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陜西耀縣人,1960年生。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已出版《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全》、《台灣何處去》、《海峽季風——多棱鏡下兩岸關係透視》、《台灣政商家族》、《塑膠霸主——王永慶》、《台灣軍力》、《台灣的“黑金政治”》、《台灣省地理》、《台灣黑社會內幕》、《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民進黨政商關係研究》、《國民黨下臺內幕》等。 |
作者 王建民(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連續兩年時間的台灣“疫情經濟紅利”逐步結束,受俄烏軍事衝突蔓延、美西方經濟能源制裁、新冠疫情持續蔓延與美持續大幅加息等因素影響,國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需求弱化,台灣經濟受到顯著影響,外貿出口增長逐步下降,經濟增長預測也不斷下調,當局最新預測全年經濟增長下調至3.06%,剛好“保3”。2023年在國際經濟持續下行壓力與複雜的國際政經環境下,台灣經濟增長會持續走低,預計全年增長2.75%。
經濟增長放緩,民生問題突出
台灣電子與半導體産業優勢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得到充分展現,實現新一輪大發展,也成為帶動台灣外貿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22年前三季度,台灣産業與經濟這一優勢仍有所延續。但俄烏軍事衝突蔓延、美西方經濟能源制裁與美連續大幅加息,對全球經濟供給與經濟持續造成重大影響,台灣經濟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明顯增大,外貿出口下滑,影響到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前高後低”特徵。臺經濟發展部門公佈的經濟景氣報告顯示,9-10月,台灣連續兩個月出現代表經濟疲弱的“黃藍燈”,景氣領先指標連續下跌12個月,並可能持續到年底,未來可能轉為代表經濟低迷的“藍色燈號”。台灣第1季度實質增長3.14%。第2季經濟增長預估為3.08%,第3季度經濟增長4.01%,較8月預測的4.71%下降了0.7個百分點,預計第4季度僅增長1.52%,全年經濟增長也下調至3.06%。
2022年,台灣民生問題相對更為突出。物價與工資則呈現逆向發展,即物價顯著上漲,而工資未漲,甚至還出現下降。受國際能源價格等上因素影響,台灣進口原物料價格上不漲,帶動島內消費者物價出現明顯上揚。1-9月,台灣消費者物價上漲3.07%。部分民生食品價上漲較快,一年內多次出現嚴重的“蛋荒”現象。據統計,1-10月,台灣平均食物類消費品價格上漲5.9%,其中雞蛋價格上漲31.7%。11月,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平均年增長6.53%。除蛋價外,麵粉(及面製品)與米價分別創下135個月與81個月最大漲幅。在“台灣2022年代表字”評選中,“漲”字高居第一,充分顯示了民眾對民生物價上漲的關注。儘管經濟保持了一定的平穩增長,但工薪階層的工資卻出現下降。依台灣主計部門統計,2022年1-9月,受僱員工實質性薪資為4.1萬元(新台幣,下同),年減少0.07%,這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儘管同期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為4.4萬元,同比增長2.99%,但低於同期物價上漲3.07%,扣除物價因素後,受僱員工實質性性薪資也呈現下降狀態。另外,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失業率也處高位,年前數月一直在3.6-3.8%之間。不過,由於美元升息對包括東亞在內的全球匯率市場的影響,特別是日、韓貨幣貶值高於台灣,導致台灣每人平均GDP總量于2021年超越南韓後,又于2022年超過日本。
外貿增長先高後低,大陸仍是臺最大出口與進口市場
外貿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2022年上半年外貿易進出口仍呈現較快增長,下半年逐步放慢,尤其是出口下降顯著。
