
惠英紅。來源:《我和我的祖國》劇照(來源:中新網)
從武打女星出道,22歲成為金像獎史上第一位影后,蟄伏幾年歸來,再次包攬多個最佳女主角,惠英紅依然沒有停下來。人們叫她拼命三娘,她卻只覺得是自己“貪心”,每一個機會都是一個恩賜,不想把它推到門外。幸運、感恩,是她最常説的詞:“我真的非常感恩,我運氣很好,很多人相信我,有一些新導演、新劇本給我,我才會有那麼多的好的機會,拍到好的電影。”>>>【詳文】
在拍攝《無窮之路2:無價之保》的陳貝兒(圖左二)。陳貝兒 供圖(來源:中新網)
去年,香港TVB主持人陳貝兒一行五人從香港出發,花了三個月時間,穿越六個省份,記錄下我國脫貧攻堅的生動影像。這部名為《無窮之路》的紀錄片播出後引起網路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5分。時隔一年,香港TVB主持人陳貝兒團隊再次踏上我國生態重建之路,用三個月的時間拍出了《無窮之路2:無價之保》,再次引發熱烈反響,豆瓣評分9.2分。網友從這部以“港人視角看內地變化”的紀錄片中,看到了“共情”和“兩地認同”。>>>【詳文】
著名作家蔣勝男。受訪者供圖(來源:中新網)
著名作家、編劇蔣勝男,因為寫作歷史小説而知名。在中國,她也是最早一批“觸網”寫作的作家之一。在過去20多年時間裏,她寫過多部小説,其中包括《羋月傳》,被改編為電視劇後火爆一時。從內容看,蔣勝男的歷史小説多以女性為主角,但並未陷入“宮鬥”“爭寵”的套路,而是更重視對女性心靈成長史的表達,《燕雲臺》以及最新作品《天聖令》均是如此。>>>【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