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2023兩岸關係展望|兩岸關係發展擁有機遇也直面挑戰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3-01-13 10:13:00

 微信圖片_20221227113213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2023年來臨之際,民進黨當局送給台青年一份“難以承受的輕”之新年禮物,即服兵役時間將於2024年起由4個月延長至一年,為未來兩岸可能發生戰事預作準備。自蔡英文就任以來,不僅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一中”;更是宣稱“對岸鄰國”、“兩岸互不隸屬”。同時,倡議“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鏈結美國印太戰略,成為圍堵中國大陸的“馬前卒”角色,致兩岸關係惡性迴圈、敵意螺旋上升。

  尤其伴隨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致台灣民眾産生一種“烏克蘭情境效應”,對美國協防保衛台灣的信心下降,更強化兩岸對話協商渴望;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大陸解放軍圍臺軍演産生極大威懾作用,台灣安全風險系數增加。11月台灣舉行地方選舉,民進黨僅獲取五席縣市長,印證民進黨倡議“抗中保臺”路線進行集體動員操作“芒果幹”危機意識,其邊際效用遞減。

  因此,民進黨內出現公開呼籲調整兩岸論述及路線的議論,倡議以 “和中保臺”取代“抗中保臺”。但12月民進黨當局又宣佈兵役延長一年,加強備戰訓練;同時,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美國介入兩岸“武裝台灣”其意甚明,這可能也會導致兩岸衝突急速升高。展望本年兩岸關係發展,既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

  首先,民進黨內逐漸形成 “和中保臺”的政治氛圍。自蔡英文執政後公開否認 “九二共識”,兩岸欠缺共同政治基礎,關係陷入惡性迴圈。民共間因缺乏“九二共識”難以進行對話協商,既往曾在“九二共識”基礎下簽署23項協議。大陸對臺政策強調“九二共識”及“反獨促統”、“反台獨、反干涉”,也堅持“融合漸統”、“融合和統”。“抗中保臺”路線極易導致兩岸關係惡化,讓台灣陷入戰爭邊緣風險。

  2024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重大議題選擇,和平與戰爭是兩岸政策主軸,國民黨鋻於兩岸關係敵對,應會順勢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檢視既往國民黨領袖的兩岸論述,除同意“九二共識”外,無論是王金平、洪秀柱、吳敦義及朱立倫等人都曾主張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競選連任時,也曾呼籲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因而,倡議“兩岸和平協議”可謂是國民黨既有的政治傳統及優勢,也是避免兩岸兵兇戰危的避戰之道。

  其次,美國印太戰略繼續利用台灣為民主同盟,提高台灣遭遇戰爭風險。民進黨建構“抗中保臺”路線,並以聯美日抗中戰略與美國印太戰略彼此鑲嵌。美國積極拉攏台灣作為其戰略棋子、馬前卒角色及作用,而其“以臺制中”策略則碰觸大陸對臺政策的底線及紅線。美國試圖“武裝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發揮“制中”、“耗中”效應;如同俄烏戰爭中,美國極力 “聯烏抗俄”、“以烏耗俄”,以耗損俄羅斯的軍事及經濟力量。

  美國視台灣為圍堵中國的戰略前沿,視中國戰略競爭對手國;且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造成大陸對臺軍事圍演成為恐成為一種新常態。2022年美國參眾兩院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草案,背離“一中原則”及中美聯合三公報,藉此“武裝台灣”,欲與台灣形成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關係,這恐將會強化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倚武拒統”的底氣。尤其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可能本年及2024年台灣領導人選舉前訪台,凸顯美國“聯臺制中”路線,這將進一步激化兩岸衝突與對抗。

  值得説明是,民進黨雖深知延長兵役必招致青年人反感,降低年輕人對其政黨認同及支援度;然因美國的政治壓力,迫使民進黨以強化備戰方式宣佈延長兵役年限。美國的政治理性算計企圖把俄烏戰爭模式複製至兩岸問題,設定台灣充當美國的代理人角色強化與大陸對抗,借兩岸戰事削弱中國國力及阻擾發展機遇。從美國不斷增加對臺軍售次數、品質及提供軍事貸款及、融資;公開倡議台灣延長兵役及要求臺加強自我防衛能力,台灣恐成為其印太戰略馬前卒自陷戰爭困境。

  復次,非民進黨勢力在地方選舉中大贏,擴大兩岸城市交流機遇及擴散至相關領域交流之質與量。地方選舉印證“抗中保臺”路線失敗,國民黨大贏掀起藍白及無黨籍以“地方包圍中央”戰略態勢,利於兩岸城市交流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國民黨認同 “九二共識”,若能妥善整合各區域治理平臺,就能産生“藍地方”包圍“綠中央”效應。若國民黨及民眾黨共同推動兩岸城市交流及地方治理經驗分享,將邊緣化民進黨在兩岸事務話語權及主導權。台灣社會中的藍白政治陣營支援兩岸開展多元化及良性交流,藉此緩和兩岸緊張局勢,避免陷台灣于戰爭危險邊緣中。

  藍白陣營及無黨籍擁有十七席縣市長執政,佔據台灣地方政治版圖高於四分之三,未來可在 “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兩岸地方城市交流。這顯示台北市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由於國民黨奉行“九二共識”,這與民眾黨執政宣稱“一五新觀點”、“兩岸一家親”、“世界上沒有兩個中國”等,在政治上將與大陸更具共識。

  國民黨掌握大多數地方執政後,兩岸城市交流將更上一層樓,有助於緩和兩岸敵對僵持。若能藉由滬臺雙城論壇為平臺,産生示範擴散效應,共推兩岸城市交流提升區域治理平臺品質。這不僅利於提升兩岸城市治理品質,也可解開為低迷兩岸局勢打開“機會之窗”。同時,據此進一步參與國共及民眾黨與大陸間政黨交流、海峽論壇及各種對話平臺,擴大兩岸政黨、社會組織及公民社會對話及協商,促進了解及合作共創雙贏。

  最後,兩岸撤消階段性、局部性 “小三通”,未來可朝向完全恢復狀態,利於兩岸關係開展。無論是金門地區或台灣社會皆有七成以上支援重啟 “小三通”。2022年10月兩岸青年交流協會針對金門對小三通民意調查顯示,結果有71.3%的民眾贊成儘快恢復金門、廈門小三通。12月《Yahoo奇摩》針對台灣地區民眾調查,結果指出對於兩岸重啟“小三通”,有70.2%台灣民眾認為“非常贊成”,與單獨針對金門地區民眾調查結果相當。

  此民調也調查 “你認為開放小三通會對島內疫情造成影響嗎”,其中認為 “有所影響”、 “影響極大”約35.8%,認為“影響甚微”及“毫無影響”約54.3%。顯見,台灣民眾並不認為疫情是阻礙小三通的關鍵因素。儘管民進黨當局提出在春節前,開放金馬民眾及陸配透過小三通往返,但普遍民眾認為這是“半套式開放”。

  當前島內已開放,唯獨與台胞及金馬民眾民生利益息息相關的小三通,卻以各種理由之説,而難以恢復完全開放。無論是從台灣地區或金馬民意調查顯示、國民黨及民眾黨質疑及台商的反應來看,台灣普遍民眾難以接受民進黨當局所採取半開放式措施。

  總體而論,普遍台灣民意顯示,應加強兩岸交流及合作,全面進行兩岸城市交流及全面開放小三通,並拓展擴大化恢復兩岸各領域交流,包括陸生來台就學及陸客來台觀光;兩岸應重啟兩岸對話及協商,方是兩岸關係行穩致遠之道。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