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蔡英文主政以來,在不承認“九二共識”前提下,且提出“對岸鄰國論”及“兩岸互不隸屬論”,助長“台獨”分離主義飆漲;尤其在教育、文化、歷史部門領域的官員任命及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給予外界有“文化台獨”、“柔性台獨”質疑,致兩岸政治善意難以疊加,兩岸關係無法展開良性互動。
大陸對臺政策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作為發展主軸,其目的是在兩岸欠缺共同政治基礎前提下,借由民間性、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交流,緩解“文化台獨”等“去中國化”措施對台灣社會影響。蔡英文兩岸政策主張以“維持現狀”為主軸,認為台灣社會擁有多元包容文化,中華文化為其重要成分。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蔡英文自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也不易改變總會名稱;同時推動各種中華文化、民俗及宗教交流,例如媽祖民間信仰交流。
台灣民間具有旺盛的宗教發展生命力,及來自大陸數百年未間斷的信仰傳統,造就眾神明信仰生動的民俗風情,其中媽祖的信仰與文化,廣為民眾所認同及熱愛,尤其媽祖的“和平女神”形象深深刻畫民眾心中。此次台灣地方選舉即有台北市長候選人在政見提及,“媽祖成為兩岸和平大使,每年3月23日為台灣人自己的母親節。”金門民眾對於倡議中“金廈大橋”,也有近半數民眾支援名稱為“媽祖大橋”,顯見媽祖信仰及文化具有追求和平的積極意涵。
台灣民眾對媽祖信仰及文化普遍認知過程,主要是認為媽祖精神蘊涵: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急公尚義,威靈誠信;以德服眾,和諧寬容;澤被四海,福佑萬民等。同時,蘊藏慈悲為懷,見義勇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由於湄洲媽祖廟為台灣各媽祖宮廟源頭,故在台灣地解除戒嚴後,台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最先成為湄洲媽祖廟在台灣的總連絡處;台中市大甲區鎮瀾宮則最先與湄洲祖廟結成親盟。此後全臺各地主要媽祖廟紛紛前往福建湄洲,迎回媽祖來台奉祀及進香朝拜。
然而,對於媽祖信仰與文化在兩岸交流中,扮演何種角色,在台灣統“獨”政治光譜中頗受爭論。反對者認為,大陸及台灣統派以媽祖為“海峽兩岸和平女神”, 實為一種宗教統戰策略;然而,支援者卻認為媽祖確實帶來兩岸人民親善關係建立,利於營造兩岸和平互動關係架構,媽祖的現代意涵即是扮演兩岸和平女神,這需要兩岸民眾共同護持。
首先,倡議金廈大橋民眾約五成贊成橋名為“媽祖大橋”。根據佛光大學民意中心民調結果顯示,金門作為“非戰和平區”,其中36.1%民眾非常贊成、41.7%贊成,總計77.9%認為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82.7%金門民眾希望將每年8月23日當作金門的和平日,具有非常高的意願。當問及金廈大橋的名字,應稱“金廈大橋”?或稱金廈大橋為“媽祖大橋”,此提議有將近5成,47.9%居民的同意。
如果興建金廈大橋,意味著建立兩岸非戰和平區逐漸成型,用媽祖名稱作為暢通金廈和平大橋,這顯示兩岸民眾基於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認同媽祖信仰與文化所帶來民胞物與、仁愛關懷、利益眾生及社會和諧精神,象徵著共同弘揚媽祖文化,俾助於兩岸人民親善關係營造及利於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
其次,大陸已逐漸建構融合媽祖文化及經濟産業城市治理模式。社會經濟要發展,必須依賴制度與文化之良窳。宗教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好的文化可促成國家經濟發展。信仰媽祖促進各行各業發展經濟的信心及動力,增加市場經濟活動。大陸官方曾發佈,規畫媽祖城核心區佔地5.68平方公里,其中4.7平方公里為填海造地,總投資額30億元人民幣。並計劃投入建設港口、能源、鋼鐵等基礎設施,對接台灣石化、紡織、造紙、電子資訊等産業合作及轉移。
