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2年12月文化關鍵詞,包括古籍類文物定級、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酒務頭商代墓地考古、柏人城遺址第三次考古、淩家灘遺址考古、城廂天府文化古鎮考古、重慶張家院子遺址、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2022桂林藝術節、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漫畫節、第十六屆杭州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第五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成都考古中心、“璀璨星光——淩家灘文化展”、“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第十五屆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2022年十大流行語”、第十五屆閩台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綜藝《詩畫中國》、電視劇《縣委大院》、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電視劇《星河長明》、《三體》動畫版、懸疑劇《不期而至》、電視劇《破曉東方》、人文紀錄片《木蘭溪》、倪震、宋長榮、潘懋元、西西等入列。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截圖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印發《公共圖書館系統古籍類文物定級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定級工作方法中,梳理古籍基礎資訊,建立古籍類文物目錄,對照古籍定級國家標準對館藏古籍進行定級。定級為一、二、三級古籍的對應直接套轉為一、二、三級珍貴文物,定級為普通古籍的對應直接套轉為一般文物。>>>【詳文】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來源:中新網)
根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工作。根據材料審核、現場考察和專家評議等情況,經國家文物局黨組會議研究決定:泥河灣等19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琉璃河等32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詳文】
銅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新華網)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月1日對外公佈酒務頭商代墓地的考古發掘資料,考古人員認為,該墓地的發掘為研究晚商時期的歷史、禮制、文化和商末國家政治結構提供了寶貴資料。發掘面積5500平方米,共發現“甲”字形大墓5座(M1-M5)、長方形中小型墓7座(M6-M12)、車馬坑6個以及灰坑5個,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600余件(組)。>>>【詳文】
柏人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來源:新華網)
近日,為期4個多月的柏人城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結束。考古人員共發現六層堆積,厚度為2.7米至3米。發掘區內遺存所處的年代以兩漢時期為主,發現夯土、灰坑、房址、水井、墓葬等各類遺跡240多個,出土各類遺物殘片逾3萬件,為研究柏人城遺址歷史興衰提供了新線索。>>>【詳文】
淩家灘遺址出土的龍首形玉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來源:中新網)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佈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淩家灘遺址考古工作新進展。考古專家不僅在墓地西側發現了燎祭遺存,揭示了一處大型公共建築基址,還出土了一批獨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淩家灘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石鉞、最大的玉璜,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詳文】
Q1城墻外側發現的“新都城”包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2021年8月起,該院在青白江區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開展了近一年考古發掘工作,共在該遺址清理各類遺跡100余處,時代自戰國晚期延續至民國時期。該遺址發現的最重要的文物就是刻有“新都城”銘文的漢代夯土城墻包磚,這些銘文磚有的出土于晚期城墻外側底部,有的出土于晚期遺跡內。時間應為東漢晚至蜀漢時期。>>>【詳文】
春秋時期陶器“陶素口圜底罐”。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經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重慶市合川區張家院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一批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填補了嘉陵江下游春秋時期巴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2022年4月至10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張家院子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完成發掘面積675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東周、漢至六朝、宋元、清代不同時期的房址、灰坑、溝、墓葬、柱洞等各類遺跡53個,出土各類遺物小件、標本278件。>>>【詳文】
調查隊在東圳水庫採集的青銅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館供圖)(來源:新華網)
在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山邊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把莆田地區有人類生存活動的歷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萬年。此次考古調查工作持續一年左右,新發現史前遺址26處,包括舊石器時代遺址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7處,青銅時代遺址18處,出土了採集標本數百件,完整或可復原器物近百件。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填補了本區域考古的多項空白,為初步建立木蘭溪流域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和文化譜係提供了豐富堅實的基礎材料。>>>【詳文】
多國嘉賓在景德鎮陶博城等地參觀中國陶瓷精品。王修君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19日至20日,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行。作為本屆藝術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精品展,匯集了阿拉伯藝術家的80幅繪畫、20件雕塑、20件陶瓷作品以及中國藝術家為本次展覽特邀創作的30件陶瓷作品。>>>【詳文】
