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觀察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3-01-17 08:46:46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記者調研發現,近年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推進,昔日零碎小田地、冬閒田,逐漸呈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産田、增收田,高標準農田繪就了農業發展好“豐”景。

  “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1月6日,在江西省德興市新營街道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幾臺挖掘機正來回穿梭作業,平整土地,加固田埂,一塊塊“小田”逐漸變成“大田”,“碎田”變成“整田”。德興市農業農村局農田辦主任朱華鋒告訴記者,2022年德興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項目總投資1.2億元。

  當前,正值冬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期。記者了解到,多地正搶抓有利時機,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産業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在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嘉定鎮竹仔嶺村,200多畝耕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加緊推進。“這片田屬於100多戶人家,以前都是碎田塊,大型農機也進不了地。如今田都被平整了,耕作效率更高。等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農業用水也會更方便。”村民胡福生對記者説。

  在山東省,2022年已提前完成665萬畝建設任務。目前,山東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456.7萬畝。

  高標準農田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産穩産農田。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已建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19.18億畝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産能。從區域分佈看,13個糧食主産省份共建成高標準農田7.07億畝,佔全國建成面積的70.7%。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23年要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

  “農業生産條件顯著改善”

  寒冬臘月,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成片的農田裏小麥正在越冬。農田裏每隔幾十米就有一眼機井,大型指針式噴灌機靜靜等待著來年的春灌。它以抽水泵為圓心,以300米為半徑,將麥田機井裏的水通過小水管噴灑出來。

  談起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當地種糧大戶劉水波很感慨。“咱這地,旱能澆澇能排,種地越來越省心了。植保有專業公司,無人機有導航,晚上也能作業。”劉水波説,自動澆灌小麥地,2000畝地只需5天就全部澆灌完畢,平均澆一畝地成本不到20元,比傳統澆灌方式大幅節省人力和經濟成本。

  “高標準農田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讓田間管理和收穫更加便捷,間接提高了糧食産量。”黑龍江省寶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強對記者説,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平均水稻每畝可增産約60公斤,大豆每畝可增産約40公斤,玉米每畝可增産約120公斤,農民每畝地可增收一二百元。

  “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産條件顯著改善,耕地品質、産出能力等明顯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大幅度提升。”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郭軍説,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平均耕地品質可提高約1個等級,畝均糧食産能增加10%至20%。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農業生産條件顯著改善,抗災減災能力也明顯提升。郭軍表示,特別是近年來,在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旱澇災害嚴重的情況下,高標準農田在確保重災區少減産、輕災區保穩産、無災區多增産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保障作用。據統計,2010年至2021年,我國農作物年受災面積年均遞減9%。

  “建後管護要做好”

  探索“田長制”“井長制”、電力設施管護改革等管護新路徑,健全農田設施管護長效機制……記者獲悉,為管護好高標準農田,山東全省縣、鄉、村三級管護責任人超4.2萬人次,開展了建成高標準農田項目拉網式排查。

  “高標準農田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郭軍表示,長期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導致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各級政府財力有限,難以落實管護資金,由此進一步導致部分地區管護主體、管護責任落實難。

  2022年,山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資由1500元提高到1950元,鼓勵金融、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廣州等地在落實適當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通過村集體經濟收益等多渠道籌措建後管護資金;成都將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管護模式,確保工程規範、良性運作,長久發揮效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地著力強化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明確責任要求,保障資金渠道,逐步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未來,要按照權責明晰、運作有效的原則,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機制。完善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政策措施,保障管護主體合理收益。在有條件的地方進一步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災毀保險。”郭軍説。

  農業農村部近日出臺的《關於推進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完善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制度,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相關責任,各地要建立農田建設項目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管護模式。

  根據意見,通過改造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水準要進一步提高,工程設施使用年限進一步延長,真正達到高標準,構建更高水準、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經濟參考報  記者 汪子旭 熊家林 邵琨 孫曉宇)



責任編輯:袁丹華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