福建莆田的媽祖城擁有博物館、五星級酒店和度假中心的政治、經濟、生活和旅遊複合城市。除了莆田外,天津投入包含台資在內打造“天津媽祖文化經貿園”,打出“媽祖文化、台灣美食”的宣傳口號;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斥資興建“媽祖文化園”。從兩岸融合角度來説,台灣民眾大多是媽祖信徒,具有極深的信仰熱度與投資實力。
復次,湄洲媽祖廟及台灣分靈宮廟係出同源,印證兩岸宗教淵源密不可分。目前湄洲媽祖廟的相關建築設施,有許多來自台灣分靈宮廟的相互扶持捐贈。例如大甲鎮瀾宮捐建儀門、東石笨港口港口宮捐建山門、新港奉天宮捐建的梳粧樓,苑裏慈和宮捐建的觀音殿,鹿港天后宮捐建朝天閣和松山慈祐宮捐建的香客山莊,北港朝天宮捐建的和平女神媽祖石雕。
台灣信眾認同媽祖信仰及文化,紛紛捐款重建祖廟,湄洲媽祖建築群冠絕群倫,蘇澳南天宮、大甲鎮瀾宮二廟成立台灣媽祖聯誼會,並奉湄洲祖廟與賢良港天后祖祠為宗主,致力推動台灣媽祖信仰向湄洲認祖歸宗。 顯見,湄洲媽祖祖廟為世界媽祖廟之源頭,媽祖信仰及文化的凝聚及溯源,意味著兩岸文化信仰共同體建構,利於營造和平兩岸關係。
再者,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共同體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媽祖分靈和進香為媽祖信仰的兩大特徵,因此分身媽祖要定期回祖廟,移民定期回到原鄉,媽祖進香與信眾回鄉合一,強調飲水思源的觀念。此更凸顯傳統社會中,媽祖、社區和信眾之間共同的生命連帶。從共同信仰、文化淵源及同族血緣、經濟利益紐帶,從文化共同體到利益共同體發展,最終成為命運共同體,台灣媽祖廟溯源自湄洲媽祖廟,更印證台灣文化、宗教及宗親,實為中華文化在地化及民族的擴散,這強化台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及中國認同。
最後,媽祖信仰與文化交流符合大陸兩岸融合政策。大陸對臺政策強調融合交流、融合促統、融合漸統,有其時代意涵。例如金門地區宮廟皆會組團赴大陸謁祖進香,成為兩岸宗教交流盛事,金門各界組團赴大陸宗教交流活動曾由前縣長楊鎮浯率團啟程,曾前往湄洲島媽祖祖廟參拜,並分別在湄洲媽祖祖廟及莆田賢良港媽祖廟舉行各界聯合獻敬大典。
大陸每年邀請兩岸媽祖宮廟,及眾多媽祖信眾共同參與相關信仰及交流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祈願兩岸民眾平安,增進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與合作。媽祖文化已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為聯結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其系列活動在民眾中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岸民眾共同傳承“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
兩岸民眾基於共同媽祖信仰及文化傳承,沒有藍綠對峙、政黨對立及統“獨”分歧之對立,只有基於共同信仰的實踐與對兩岸美好祈求,希冀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及兩岸和平。隨著新冠疫情發展,兩岸民眾以創新祈福方式,同步舉辦線上祈福活動。
兩岸宗教交流活動有其效應,具有敦睦兩岸人民情誼作用,在以媽祖為共同信仰的中心之基礎上,增進兩岸人民互信關係。媽祖信仰已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精神慰藉,儘管兩岸官方溝通陷入低蕩及敵意螺旋,然民間交流尤其宗教文化交流,仍是兩岸最大公約數。兩岸民眾若能借由頻繁的媽祖信仰交流延續民族親情,增強兩岸民眾凝聚力,塑造兩岸和平發展精神紐帶,便能經由宗教交流,消弭兩岸政治分歧及疏離,共創兩岸雙贏局面。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