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總體經濟風險提升 振興紓困不能停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2-12-29 12:40:49

台灣社會

台灣“國發會”27日發佈最新景氣燈號,受全球經濟降溫,以及出口成長走弱、批發業營業額衰退影響,11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2分,較10月一口氣重跌6分。行乞者在百貨公司前行人要食物。(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台灣“國發會”12月27日發佈11月景氣燈號,從“景氣趨弱”的黃藍燈轉為“景氣低迷”的藍燈,綜合分數12分創下2009年5月以來的新低。必須注意的是,前次台灣景氣亮藍燈是2018年12月,但短暫衰退後便在全球疫情下逆勢成長;但此次台灣將面臨的經濟挑戰恐不是度小月,更可能是一波漫長的艱困期。

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顯示,多數國家及地區在歷經大型疫情衝擊後,GDP降幅可達3%,且經濟疲弱的現象可長達3-5年;影響範圍擴及工業、服務業,連帶導致失業率上升等現象。12月26日,台當局財政部門代理主管阮清華在台灣地區立法機構答詢時便已示警,“台灣安全基金進場時間‘不排除兩年’,主要是因這次經濟情勢比2009年(金融海嘯)時更嚴重,可能持續時間更長,不確定因素較多。”從歷史經驗觀之,台灣必須做好逆風而行的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國際需求不減的情況下,作為國際市場中少數能維持正常生産供貨的地區,外貿的活絡確實拉抬了台灣總體經濟表現;以致我們輕忽了2022年以來國際市場便呈現需求降溫現象。

日前手機龍頭小米宣佈大舉裁員3000人,全球記憶體大廠美光宣佈裁員10%。國際科技大廠感冒、臺廠供應鏈遲早受砍單效應波及;島內半導體大廠穩懋已宣佈裁員500人。對台灣傳産而言,自行車龍頭—巨大的庫存爆倉、延票現象反映出,企業因疫情期間的轉單、急單、重復下單等現象。台當局及企業對於景氣榮景存有過度樂觀的預期,致使産能調控應變不足。

對勞工和消費者而言,台灣中小微型企業者及僱員早已深陷風暴。今年8月下旬金控銀行業者就反映中南部製造業“做三修四”、“做二休五”現象。12月27日,台灣“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佈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59.12點,不僅6項指標全部下滑、還與景氣燈號一致,創下13年來新低。

可預期,台灣明後年面臨經濟環境將是:出口成長率偏低、經濟成長率低。而內需消費則受到通膨和總體經濟情勢轉變、企業減班/裁員等風險因素,也會出現衰退;一旦失業率開始攀升,消費衰退的現象將更為嚴峻。

綜上而言,台灣總體經濟將面臨新一波的挑戰。2021年12月,筆者便已撰文表示台灣産業不能只做“風口上的豬”,台當局更不能被華麗的總體經濟數字迷惑,而低估國際經濟情勢修正的衝擊力度與持續時間。

面對即將到來的景氣寒冬,在財政可負擔的情況下,現金補貼、降稅、減息、擴大公共支出都是可行的手段。

例如:一、普發一定數額的消費券,另外對弱勢與長者編列現金補貼。二、今年台灣金融機構已經升息3次,房貸族已感受到利息大增的壓力。若是能對一定年齡層、一定薪資級距族群採取降息或補貼利息措施,應可減輕青年與受薪階級的負擔。三、今年度綜所稅、營所稅的超徵,亦反映台當局還有降稅空間,若短暫調降降營所稅或其他稅目,應可讓企業喘息,並持續願意聘請員工。擴大支出部分,例如擴大“産業創新條例”適用範圍,鼓勵企業投入就業資源轉型、技術成長都是可行的辦法。

我們應謹記歷史經驗,面對可能持續數年的經濟衰退做好準備,不僅是台當局的責任,更是政黨能否延續“執政”的關鍵。(作者洪奇昌為台灣産經建研社理事長、前台灣海基會董事長/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