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22年兩岸關係仍在低位盤旋,並伴有緊張局勢升級的趨勢。民進黨當局處處迎合美國,隨美國起舞,配合美國甘當“棋子”,成為美國政府反華“急先鋒”和“馬前卒”,不斷在台海製造矛盾和緊張氣氛,進而升高兩岸敵意對抗,8月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使得兩岸關係降至冰點,嚴重危害台海和平穩定和兩岸形勢,兩岸政治基礎與環境氛圍加速惡化,累計的互信及和平成果不斷流失,兩岸之間民意“敵意螺旋”不斷上升。解放軍常規導彈首次“穿島”,軍機穿越所謂“海峽中線”,軍艦也加大了繞島巡航頻次,對“台獨”勢力形成了強力震懾。佩洛西竄臺使本來複雜嚴峻的台海形勢陡然升溫,其引發的“破窗效應”不斷顯現。其後續産生非常惡劣影響及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多國反華政客紛紛竄臺“訪問”。大陸政府祭出系列組合拳,暫停向台灣出口天然砂和暫停進口台灣百餘商家2066項食品,以及不限期的大規模開展“鎖臺”軍演,表達了大陸方面堅決反制的決心和態度。
8月10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8月16日,中國大陸公佈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人列入第二批“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對清單在列的“台獨”頑固分子實施懲戒,也清晰表明瞭大陸對清除“台獨”分子,實現國家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清除障礙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同時“台獨”名單的出爐也是向世人昭告:“台獨”是絕路,統一是必然。
11月26日“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標誌著民進黨當局一直操弄的“抗中保臺”牌失靈,是台灣民眾對治理失敗、失能、失序、失德的民進黨當局強烈不滿的集中體現。民進黨當局為了抹黑大陸而維持其“執政”地位,為了“台獨”理念而操作“反中”政治,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出賣台灣民眾利益,“論文門”事件鉗制言論,欺騙民眾,操控輿論,向美國進口萊豬、購買過氣軍火,又讓台灣年輕人延長義務役兵期等造成民怨沸騰,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動蕩,嚴重損害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反映了台灣民眾的訴求和心聲。台灣民眾現時最強烈心聲:就是和平、穩定、過好日子。
2023年未來台海形勢走向一要看民進黨在大敗後如何調整對大陸為出發點的政策主張,扭轉其選舉失利的不利局面;二要看國民黨在大勝後如何提出改善與大陸交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辦法舉措;三要看美國如何介入台海局勢,繼續“以臺制華”的具體行動。但如果民進黨在不願放棄“台獨”分離主義意識形態,不會放棄通過操作“抗中保臺”兩岸議題來為其2024年“執政”保衛戰獲取選票的情勢下,未來兩岸關係的隱患與挑戰無疑將大大增加。但話説回來,同樣2023年中國大陸對掌握台海形勢主動權與主導權更加自信,會根據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式,牢牢把控台海局勢。
一、2023年中美戰略競爭繼續維持鬥而不破局面,中美關係最大風險點還是台灣問題
2022年俄烏衝突疊加新冠疫情,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期間,美國沒有放棄任何一次炒作台灣問題的機會,大力加強與其盟友涉台勾連並頻頻派官員竄訪台灣大搞“以臺制華”,美國軍方也不斷在台灣海峽發起挑釁行為,2022年上半年美軍有5艘次驅逐艦穿越台灣海峽,基本上平均一個月一艘,加之美“林肯號”和“裏根號”兩大航母編隊都在台灣海峽附近遊弋。美臺頻繁勾連矛頭直指中國大陸,蓄意破壞台海安全穩定,也嚴重影響了兩岸關係,使得兩岸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使得中美關係變得高度緊張。
3月18日,中美元首舉行視頻通話,美國總統拜登做了“四不一無意”的表態。11月14日下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拜登舉行會晤,拜登增加到了“五不四無意”承諾。
美方口口聲聲説堅持一個中國沒有變,但事實是,美方多年來在不斷曲解、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美方先後將其單方面炮製的中方從未承認而且堅決反對的所謂“與台灣關係法”、“對臺六項保證”塞入其一個中國政策表述,刪除美國務院網站“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關鍵表述。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小動作不斷,不斷在紅線邊緣徘徊,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嚴重影響了中美關係及台海形勢的和平發展。最高潮是8月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使中美關係陷入谷底。中美之間幾乎中斷了為數不多的幾個溝通和對話機制,包括中美之間的軍事對話和溝通管道,營造了緊張的局勢與氛圍。
2022年3月,五角大樓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國防戰略報告》,其中將中國稱為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5月份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中國是“國際秩序的最大挑戰者”,7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中國進一步定位為“地緣政治的最大挑戰者”,可見今年2月爆發的俄烏衝突對美國有很強的警示性,美臺都在利用地緣政治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島”,這也加劇了中美地緣政治的風險和台海的緊張局勢。不可否認,2023年美國會繼續加大印太戰略的執行與佈局,中美雙方也會圍繞地緣政治會繼續加大博弈,所以註定2023年中美關係會在抗衡中度過。