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發佈《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湄洲宣言》。王東明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18日,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四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辦。論壇形成了《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湄洲宣言》。宣言倡議開闢更多合作渠道,推動全球文明互鑒,拓展海洋、旅遊、經貿等領域合作,拓增更多市場、投資、增長機遇,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各方互惠共贏。>>>【詳文】
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來源:中新網)
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CCBF)12月2日在西岸藝術中心開幕。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餘種中外最新童書,為童書人和孩子們帶來了一場閱讀盛會。闊別兩年,本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移師具有濃厚藝術人文氛圍的西岸藝術中心,展商業務覆蓋童書出版、發行、數字出版、文創産品、玩具和教育服務等多個領域。童書愛好者在此翻閱來自全球各地的童書,感受書籍裏色彩斑斕的世界,欣賞精巧動人的插畫作品,與作家、插畫家、出版人見面交流。>>>【詳文】
2022桂林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現場。唐夢憲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10日至18日,廣西桂林市舉辦首屆藝術節。1944年,由歐陽予倩、田漢、熊佛西、瞿白音等全國知名文化人士組織,在桂林舉辦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雲集了廣東、湖南、江西、雲南、廣西等8省區的上千名戲劇人,在桂林上演了持續近百天的文化大戲,被譽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盛舉”。78年後,桂林賡續1944年“西南劇展”光榮傳統,首屆桂林藝術節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表演藝術團體和藝術家們,帶來29個演出項目、128場戲劇展演活動,重現“桂林戲劇之城”的榮光。>>>【詳文】
12月24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漫畫節開幕式暨第19屆中國動漫金龍獎頒獎大會在廣州舉行。陳驥旻 攝(來源:中新網)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漫畫節開幕式暨第19屆中國動漫金龍獎頒獎大會24日在廣州舉行,《新神榜:楊戩》《山海經之再見怪獸》《熊出沒·重返地球》分獲“最佳動畫長片獎”金、銀、銅獎。“最佳短片獎”金、銀、銅獎則花落《陽光曬屁股》《新三岔口》《瑞瑞的火山大冒險》。>>>【詳文】
第十六屆(2022)杭州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展廳。新華網發
12月30日,第十六屆(2022)杭州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次文博會以“文化的力量”為主題,聚集了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3800多家文化企業及品牌參展,展覽面積近三萬平方米。本次文博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展會設置“創新力量館”“傳承力量館”兩館,“國際及臺港澳主題專區”“數智未來及新青年設計專區”“宋韻文化專區”“文化共富專區”四區,以及國際文創、工藝活化、青年力量、文化共富、數智文化、民俗年禮、宋韻風雅七大板塊。>>>【詳文】
第五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文化高品質發展主題展區。(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第五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雲上文博會)12月26日在雲端上線,主題為“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品質發展之路”。在VR、3D、元宇宙建模等新技術的加持下,各有特色的展廳讓人大飽眼福,品種豐富的文博産品令人眼花繚亂,神奇有趣的互動體驗讓人戀戀不捨,這場雲端文博盛會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詳文】
成都考古中心展廳內部陳設。(來源:新華網)
12月20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的成都考古中心落成儀式在成都市青羊區舉行。成都考古中心位於青羊區浣花溪旁,是集展覽展示、科普教育、文創研發、文物保護、行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考古科研與展示平臺。>>>【詳文】
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7日起,“璀璨星光——淩家灘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開展。淩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境內,是距今約5800年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淩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並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本次展覽展出各類文物194件,包括玉器、陶器、石器等,是對淩家灘文化面貌、淩家灘與其他史前文化互動交流的一次全景式展示。>>>【詳文】
描繪20世紀30年代香港景象的微型藝術作品。李志華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21日,“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在香港荃灣如心廣場開幕。該展覽以耶誕節及農曆新年為主題,展出約60件展品,作品包括中環蘭桂坊、石板街、西環碼頭等香港地標和長洲搶包山、大坑舞火龍等香港非遺項目,還有作品將已沉沒的珍寶海鮮舫重現市民眼前。>>>【詳文】
12月25日,展覽中的攝影作品《金色的南迦巴瓦》。袁林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25日,第十五屆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在拉薩西藏牦牛博物館開幕。本次攝影大展共展出280件攝影作品,題材涉及人文、風光等多個領域。創作手法涵蓋藝術、紀實、創意等諸多門類,作品風格多樣、各具特色,彰顯了西藏地域文化特色。>>>【詳文】
2022年十大流行語。(圖片來源:中新網)
《咬文嚼字》編輯部12月26日公佈了“2022年十大流行語”,分別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中國式現代化;新賽道;大白;煙火氣;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內耗;沉浸式。>>>【詳文】
閩台嘉賓再次護送陳靖姑故居順天聖母金身回故居。石美祥 攝(來源:中新網)
第十五屆閩台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暨2022陳靖姑文化海絲行活動,25日在福州閩江之畔的倉前公園如期開幕。本次活動依託發源於福州倉山的國家級非遺——陳靖姑信俗文化,邀請海峽兩岸嘉賓齊聚,首次開展臨水夫人巡安閩江,在閩江遊輪上展現陳靖姑文化的風采,也凸顯倉山的歷史人文和現代城市之美。>>>【詳文】
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櫃檯展示的“兔墩墩”。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來源:中新網)