外銷訂單是外貿出口的領先指標。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台灣外銷訂單達3392.9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6月外銷訂單創歷年同月新高,此後外銷訂單增長放慢,9月開始負增長。臺經濟部門統計,10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54.0億美元,年減6.3%,為連續二個月呈現負成長; 預估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40億美元至560億美元,年減17.6%至年減14.5%,11月外銷訂單恐難翻紅。特別是10月份,外銷訂單除電子産品有9.6%的增長外,其他主要門類産品創造資訊通信産品小幅下降0.3%外,其餘均大幅下降,下降最低的機械外銷訂單下降25.3%,最高的光學器材外銷訂單下降43.4%。
2022年外貿不僅呈現“前高後低”,而且“出口弱于進口”。上半年,台灣出口額達2466.8億美元,進口2189.7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期新高。上半年外貿順差達277.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6.5億美元,但相較日本、德國、南韓等紛紛出現外貿逆差,台灣仍保持較大順差,更顯台灣出口實力與競爭力。包括半導體産品在內的電子零組件産業仍是出口主力,佔出口總額比重由2012年的25%上升到 2022年上半年的41%。下半年,台灣外貿增長開始放慢,尤其是出口自9月開始負增長。1-11月,臺外貿總額8404.17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其中,貨物出口4437.83億美元,同比增長9.4%,貨物進口3966.34億美元, 比增長14.3%。其中9月外貿出口開始負增長。
從外貿産品出口結構看,1-11月,台灣地區前五大出口産品分別為電子零組件、視聽産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與橡膠塑膠等,分別佔出口總額的41.48%、13.42%、7。76%、5.93%與5.49%。合計佔出口總額的74.09%。其中,11月所有出口産品類別均出現下降,特別是支柱産業的電子零組件同比下降4.9%,終止連續42個月的正增長。不過,台灣外貿出口地區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台灣對大陸出口顯著下降,對其他主要經濟體出口仍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1-11月,對大陸及香港出口1716.37億美元(同比下降0.1%,佔比38.7%)、東盟748.96億美元(同比增長17.4%。佔比16.9%)、美國693.91億美元(同比增長15.9%,佔比15.6%)、歐洲379.54億美元(同比增長8.6%。佔比8.6%)、日本310.31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佔經7%),可以説大陸(及香港)是台灣五大出口市場中唯一負增長。11月,除對日本出口仍增長外,其他主要市場出口均出現負增長,尤其是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同比下降20.9%,他十年來對大陸及香港最大出口衰退紀錄。
1-11月,台灣五大進口産品分別是電子零組件、礦産品、機械、化學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分別佔進口總額的23.32%、19.70%、11.18%、8.46%與6.67%,合計佔69.32%。而五大進口市場分別是中國大陸(及香港)798.68億美元(同比增長4.4%,佔比20.1%--大陸佔19.8%、香港佔0.3%)、東盟504.07億美元(同比增長16.6%,佔比12.7%)、日本503億美元(同比下降1.6%、佔比12.7%)、歐洲460.92億美元(同比增長8.1%,佔比11.6%)、美國419.18億美元(同比增長17.9%,佔比10.6%)。就是説,台灣五大進口市場戰比相對均衡,而大陸(及香港)已是台灣最大的進口市場。
台灣地區對外投資與涉外經貿合作格局出現重要變化
受美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延續與整體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影響,一方面,台灣積極加強與有關國家或地區的經貿關係,另一方面台灣對外經貿合作格局與主要國家或地區投資格局出現新變化。台灣方面在謀求拓展國際空間的考慮下,依靠台灣經濟尤其是電子半導體産業優勢,持續加強與有關國家或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並在全球範圍確立了重點開拓對象,特別是對美。美國啟動“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雙方也開展首次協商討論。美國還持續推動建立包括台灣在內的所謂“四方晶片聯盟”,儘管未能順利推進,但還是促成臺積電加大對美高端晶片投資,美臺經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台灣對海外地區投資下降,而且地區差異較大,呈現不平衡、不穩定狀態。