9月14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投票通過了《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he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該法案在外交、軍事、經濟等多領域提升所謂“美臺關係”,積極支援台灣地區參與國際協定,包括《印太經濟框架》,鼓勵美國政府與台灣當局進行接觸,甚至要求廢除任何限制美國官員與台灣當局人員的接觸限制,要求美國將《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和對臺所謂的“六項保證”,作為“美臺關係”的基礎。該法案被認為是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美國對臺政策最全面的調整。根據規定,《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需在2023年1月3日第117屆國會閉幕前獲得參眾兩院通過,並獲得美國總統拜登的批准,方可成為法律。一旦生效通過,將對2023年中美關係産生極其負面影響。12月15日,美國參議院以高票通過了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該法案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8579億美元,比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預算多了450億美元,較前一財年的授權額度多了800億美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稱,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關注美國同中國及俄羅斯“戰略競爭”、發展“顛覆性技術”、升級裝備等,其中有100億美元是專門對臺軍售及5年助臺自我防衛。
綜合研判,2023年中美關係會繼續延續2022年走勢,美方看待中國仍然是“地緣政治的最大挑戰者”,對美國的軍事、經濟、政治及價值觀構成全面威脅。美國一方面繼續利用台灣問題和中國討價還價,通過“切香腸”的方式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利用印太戰略,加強與盟友關係,構建多邊外交機制,制衡中國。同時美國中期選舉剛結束,眾議院、部分參議員以及部分州長與拜登的關係有待磨合,拜登政府為挽回此前施政表現不佳和一再下跌的支援率,可能會將工作重心放在國內,中美關係會稍微平緩,但敵對並遏制圍堵中國大趨勢仍然會保持不變。美國在台海將台灣打造成豪豬、刺猬的本質沒有改變,繼續拱火將台灣作為其戰爭代理人的目的沒有改變。中美關係的最大風險點還是台灣問題,2023年值得警惕的中美關係的事件一個是新任美眾議長麥卡錫有可能竄臺,一個是《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獲批簽署實施,這都將有可能成為引爆2023年中美關係和台海形勢的標誌性事件。
二、民進黨當局執念“抗中保臺”,單方面徹底倒向美國
2022年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渲染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渲染大陸對台灣的威脅,讓台灣民眾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慌中,營造出只能依靠民進黨才能“抗中保臺”的錯覺。如“華視”的節目畫面上出現“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台北港艦艇爆炸、設施、船舶損毀”等快訊字樣,後又包括“板橋車站疑似遭敵特工縱火施放爆裂物”“戰爭有爆發之虞”等內容。就民進黨當局借助輿論三番五次渲染大陸威脅、武力攻臺等危言聳聽的內容來看,顯而易見此種荒唐的論調早已成為民進黨當局進行政治操弄的手段。4月12日,台灣防務部門發佈《台灣全民防務手冊》,其內容是台灣遭到軍事打擊或者突發狀況時,指導民眾該如何自救。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採訪時借烏克蘭局勢“蹭熱點”,製造中國大陸及俄羅斯“正向外擴張影響力”,大陸“從未放棄武力統一台灣”,且“台灣必須隨時備戰”之類危言聳聽的言論,妄圖升高兩岸對抗,激化兩岸矛盾,妄稱要做“全民皆兵的戰時準備”。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製造輿論進行蹭熱點、刷存在感,甚至還引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輿論討論,希望借俄烏事件內涵影射大陸,再次操弄“抗中保臺”政治,爭取國際奧援以及增加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反感排斥,目的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及島內政治利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幻想挾洋自重,甚至是“倚美謀獨”,“以武拒統”。2022年11月,中美元首會晤結束後,美臺又立馬簽署了157億新台幣的軍售案,美方表示將為其提供5年的後勤和支援服務。自2019年以來,台灣已經從訂購了至少價值170億美元的美國軍事裝備。這説明民進黨當局一直以來只想借助外部勢力“以武拒統”,不斷在用納稅人的血汗錢,為其謀“獨”分裂活動造勢鋪路。美臺勾連不僅損害了島內的民生利益,而且還在蠶食兩岸“和平統一”的空間。