12月28日,“北京2022冰墩墩兔年特別版系列”在北京發佈。此次系列新品是以北京傳統民俗中的經典兔子形象“兔爺”為創意點,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兔墩墩”。此次發佈的“冰墩墩兔年特別版”系列新品,既是慶祝北京2022年冬奧會一週年,同時是對即將到來的兔年寄予新春的祝福。>>>【詳文】
《詩畫中國》第十期劇照。(來源:新華網)
央視《詩畫中國》已迎來收官。在過去的十一期節目中,《詩畫中國》用歌曲、舞蹈、戲曲表演、木偶劇、音樂劇等諸多藝術形式,生動展演古代名畫,向大眾展示了山河中國的壯美遼闊。截至收官,節目全網共計收穫427個熱搜熱榜,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累計超26.3億,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達3.1億。>>>【詳文】
電視劇《縣委大院》。片方供圖(來源:中新網)
作為又一部集結業內重磅陣容的劇集,《縣委大院》由孔笙、毛珺琳、王宏執導,王小槍編劇,胡歌、吳越、張新成等人主演,講述的是胡歌飾演的梅曉歌在新舊縣委大院裏,和先後兩任同事們在新時代的大趨勢、大變革下努力奮鬥,為人民做事,實現理想的故事。劇集一開播收視率就迅速破2,相關話題更是引發熱議,劇情走向牽動著廣大觀眾的心。>>>【詳文】
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劇照。(來源:北京日報)
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正在平臺和衛視熱播,這部講述上世紀90年代中小企業主在鋼鐵行業拼搏奮鬥的時代群像劇,在以女性創業架構角色關係的同時,難得一見復現了當年江浙地區企業家們如何奮鬥生存。該劇以開闊的時代視野,為如今的觀眾提供了一次發人深省的青春回望,讓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曾經使人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再次透過熒屏傳播開來。>>>【詳文】
電視劇《星河長明》劇照。(來源:新華網)
由優酷聯手浦天影視、留白影視出品的電視劇《星河長明》正在熱播。劇中奇幻世界觀設定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為觀眾緩緩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打造了有質感、有思考的故事內核,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又帶來全新的情感體驗,結合新奇的視覺效果,給觀眾帶來情感和視覺的雙重享受。>>>【詳文】
《三體》動畫版海報。(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科幻IP之一的《三體》首次影視化改編——動畫版12月10日在B站正式上線,開播即衝上微網志熱搜第一,截至目前,播放量突破2億。《三體》三部曲由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小説以恢弘的筆觸描繪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體文明”,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詳文】
《不期而至》劇照。(來源:中新網)
近日,由蔡文靜、彭冠英、王勁松、李乃文、岳旸、楊瓊、林源、薩日娜、淩子桐等出演的都市情感懸疑劇《不期而至》迎來非會員收官。自播出以來,該劇在播出熱度和播出口碑方面成績亮眼,不僅優酷站內斬獲都市劇場熱度榜、懸疑劇熱度榜TOP1,劇集在燈塔播放市佔、雲合全輿情熱度等平臺強勢登榜,多次熱度達TOP1,引起觀眾熱烈討論。>>>【詳文】
電視劇《破曉東方》劇照。上海廣播電視臺 供圖(來源:中新網)
“上海出品”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破曉東方》12月23日晚開播。該劇改編自已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的紀實文學作品《戰上海》,張嘉益、劉濤、李澤鋒、喬振宇領銜主演。故事以上海解放第一年間驚心動魄的歷史為敘事中心,全景式鋪開中國共産黨解放上海、接管政權,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終於克服重重困難、用一年多時間讓上海舊貌換新顏的歷史畫卷。>>>【詳文】
《木蘭溪》節目畫面,壺公山日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供圖(來源:中新網)
大型人文紀錄片《木蘭溪》于12月26日起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播出。該紀錄片導演高芝夏表示,該片聚焦木蘭溪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從地理、文明、生態、經濟、藝術、生活等角度切入,全方位立體展現莆田因河而生、因河而榮的奮鬥發展史,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閩人智慧、閩人方案。>>>【詳文】
倪震。圖片來源: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微信公眾號(來源:中新網)
著名電影理論家、劇作家、畫家及教育家倪震的告別追思會于12月28日舉行,電影業界、媒體界、學界及海外友人等悲痛悼念,願倪震老師一路走好。12月22日晚,倪震因病離世,享年84歲。倪震生於1938年7月,江蘇吳縣人。1980年起,倪震開始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不僅教授多門課程,還曾多次被評為院內優秀教師,直至2000年正式退休。>>>【詳文】
宋長榮。(圖源於網路)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荀派傳人,江蘇省劇協副主席,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導師暨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名譽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宋長榮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16日16時30分逝世,享年87歲。宋長榮主演過70多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尤以《紅娘》一劇蜚聲海內外,多次進京,曾赴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加拿大交流演出,被人們譽為“活紅娘”。>>>【詳文】
潘懋元教授。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獲得者潘懋元教授于12月6日逝世,享年103歲。潘懋元教授出生於1920年,從教87載,是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開拓者與奠基人,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界的眾多第一。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出版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開山之作《高等教育學講座》和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著作——《高等教育學》。>>>【詳文】
香港知名作家西西。(圖源於網路)
12月18日,香港知名作家西西離世,終年85歲。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出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她著作豐富,精通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説等多種文體,並有諸多作品被選為香港的中學中文科教材。今年5月,西西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