依台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1-10月,批准對海外投資總額124.94億美元,同比下降8.96%。大陸依然是單一市場的最大投資市場,同期為41.64億美元。另外,新加坡、美國、南韓、越南等也居投資前列。近年台灣對美投資總體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022年上半年對美投資7.91億美元,同比增長146.05%。但這並沒有包括日前臺積電宣佈對美總計400億美元高端晶片鉅額投資與環球晶圓公司年中宣佈的對美投資50億美元興建半導體的項目。台商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顯著回升,2022年上半年為20.65億美元,首次超過台商對大陸投資的17.96億美元。其中1-10月對新加坡投資達29.9億美元,僅次於對大陸投資。另據上市公司資料,2022年第1季度台灣地區上市公司在新南向地區投資收益達1621.8億元,年增長187.58%;臺上市公司在大陸投資收益為1026.45億元,年減10.63%。台灣中華徵信所認為,上市公司首次出現新南向投資收益彎道超車大陸的情況,且呈現黃金交叉狀態。依美國智庫專家調查,移出大陸的台資企業有63%計劃轉移到東南亞地區,而且考慮移出台灣的企業也有68%計劃去東南亞,只有21%計劃到大陸投資發展,顯示新南向地區的核心區東南亞仍是台商轉移投資的熱點地區。特別是台商對大陸沒有大型代表性投資案,卻在美、日、印與東南亞等有多個大型代表性投資案。2022年,除臺積電與環球晶圓宣佈在美鉅額投資外,富士康宣佈與印度瓦達塔集團、印度古吉拉特邦政府簽署聯合協議在該邦合計投資195億美元興建半導體晶片廠,計劃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合資首期投資10億美元生産電動車;日月光半導體在馬來西亞規劃投資5億美元興建晶片封裝測試廠等。可以説,2022年,台灣地區明顯朝海外投資轉向。
台灣製造業平穩發展,高科技産業優勢更加顯著
台灣製造業仍有較強競爭力與市場適應能力,在外部環境惡化下仍保持較穩定發展態勢。2022年,台灣製造業生産與外貿增長表現基本一致,呈逐季下降趨勢,第3季度開始負增長。但電子資訊産業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增長15.85%,其中集中電路産業增長38.08%,充分顯示了台灣優勢製造業很強的競爭力。另據台灣有關部門統計,2022年第2季度,台灣製造業島內固定資産金額5397億元,年增長25.8%(季增長11.6%),創歷年同季新高,主因是半導體廠商投資先進製程産能及記憶體與印刷電路板持續擴增産能。第2季製造業營業收入(包括海外生産)87226億元,年增長10.4%(季增長4.3%),創歷年同季新高,主要是受惠 5G、高交通運算與車用電子等相應應用需求增加,帶動資訊電子産業營業收入增加。台灣電子、半導體等知名大企業營業收入普遍增長,其中臺積電第三季度合併 營業收入6131.4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47.9%。1-10月,代表台灣高科技産業發展的三大科學園區營業收入總額達35026.3億元新台幣(1178.1億美元),同比增長16.32%。
電子與半導體依然是台灣最具競爭力與表現亮麗的産業。2021年,台灣半導體行為總産值約1000億美元,佔製造業總産值的約20%;積體電路出口1240億美元,佔全球積體電路出口的15.2%。 2022年1-7月,台灣半導體行業總産值達約640億美元,同比增長32%;1-8月積體電路出口1240億美元,佔台灣出口總額的約40%。台灣經濟發展部門預計2022年台灣半導體産業産值接近5萬億元(4.98萬億元),年增長19%;台灣積體電路産業全球代工比重為63%,側封比重佔58%,設計佔20%。
由於半導體産業用電量大,電子工業發展增大了台灣的缺電壓力。台灣工業部門用電佔用電總額的比重於2022年5月突破60%,其半導體所屬的電子及電腦通訊業用電快速增長所致,所佔比生由2012年的16%上升到2022年5月的23%。
台灣企業集團“疫情經濟”效應延續。2022年11月8日,台灣“中華徵信所”8日發佈最新2022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幾乎是全球“疫情經濟”效益的最大獲益者,過去5年百大集團台灣子企業增加330家,尤其是2019年開始,台灣分子企業增加家數都遠高於海外投資及中國大陸投資,顯示百大集團對於台灣投資的信心增強,優先在台灣加碼投資,對台灣就業與經濟增長貢獻很大。特別是2021年不僅締造台灣史上首度百大集團零虧損及資産、營收、獲利等9大歷史紀錄(包括資産總額達到131.9萬億元、營收總額35萬元,年度稅後純益3.76萬億元,稅後總額增長85.7%,平均純益率16.51%,平均資産報酬率6.41%,平均凈值報酬率15.32%),獲利前4大族群集中于資訊科技製造集團、金融集團、航運集團及塑化集團。預計2022年百大集團獲利再創新高,其中在上半年稅後純益維持成長的情形下,全年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金融市場波動劇烈