為一邊倒向美國,民進黨當局還把“護臺神山”臺積電當成政治工具,以此討好美國。11月21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證實,在繼5奈米後,臺積電將會擴大投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3奈米晶圓廠,12月將舉辦首批機臺移機典禮。張忠謀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演講時曾表示,在美國製造晶片成本比臺要貴50%,無論如何難以趕上島內的獲利水準。與此同時,12月17日民進黨當局表示“基於台灣安全和産業發展的考慮”將對富士康處以罰款,原因是富士康下屬的一家大陸子公司“未經審查”持有了大陸清華紫光集團的少量股份,而台當局可以以此禁止企業在大陸投資。民進黨雙標可謂發揮到了極致。
在民怨沸騰,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民進黨嚴重損害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的背景下,11月26日“九合一”地方選舉反映了台灣民眾的訴求和心聲。民眾在“討厭民進黨”這股強烈氛圍下,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政治操弄意識形態,切割兩岸關係,只顧鬥爭不管民生的行徑。
12月16日民進黨黨主席補選登記截止,只有賴清德一人登記,同額競選。2023年1月15日辦理黨員投票後將正式成為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被認為是“台獨金孫”,“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當選黨主席之後代表民進黨衝擊2024“大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民進黨“九合一”大敗,也説明瞭民眾對民進黨長期政治操弄嚴重地不滿,民進黨如果不調整兩岸論述,不改變兩岸政策,賴清德2024是否會重蹈民進黨“九合一”大敗覆轍?這次“九合一”選舉,台灣民眾的呼聲已經清楚表達立場,民進黨認同度大崩盤。如何維持和平的兩岸關係絕對是未來最重要的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台灣政治人物不能回避的選項。
但從民進黨的政黨特徵和賴清德的個人特質分析,儘管“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但為了在2024年能夠在“大選”中立於不敗之地,民進黨勢必加大力度、變換招式、配合美國,強化“抗中保臺”選舉操作,圖謀扭轉慘敗頹勢、爭取連續“執政”,畢竟所謂“抗中保臺”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如果沒什麼效果,但在2024選舉中,還是有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具體説來,民進黨一定會在2023年變本加厲地向美國示好,加緊抱緊美國大腿,向美國及敵對勢力尋求幫助;同時也希望能夠繼續煽動兩岸對立和操弄“抗中保臺”策略,將大陸“敵國化”,在島內持續推動“漸進台獨”、“去中國化”,加緊建構、灌輸“台獨”意識形態,甚至妄圖通過“修憲”“公投”來謀求“法理台獨”,企圖將廣大台灣同胞一同綁上“台獨”的列車,繼續在“台獨”末路上瘋狂飆車,2023台海形勢不容樂觀。
三、民進黨當局處理不好兩岸關係,為國民黨重新拿回政權創造機會
2021年10月朱立倫正式就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矛頭直指民進黨當局,表達重返島內執政願望,形成“戰鬥藍”團隊,但在隨後12月底和2022年1月初的四項“公投”、親綠無黨籍台北市民代林昶佐罷免、台中第二選區民代補選均告失利,這無疑給國民黨敲響了警鐘,國民黨上下鉚足了勁2022年全年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準備年底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最終國民黨翻轉了台北市、桃園市和基隆市,特別是取得台北市和桃園市的勝利,六“都”獲得四“都”,具有指標性意義,加上12月18日嘉義市補選獲勝,總共獲得14席,使得台灣地區北部和東部,西部的大部分縣市都納入到國民黨版圖。
從此次“九合一”縣市長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雖然獲得大勝,但不應該看作完全是國民黨功勞,或者是民眾完全支援國民黨的結果,應該是民眾對民進黨不信任,或者説是對民進黨“執政”績效不滿意的體現,民眾盡力想將民進黨趕下臺的結果。換句話説,民心思變,台灣形成了一個最大黨叫做“討厭民進黨”。其次表現出了民眾渴望出現良性的兩岸關係互動願望,這也是對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政治意識形態挂帥的一種海嘯式回應。此次選舉結果表明:台灣島內政治局勢及民意走向呈現出多面向的發展態勢,在民進黨不願放棄“台獨”分離主義意識形態,不會放棄通過操作“抗中保臺”兩岸議題來為其2024年“執政”保衛戰獲取選票的情勢下,給未來兩岸關係走勢及和平發展前景無疑蒙上一層陰影。
“九合一”選後,島內“藍長綠消”進入新階段,政局發展進入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新週期。隨著2023年7月推出台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時日臨近,國、民兩黨內部必然面臨派系重整、重新洗牌、權力震蕩,各自爭奪黨務運作機制,操作領導人提名程式,誰能推薦出“最強棒”代表各黨出戰2024將是新一輪政治博弈的開始。從目前的只有賴清德一人角逐黨主席的背景下,民進黨無疑上下形成賴清德衝擊2024年“大位”共識;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將調整重心,直面2024提名推薦卡位戰,現在國民黨內最有呼聲的是侯友宜加盧秀燕這兩個超強“母雞”,2024朱立倫是站臺輔選還是當仁不讓直衝“大位”,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不可否認,此次“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雖然在縣市長部分失利,絕不會善罷甘休。縣市議員部分,國民黨發揮深耕地方的優勢,取得了較多席次,獲得367席,但比2018年的394席減少了27席;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也獲得277席,與2018年比較,增加了39席。在鄉鎮市長選舉部分,國民黨共贏得76席,而民進黨坐擁35席。與2018年相比,國民黨減少7席,民進黨也退步5席。就選舉結果來看,民進黨選情不是我們想像得選的那麼差,國民黨選情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選的那麼好。
從本次“九合一”縣市長選舉結果來觀察,由於這是一場地方選舉,影響的僅是台灣地方政治生態的重組,並不能直接改變台灣上層的政治權力結構,民進黨仍然掌握著台灣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等資源的分配大權。儘管如此,台灣民意的變化,特別是台灣民眾在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展現出的要求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及拋棄民進黨上臺以來的拼政治、搞兩岸對立的政治操弄的訴求,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影響將非常深刻。民進黨處理不好兩岸關係,也給了國民黨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國民黨爭取2024重新拿回“執政權”創造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國民黨能夠“躺贏”。國民黨自從2016年失去政權以來,在“中央”層面,國民黨的政治勢力在島內政治版圖越來越小,且民進黨掌握了行政、立法、司法資源,國民黨又在兩岸政策舉棋不定,朱立倫甚至宣揚“九二共識”就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國民黨如何爭取年輕選票的支援?如何調整兩岸論述爭取民眾理解支援?是必須嚴肅面對的事情。
2023年國民黨的當務之急是調整好兩岸論述,改善與大陸的關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只有搞好兩岸關係,才是符合台灣主流民意,順應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才能為國民黨加分;只有堅持“九二共識”,讓民眾過上好日子,才能保障民眾利益福祉,真心收穫民眾信任,也是2024年國民黨想實現成功翻盤的不二法門。
四、“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是主流民意,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毫無疑問,紮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將是2023年永恒不變的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不斷發展,經濟融合持續深化。從2016年2021年底,兩岸貿易額不斷增長,台商投資大陸項目共計123781個,實際投資額713.4億美元。兩岸的貿易金額十年翻了一番,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台灣2021年對大陸貿易依存度42.3%,大陸仍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可見即使是新冠疫情暴發和民進黨當局推行“經濟脫中”政策,也阻擋不了兩岸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大勢,也改變不了兩岸交流走深走實、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事實。從此次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可以充分看出:“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當前台灣民眾的心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經濟繁榮,台海穩定,民眾過上好日子,而不是操弄所謂的“芒果幹”和“抗中保臺”。
由此可見,兩岸和平穩定是民心所向,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2023年“以人民為中心”和融合發展理念將成為中國大陸團結廣大台灣同胞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台灣同胞匯入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來,他們在大陸投資興業,積極參與各地發展建設,紮根大陸並且成長壯大。
誠然2023年兩岸關係依然面臨眾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困難和挑戰也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機遇和希望。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這充分表達了全體黨員堅決擁護黨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政策、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堅定立場,表達了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熱切期盼,表達了對人民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充分信賴!儘管2023兩岸關係可預見暫時的低迷,但祖國統一的“時”和“勢”都掌握在大陸手裏。無論美臺如何勾連,“台獨”如何猖獗,都無法阻擋祖國完全統一的步伐。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