受國際經濟政治形勢與金融市場變動影響,2022年台灣金融市場呈現較為顯著的波動態勢。
近年來,台灣股市受美國經濟與股市行情影響顯著,大盤基本上隨美股市變化,前兩年台灣股市出現一波持續上漲行情,台灣股票加權指數從8000多點一度上漲到2022年初的19000點左右,到達高峰。隨後,台灣股市出現劇烈波動,連續大跌,一度跌至11月的13000點以下,12月才有所回升至14000點上下,一年時間股價下跌5000多點左右,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股市下跌,外資撤退,導致資本市場資金大幅外流。台灣貨幣主管部門統計,2022年第3季度,台灣金融賬凈流出238.5億美元,已是連續49個季度為凈流出,累計流出突破7000億美元(7031.1億美元),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資大撤退所致。
美國為遏制通貨澎脹,持續大幅升息,嚴重干擾國際金融市場,造成包括日本、南韓與中國台灣地區等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貨幣貶值,金融市場動蕩。不過,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則變動頻繁,年1月17日漲至27.607:1 ,創下25年來新高;隨後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加上隨後美國不斷升息,新台幣持續貶值,分別於2月底跌破28元、4月跌破29元、80月失守30元,9月與10月又先後跌破31元與32元。11月,新台幣又出現升值,11月14日升到 31.04元。但相對日本與南韓等大幅貶值,新台幣貶值幅度相對較小。
另外,台灣房市也受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影響,交易與價格雙雙下跌。依臺有關部門統計,2022年10月,全島房屋交易量為2.2萬棟,同比下降25%;1-10月合計房屋交易量26.6萬棟,同比下降4.5%;預計全年房屋交易量低於2020年的32.6萬棟,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近三年來的新低。其中,22個縣市中,有14個縣市交易量為負增長,六大城市只有台中市維持正增長。
2023年台灣經濟發展不確定性進一步上升
俄烏戰爭持續,能源危機蔓延,國際政經形勢持續多變與動蕩,2023年全球步入經濟衰退的機率升高,台灣經濟增長將繼續放慢。台灣主計部門于11月底最新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增長2.75%,即降至3%以下。台灣民間機構預測2023年台灣經濟增長也多在3%以下。
俄烏戰爭仍在持續,美歐對俄經濟與能源制裁仍在延續,美對華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升級,加上新冠疫情難以徹底結束,影響到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國際需求下降與弱化,國際貿易增長乏力,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外向型經濟的台灣所受影響更趨明顯,2023年經濟發展不確定性持續升高,預計台灣製造業生産、外貿出口與島內投資均呈現較低增長態勢,也不排除持續負增長的可能性。特別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科技戰等與中美經貿博弈對台灣經濟發展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台灣民進黨當局在持續遏制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同時,強化臺美經貿關係及台灣與新南向地區的經貿關係,台灣對外經貿格局會持續調整與變化。
台灣專家提出台灣經濟必須提防“疫情經濟”由“極盛而衰”的衝擊,並提出三個警示趨勢:一是不要輕看“慢性經濟衰退”的威力。因為V型反彈的“疫情經濟”,來得快也去得快。全球經濟雖期待2023年美國停止升息後有望反轉,但 “慢性經濟衰退”趨勢可能拉長經濟衰退時間。
二是審慎迎接景氣寒冬。全球經濟放緩,也形成新的營運壓力,企業不僅要調節庫存、減少支出、做好財務控管,更要積極因應。
三是以核心技術、本土産能、産業話語權三個關鍵要素,鞏固台灣諸多戰略産業在全球供應鏈的“不可被替代性”。台灣企業必須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但面對“供應鏈去臺化”隱憂,必須以核心技術作為産業話語權的籌碼,嚴守台灣投資優先、台灣生産優先的原則,避免台灣先進製造業因過多海外投資,喪失本土優勢。但在美國強大壓力下,台灣企業能否做到這一點,則存在變數。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